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夕晚上,窗外炮竹声阵阵,我们一家人在年夜饭上谈年味儿。
儿子说,年味儿就是一家人围在电视前看春晚、刷屏、嗑瓜子、谈心;先生说,年味儿就是能吃上饺子,穿上新衣服,给长辈拜年赚压岁钱,走亲戚,串门子,并且能吃上麦煎饼。他继续说,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母亲烙的麦煎饼压在山芋煎饼下面,发出幽幽的香气,刺激我的味蕾,悄悄地撕一手指大点儿放在嘴里嚼,没想到越嚼越香,控制不住自己,最后撕下巴掌大的,偷偷地吃了,如此反复。到初一那天,母亲拿出煎饼看到少了一块块的,心痛地以为是老鼠咬的……
我记得年味儿浓厚,尤其是亲情浓厚。
每年父母亲从腊月廿四就开始置办年货,母亲先打扫厨房,剪火纸,祭灶,接着斩饺馅,炸丸子,蒸馒头,烙煎饼,做豆腐,做凉菜祭祖等等,一直忙到来年的钟声敲起。
除夕晚上,我们一家人挤在会客厅里,看春晚,吃瓜子。父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跳出农门,光耀门楣。母亲则在和面,擀面皮子,包饺子,煮饺子。母亲用漏勺盛好三碗饺子放在供桌上,把白天准备好的鱼头、猪头、羊头摆好,又拿一个小瓷碗,用手抄取麦糠、面、五谷杂粮放在里面,在瓷碗里插上三炷香,擦火柴点上,肃整地放好,叫我们出来,一起恭恭敬敬地给老天爷磕了三个头,祈愿我们全家幸福、万事如意、人财两旺。
时针指向深夜11:55时,父亲让四哥和弟弟准备放炮竹,新年的钟声一响,只听得我家的炮竹“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接着全村的炮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有时逢上大雪,纷纷扬扬,年味就更浓了。
初一早起给父母亲拜年,我们大家庭规矩多,大哥家先拜,接着二哥家拜,然后新婚的三哥三嫂拜,最后是我和姐哥弟四个未成家的一起拜。
给父母亲拜完了,给大伯母拜年(大伯父去世了),接着用电话给二伯父二伯母(在沪)拜年、问好,给同宗的长辈拜年……
完美收关,我们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早饭。由于是大年初一,只吃素饺子,父亲端起碗,先用筷子夹一个饺子祭土地神后,我们才可以大快朵颐。
吃好早饭,父亲带着哥弟们去上坟祭祖了。
我和姐姐帮妈妈准备午饭,妈妈和面,擀皮子。我和姐姐包饺子,母亲说,“饺子不要样,来回捏三趟。”我用手拿过饺皮子,放在左手掌上,右手用筷子夹馅子,放在饺子皮里,直到不能再放为止,紧接著不打折扣地来回捏了三遍,每个饺子都如此。一会儿,我包的饺子一排排地像一只只白色的小肥兔躺在案板上。
姐姐没按妈妈说的做,她把馅子放在饺皮中间,两个大拇指和两个食指相对用力一捏,像猫耳朵。须臾,她包的饺子像一堆小白猫坐在那里。
几炷香的工夫,我们娘仨合作,已包了三柸子饺子,恰好父亲带哥弟们祭祖回来,我主动请缨烧锅煮饺子,水开时,母亲撒点盐在水里,以防饺子粘连,接着母亲用手推饺子,三五个、三五个的送到沸锅里,像赶一群群白鹅,“白鹅”随着沸腾的水上下翻滚,露出白肚皮,像戏水一样。母亲下完饺子后,就把锅盖盖上,我把麦穰子大把大把地往炉膛里添,火势越来越旺,才三四分钟光景,蒸汽就把锅盖顶起来了,“哇塞,我的妈呀”,我当时脱口而出。母亲听见我喊叫,急忙赶来了,让姐姐把盆碗拿来,母亲用漏勺把饺子盛在盆碗里。我看着煮熟的饺子像一个个月牙儿,还冒着热气、香气,直咽口水……
那边哥哥已砸好了大蒜,父亲浇了点醋和芥末,我们各就各位、有说有笑地开吃了,很快各自的盆碗都见底了。
大家吃罢午饭,各玩各的。父亲母亲坐在屋里重温除夕的春晚,哥嫂们带着侄儿也回各自的院子,三哥三嫂形影不离,四哥和小伙伴们溜冰去了,姐姐收拾碗筷,弟弟扑到了母亲的怀里,我钻进了书房……
如果逢上大雪,父亲会扫出一片干净的地来,找个小木棍系上小细绳子,支起筛子,底下撒些麦粒,然后自己进了屋里,等鸟儿来吃麦粒时,父亲猛地用力拉绳子,筛子就罩住了来吃食的鸟儿,四哥就会飞奔到筛子跟前,左手掀筛子稍微漏点缝,右手用力地逮住小鸟。如此几次,鸟儿够十余只了,就烧的烧,炒的炒,一顿美味就有啦。
到了初二就能吃上肉饺子了,那可是我心心念念了整整一年的盛宴啊!
很快到了初六,嫂子们被娘家的亲人接走了。舅舅家的表哥来接我。舅舅家有三个表姐,都梳着大辫子,美丽,善良。大表姐给我做绣花鞋,二表姐给我织毛衣,三表姐给我织手套,舅妈还给扯布做新衣裳,舅舅炒花生给我吃……到了开学的日子,我还是不想回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味儿也不同了。现在的年味儿就是家人团聚、放松减压、看春晚、旅游、刷屏、看朋友圈……
今年的年味儿又添了一层内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老实呆在家里不出门,天天看疫情报道,看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去支援武汉,看爱心志愿者筑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长城,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彻夜鏖战,看企业家慷慨解囊,看解放军军医驰援武汉,看先生买足了饭菜,看儿子把垃圾扔掉……
2020年的春节,不仅年味儿浓,亲情味儿浓,家国情怀更浓。
儿子说,年味儿就是一家人围在电视前看春晚、刷屏、嗑瓜子、谈心;先生说,年味儿就是能吃上饺子,穿上新衣服,给长辈拜年赚压岁钱,走亲戚,串门子,并且能吃上麦煎饼。他继续说,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母亲烙的麦煎饼压在山芋煎饼下面,发出幽幽的香气,刺激我的味蕾,悄悄地撕一手指大点儿放在嘴里嚼,没想到越嚼越香,控制不住自己,最后撕下巴掌大的,偷偷地吃了,如此反复。到初一那天,母亲拿出煎饼看到少了一块块的,心痛地以为是老鼠咬的……
我记得年味儿浓厚,尤其是亲情浓厚。
每年父母亲从腊月廿四就开始置办年货,母亲先打扫厨房,剪火纸,祭灶,接着斩饺馅,炸丸子,蒸馒头,烙煎饼,做豆腐,做凉菜祭祖等等,一直忙到来年的钟声敲起。
除夕晚上,我们一家人挤在会客厅里,看春晚,吃瓜子。父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跳出农门,光耀门楣。母亲则在和面,擀面皮子,包饺子,煮饺子。母亲用漏勺盛好三碗饺子放在供桌上,把白天准备好的鱼头、猪头、羊头摆好,又拿一个小瓷碗,用手抄取麦糠、面、五谷杂粮放在里面,在瓷碗里插上三炷香,擦火柴点上,肃整地放好,叫我们出来,一起恭恭敬敬地给老天爷磕了三个头,祈愿我们全家幸福、万事如意、人财两旺。
时针指向深夜11:55时,父亲让四哥和弟弟准备放炮竹,新年的钟声一响,只听得我家的炮竹“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接着全村的炮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有时逢上大雪,纷纷扬扬,年味就更浓了。
初一早起给父母亲拜年,我们大家庭规矩多,大哥家先拜,接着二哥家拜,然后新婚的三哥三嫂拜,最后是我和姐哥弟四个未成家的一起拜。
给父母亲拜完了,给大伯母拜年(大伯父去世了),接着用电话给二伯父二伯母(在沪)拜年、问好,给同宗的长辈拜年……
完美收关,我们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早饭。由于是大年初一,只吃素饺子,父亲端起碗,先用筷子夹一个饺子祭土地神后,我们才可以大快朵颐。
吃好早饭,父亲带着哥弟们去上坟祭祖了。
我和姐姐帮妈妈准备午饭,妈妈和面,擀皮子。我和姐姐包饺子,母亲说,“饺子不要样,来回捏三趟。”我用手拿过饺皮子,放在左手掌上,右手用筷子夹馅子,放在饺子皮里,直到不能再放为止,紧接著不打折扣地来回捏了三遍,每个饺子都如此。一会儿,我包的饺子一排排地像一只只白色的小肥兔躺在案板上。
姐姐没按妈妈说的做,她把馅子放在饺皮中间,两个大拇指和两个食指相对用力一捏,像猫耳朵。须臾,她包的饺子像一堆小白猫坐在那里。
几炷香的工夫,我们娘仨合作,已包了三柸子饺子,恰好父亲带哥弟们祭祖回来,我主动请缨烧锅煮饺子,水开时,母亲撒点盐在水里,以防饺子粘连,接着母亲用手推饺子,三五个、三五个的送到沸锅里,像赶一群群白鹅,“白鹅”随着沸腾的水上下翻滚,露出白肚皮,像戏水一样。母亲下完饺子后,就把锅盖盖上,我把麦穰子大把大把地往炉膛里添,火势越来越旺,才三四分钟光景,蒸汽就把锅盖顶起来了,“哇塞,我的妈呀”,我当时脱口而出。母亲听见我喊叫,急忙赶来了,让姐姐把盆碗拿来,母亲用漏勺把饺子盛在盆碗里。我看着煮熟的饺子像一个个月牙儿,还冒着热气、香气,直咽口水……
那边哥哥已砸好了大蒜,父亲浇了点醋和芥末,我们各就各位、有说有笑地开吃了,很快各自的盆碗都见底了。
大家吃罢午饭,各玩各的。父亲母亲坐在屋里重温除夕的春晚,哥嫂们带着侄儿也回各自的院子,三哥三嫂形影不离,四哥和小伙伴们溜冰去了,姐姐收拾碗筷,弟弟扑到了母亲的怀里,我钻进了书房……
如果逢上大雪,父亲会扫出一片干净的地来,找个小木棍系上小细绳子,支起筛子,底下撒些麦粒,然后自己进了屋里,等鸟儿来吃麦粒时,父亲猛地用力拉绳子,筛子就罩住了来吃食的鸟儿,四哥就会飞奔到筛子跟前,左手掀筛子稍微漏点缝,右手用力地逮住小鸟。如此几次,鸟儿够十余只了,就烧的烧,炒的炒,一顿美味就有啦。
到了初二就能吃上肉饺子了,那可是我心心念念了整整一年的盛宴啊!
很快到了初六,嫂子们被娘家的亲人接走了。舅舅家的表哥来接我。舅舅家有三个表姐,都梳着大辫子,美丽,善良。大表姐给我做绣花鞋,二表姐给我织毛衣,三表姐给我织手套,舅妈还给扯布做新衣裳,舅舅炒花生给我吃……到了开学的日子,我还是不想回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味儿也不同了。现在的年味儿就是家人团聚、放松减压、看春晚、旅游、刷屏、看朋友圈……
今年的年味儿又添了一层内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老实呆在家里不出门,天天看疫情报道,看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去支援武汉,看爱心志愿者筑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长城,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彻夜鏖战,看企业家慷慨解囊,看解放军军医驰援武汉,看先生买足了饭菜,看儿子把垃圾扔掉……
2020年的春节,不仅年味儿浓,亲情味儿浓,家国情怀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