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教产生于印度,随着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发展变化,生长出本土佛教故事。本文从佛教故事传入中国的原因和特点分析入手,对中国佛教故事进行了分类,浅析了佛教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故事;中国化; 特点; 影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秦汉之际传入中国。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故事也不断有新的中国元素注入,发生着新变,促成新的佛教故事的产生,成为中国本土的佛教故事,并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
一、佛教故事的特点以及传入中国的原因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恰好是中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定型的宗教,人们的思想意识仍处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控制下,并没有统一或强大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思想。而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能够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的原因,首先在于佛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调和性,能适应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与各方面的需要,还能适应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实际;其次在于中国人胸襟开阔,擅于摄取外来文化。
1、佛教故事的特点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大量佛教故事也相继而来,而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理,广泛被人们接受并传颂。佛教故事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流传至今,关键在于其自身拥有的特点:(1)虚构性。佛教故事中虚构部分占得比例较大,其中一些记录得道高僧的部分较为真实可考。至今被人们提到的较多的,如:十八层地狱,是佛教自创出的一个虚构的世界,带有一抹不为人知的神秘色彩。(2)哲理性。教故事几乎没有无意义的,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如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就传达出一种无私的奉献牺牲精神。(3)教化功能强。正是由于佛教的神秘、哲理性强,蕴含着或深刻或浅显的道理,使人们看后引发出自己的思考,起到很大的教化作用。(4)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佛教故事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传播速度快,一传十、十传百,所以短时间内就传遍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故事扎根中国的原因
(1)平等观。佛是真平等者,佛教故事中蕴含平等观,向人们传达了众生平等的思想。古印度种姓制度森严,佛教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并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导众生平等。这种思想观念传入中国后无疑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
(2)人人皆可成佛。佛教故事中反复说佛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并不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通过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佛,而学习的过程在于修行和觉悟。平民化的故事情节,让佛教故事很快就在中国深入人心。
(3)因材施教。佛法因材施教。佛教故事中因为教化对象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释: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会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顿悟的道理;而对于智慧较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通俗易懂的道理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各种类别的人群都易于接受,普及很快。
(4)无排他性。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排斥它教,并称它教教理为“邪说”。而佛教不同,它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少有好坏邪正的区别。正是由于佛教拥有这种宽容和诚意,在它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能和中国本土的道教并存而不遭到抵触。
佛教故事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接促成了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的生成,成为中国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广泛阶层,特别是在普通民众中,佛教成为新兴的信仰,流行开来。
二、中国佛教故事分类及演化
1、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故事
(1)进入中国完全不变化
这一类通常是佛经故事。佛经被认为是佛陀所说之经典,基于佛教徒对于佛的虔诚,佛经故事通常不会遭到后人的演绎,保存比较完整。例如《法华经》中“法华七喻”的七个小故事。
(2)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国,经中国化后与儒、道思想结合,被国人广泛接受。弥勒故事也成为佛教故事中国化的典型代表。从天上的弥勒菩萨化身为地上的和尚,使得菩萨的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对民众更具有亲和力,体现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向,更体现了中国社会和中国化佛教主张凡圣平等、容忍大度和乐观处世精神。
在印度佛教经典里,弥勒菩萨的特征是:①相好庄严;②心地慈悲;③是兜率天主;④是未来佛;⑤是唯识学祖。据悉现在常见于天王殿中的大肚弥勒塑像,是据五代时的契此和尚形象塑造的。
最初契此和尚还是一个普通僧人的形象。《宋高僧传》第一次对契此和尚的记载,也是弥勒菩萨在宋代被演绎的一个母本。而布袋和尚“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的形象,也开始初步代替印度弥勒的造像,在江浙一带以画像形式被民众们供奉。这显示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崇佛心理,也暗示了弥勒佛的形象将会继续被社会大众演绎或者说创造。
后来,《佛祖统纪》中的记载布袋和尚已是弥勒佛化身。尤其是“师背一眼”等这种极为特殊的事典,唯有佛陀再世或者化现才有可能。另外,还在结尾还增加了“青瓷净瓶”和“六环锡杖”等法器。这样,一个完全中国化的“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就被演绎完成了。
由此可见,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纳了中国儒学中的人性学说,一改传统佛教悲观厌世的色彩,而表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姿态,力求做到出世与入世相结合。大肚弥勒作为佛教世俗化的文化折射,它抚慰人们的心灵,也给人们以希望和祥和。
其次,在民间,道教的一些传统信仰也逐渐为佛教所吸收,以满足广大信众祈福禳灾、求富显达、延年益寿等的心理需求。这点直观体现在人们对布袋弥勒大肚体胖、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象塑造上。
2、中国本土自产的佛教故事
中国佛教不仅生发出了自己的宗派、理论、思想,也产生了自己的佛教故事。尤其是在中国禅宗创立后,极具开创精神的六祖惠能不再局限于研究印度佛教经典,开始制造自己的经典。由他口述,门人笔录的《坛经》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富有原创精神的禅宗信徒追随六祖的步伐,创造了大量佛教故事。 (1)以印度佛教中的人物为主角的原创故事
基于佛教徒的虔诚,他们一般很少创作这类原创故事。《五灯会元》是一部中国佛教禅宗史书。它由五部禅宗灯录集合而成,从菩提达摩或从七佛或从释迦牟尼叙起,次及西天宗师、东土宗师,再次是惠能以下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系。内容层见叠出,充斥着佛教故事,其中关于佛教人物的故事多源自佛经。作为佛教徒,《五灯会元》的作者和编者必然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但这不能改变它的原创性。比如《五灯会元卷第一》中有著名的“佛曰放下”的故事: 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佛曰放下”虽有借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但情节新颖,但原创性很强。
(2)以中国佛教徒的真实经历为题材的故事
这类故事的创作目的通常只是为了记述佛教高僧的人生经历、佛学思想。它们均属原创,数量也比较大,占中国本土自产佛教故事的绝大多数。其中大部分属于直接记述,毫无斧凿之痕;小部分会添加神怪色彩或者作者的个人情感。例如《坛经》开篇就以自述的方式记述了六祖惠能“路边闻道”、“黄梅求学”的故事,语言平铺直叙,朴实无华。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在记述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之外又添加了许多想象中的奇幻故事,以增添读者兴趣和信徒数量。
三、佛教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因果报应和孝道论两个方面。(1)因果报应学说:指善恶行为必将得到一定的善恶果报。佛教的生命观认为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升沉,全凭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做主,而不是命运或上苍的安排,过去的行为影响现在的生活,现在的行为又影响着未来的命运,人在命运流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动地位置。我们民间流行的故事,大多带有因果报应的色彩,因果报应故事性特别鲜明的有,冥界故事、转生于禽兽的姻缘,以及现在因现在果的现世报故事等三种。如七世纪唐临的《冥报记》是中国佛教因果报应故事集成的代表作。(2)孝道论:佛教故事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更突出的表现在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心,尊敬父母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成为维系家族组织结构和维护封建秩序的重要行为准则。《父母恩重难报经》和《盂兰盆经》都是救度父母永离苦难的经典。为了说明孝道的重要性,中国的佛教故事,着重宣扬“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并与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不杀、不淫、不饮酒、不妄语”五戒相统,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戒孝平等观。
2、对语言的影响
赵朴初生前讲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佛教,中国人可能连讲话都讲不完整。中国话中很多语词都是从佛教中借用来的,成语的百分之十都是佛教的内容。词汇如:课程、功课、世界、相对、绝对、烦恼、实际、刹那、上乘、化身、烦恼等。成语如:本来面目、七手八脚、三生有幸、不二法门、天花乱坠、无事不登三宝殿、皆大欢喜等佛教的语言,现在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总之,这些来自佛教故事的语言丰富了华夏的语言系统,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对艺术的影响
(1)为创作提供题材:唐朝佛教极盛之时,我国的绘画艺术达到顶峰,不仅内容圆满精致,且出现了壁画。敦煌壁画中有许多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玄奘西行。佛教故事为我国戏剧增添了新题材,如:目连救母,归元镜等故事,移风易俗,使人向善。
(2)影响创作风格:我国出现许多印度建筑风格的寺院建筑,风格庄严伟大,都是仿照原始佛教的状态而建。如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唐代绘画印度风味盛行。另外,佛教美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它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多元向发展。
(3)提高创作技术水平:在佛教未传入前我国是没有立体雕刻的,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立体雕刻艺术,如山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翻译和印刷也渐渐兴盛起来,尤其是西晋之初,有265部411卷佛经被译成了汉文,大大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提高。
4、对文学的影响
(1)文法:中国向来作文只是神而明之,并无文法可言。自佛教传入后梵文文法输入中国,中国国文法体系渐渐建立。
(2)体裁:佛教故事推动了中国弹词,评书,平华,戏曲的产生与繁荣。佛教的许多经典,如《佛所行赞经》,《佛本行经》等是佛教长篇故事,内容感人,寓意深刻。《维摩诘所说经》《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半小说体半戏剧体作品,《须赖经》是小说体作品。这些体裁在唐朝以前是基本没有的,它们的传入不仅开拓了中国文学家的思维视野,而且为中国明清白话文小说奠定了基础。
(3)风格:唐朝之后,杂记小说多带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色彩,如明人所作《归元镜》是说明净土宗的事实。
(4)素材:佛教中许多故事传说随着佛经一起传入中国,并流传到民间,为中国的民间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素材,如中国长篇叙事诗故事《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志怪小说《搜神记》、《冤魂记》都是脱胎于佛教故事;明代时期《西游记》更是受到佛教的直接影响。
四、总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的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佛教故事在中国的发展衍生中也丰富着中国的文学内涵,同时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也在对其产生着强烈而深重的影响,相互的作用下,促进了两者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曼涛.佛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于君方.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证严上人.证严上人说故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惠能.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释印顺.中国禅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关键词】佛教故事;中国化; 特点; 影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秦汉之际传入中国。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故事也不断有新的中国元素注入,发生着新变,促成新的佛教故事的产生,成为中国本土的佛教故事,并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
一、佛教故事的特点以及传入中国的原因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恰好是中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定型的宗教,人们的思想意识仍处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控制下,并没有统一或强大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思想。而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能够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的原因,首先在于佛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调和性,能适应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与各方面的需要,还能适应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实际;其次在于中国人胸襟开阔,擅于摄取外来文化。
1、佛教故事的特点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大量佛教故事也相继而来,而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理,广泛被人们接受并传颂。佛教故事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流传至今,关键在于其自身拥有的特点:(1)虚构性。佛教故事中虚构部分占得比例较大,其中一些记录得道高僧的部分较为真实可考。至今被人们提到的较多的,如:十八层地狱,是佛教自创出的一个虚构的世界,带有一抹不为人知的神秘色彩。(2)哲理性。教故事几乎没有无意义的,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如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就传达出一种无私的奉献牺牲精神。(3)教化功能强。正是由于佛教的神秘、哲理性强,蕴含着或深刻或浅显的道理,使人们看后引发出自己的思考,起到很大的教化作用。(4)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佛教故事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传播速度快,一传十、十传百,所以短时间内就传遍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故事扎根中国的原因
(1)平等观。佛是真平等者,佛教故事中蕴含平等观,向人们传达了众生平等的思想。古印度种姓制度森严,佛教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并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导众生平等。这种思想观念传入中国后无疑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
(2)人人皆可成佛。佛教故事中反复说佛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并不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通过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佛,而学习的过程在于修行和觉悟。平民化的故事情节,让佛教故事很快就在中国深入人心。
(3)因材施教。佛法因材施教。佛教故事中因为教化对象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释: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会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顿悟的道理;而对于智慧较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通俗易懂的道理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各种类别的人群都易于接受,普及很快。
(4)无排他性。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排斥它教,并称它教教理为“邪说”。而佛教不同,它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少有好坏邪正的区别。正是由于佛教拥有这种宽容和诚意,在它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能和中国本土的道教并存而不遭到抵触。
佛教故事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接促成了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的生成,成为中国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广泛阶层,特别是在普通民众中,佛教成为新兴的信仰,流行开来。
二、中国佛教故事分类及演化
1、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故事
(1)进入中国完全不变化
这一类通常是佛经故事。佛经被认为是佛陀所说之经典,基于佛教徒对于佛的虔诚,佛经故事通常不会遭到后人的演绎,保存比较完整。例如《法华经》中“法华七喻”的七个小故事。
(2)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国,经中国化后与儒、道思想结合,被国人广泛接受。弥勒故事也成为佛教故事中国化的典型代表。从天上的弥勒菩萨化身为地上的和尚,使得菩萨的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对民众更具有亲和力,体现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向,更体现了中国社会和中国化佛教主张凡圣平等、容忍大度和乐观处世精神。
在印度佛教经典里,弥勒菩萨的特征是:①相好庄严;②心地慈悲;③是兜率天主;④是未来佛;⑤是唯识学祖。据悉现在常见于天王殿中的大肚弥勒塑像,是据五代时的契此和尚形象塑造的。
最初契此和尚还是一个普通僧人的形象。《宋高僧传》第一次对契此和尚的记载,也是弥勒菩萨在宋代被演绎的一个母本。而布袋和尚“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的形象,也开始初步代替印度弥勒的造像,在江浙一带以画像形式被民众们供奉。这显示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崇佛心理,也暗示了弥勒佛的形象将会继续被社会大众演绎或者说创造。
后来,《佛祖统纪》中的记载布袋和尚已是弥勒佛化身。尤其是“师背一眼”等这种极为特殊的事典,唯有佛陀再世或者化现才有可能。另外,还在结尾还增加了“青瓷净瓶”和“六环锡杖”等法器。这样,一个完全中国化的“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就被演绎完成了。
由此可见,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纳了中国儒学中的人性学说,一改传统佛教悲观厌世的色彩,而表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姿态,力求做到出世与入世相结合。大肚弥勒作为佛教世俗化的文化折射,它抚慰人们的心灵,也给人们以希望和祥和。
其次,在民间,道教的一些传统信仰也逐渐为佛教所吸收,以满足广大信众祈福禳灾、求富显达、延年益寿等的心理需求。这点直观体现在人们对布袋弥勒大肚体胖、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象塑造上。
2、中国本土自产的佛教故事
中国佛教不仅生发出了自己的宗派、理论、思想,也产生了自己的佛教故事。尤其是在中国禅宗创立后,极具开创精神的六祖惠能不再局限于研究印度佛教经典,开始制造自己的经典。由他口述,门人笔录的《坛经》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富有原创精神的禅宗信徒追随六祖的步伐,创造了大量佛教故事。 (1)以印度佛教中的人物为主角的原创故事
基于佛教徒的虔诚,他们一般很少创作这类原创故事。《五灯会元》是一部中国佛教禅宗史书。它由五部禅宗灯录集合而成,从菩提达摩或从七佛或从释迦牟尼叙起,次及西天宗师、东土宗师,再次是惠能以下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系。内容层见叠出,充斥着佛教故事,其中关于佛教人物的故事多源自佛经。作为佛教徒,《五灯会元》的作者和编者必然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但这不能改变它的原创性。比如《五灯会元卷第一》中有著名的“佛曰放下”的故事: 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佛曰放下”虽有借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但情节新颖,但原创性很强。
(2)以中国佛教徒的真实经历为题材的故事
这类故事的创作目的通常只是为了记述佛教高僧的人生经历、佛学思想。它们均属原创,数量也比较大,占中国本土自产佛教故事的绝大多数。其中大部分属于直接记述,毫无斧凿之痕;小部分会添加神怪色彩或者作者的个人情感。例如《坛经》开篇就以自述的方式记述了六祖惠能“路边闻道”、“黄梅求学”的故事,语言平铺直叙,朴实无华。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在记述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之外又添加了许多想象中的奇幻故事,以增添读者兴趣和信徒数量。
三、佛教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因果报应和孝道论两个方面。(1)因果报应学说:指善恶行为必将得到一定的善恶果报。佛教的生命观认为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升沉,全凭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做主,而不是命运或上苍的安排,过去的行为影响现在的生活,现在的行为又影响着未来的命运,人在命运流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动地位置。我们民间流行的故事,大多带有因果报应的色彩,因果报应故事性特别鲜明的有,冥界故事、转生于禽兽的姻缘,以及现在因现在果的现世报故事等三种。如七世纪唐临的《冥报记》是中国佛教因果报应故事集成的代表作。(2)孝道论:佛教故事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更突出的表现在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心,尊敬父母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成为维系家族组织结构和维护封建秩序的重要行为准则。《父母恩重难报经》和《盂兰盆经》都是救度父母永离苦难的经典。为了说明孝道的重要性,中国的佛教故事,着重宣扬“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并与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不杀、不淫、不饮酒、不妄语”五戒相统,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戒孝平等观。
2、对语言的影响
赵朴初生前讲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佛教,中国人可能连讲话都讲不完整。中国话中很多语词都是从佛教中借用来的,成语的百分之十都是佛教的内容。词汇如:课程、功课、世界、相对、绝对、烦恼、实际、刹那、上乘、化身、烦恼等。成语如:本来面目、七手八脚、三生有幸、不二法门、天花乱坠、无事不登三宝殿、皆大欢喜等佛教的语言,现在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总之,这些来自佛教故事的语言丰富了华夏的语言系统,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对艺术的影响
(1)为创作提供题材:唐朝佛教极盛之时,我国的绘画艺术达到顶峰,不仅内容圆满精致,且出现了壁画。敦煌壁画中有许多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玄奘西行。佛教故事为我国戏剧增添了新题材,如:目连救母,归元镜等故事,移风易俗,使人向善。
(2)影响创作风格:我国出现许多印度建筑风格的寺院建筑,风格庄严伟大,都是仿照原始佛教的状态而建。如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唐代绘画印度风味盛行。另外,佛教美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它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多元向发展。
(3)提高创作技术水平:在佛教未传入前我国是没有立体雕刻的,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立体雕刻艺术,如山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翻译和印刷也渐渐兴盛起来,尤其是西晋之初,有265部411卷佛经被译成了汉文,大大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提高。
4、对文学的影响
(1)文法:中国向来作文只是神而明之,并无文法可言。自佛教传入后梵文文法输入中国,中国国文法体系渐渐建立。
(2)体裁:佛教故事推动了中国弹词,评书,平华,戏曲的产生与繁荣。佛教的许多经典,如《佛所行赞经》,《佛本行经》等是佛教长篇故事,内容感人,寓意深刻。《维摩诘所说经》《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半小说体半戏剧体作品,《须赖经》是小说体作品。这些体裁在唐朝以前是基本没有的,它们的传入不仅开拓了中国文学家的思维视野,而且为中国明清白话文小说奠定了基础。
(3)风格:唐朝之后,杂记小说多带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色彩,如明人所作《归元镜》是说明净土宗的事实。
(4)素材:佛教中许多故事传说随着佛经一起传入中国,并流传到民间,为中国的民间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素材,如中国长篇叙事诗故事《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志怪小说《搜神记》、《冤魂记》都是脱胎于佛教故事;明代时期《西游记》更是受到佛教的直接影响。
四、总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的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佛教故事在中国的发展衍生中也丰富着中国的文学内涵,同时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也在对其产生着强烈而深重的影响,相互的作用下,促进了两者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曼涛.佛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于君方.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证严上人.证严上人说故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惠能.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释印顺.中国禅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