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__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教产生于印度,随着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发展变化,生长出本土佛教故事。本文从佛教故事传入中国的原因和特点分析入手,对中国佛教故事进行了分类,浅析了佛教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故事;中国化; 特点; 影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秦汉之际传入中国。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故事也不断有新的中国元素注入,发生着新变,促成新的佛教故事的产生,成为中国本土的佛教故事,并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
  一、佛教故事的特点以及传入中国的原因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恰好是中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定型的宗教,人们的思想意识仍处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控制下,并没有统一或强大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思想。而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能够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的原因,首先在于佛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调和性,能适应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与各方面的需要,还能适应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实际;其次在于中国人胸襟开阔,擅于摄取外来文化。
  1、佛教故事的特点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大量佛教故事也相继而来,而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理,广泛被人们接受并传颂。佛教故事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流传至今,关键在于其自身拥有的特点:(1)虚构性。佛教故事中虚构部分占得比例较大,其中一些记录得道高僧的部分较为真实可考。至今被人们提到的较多的,如:十八层地狱,是佛教自创出的一个虚构的世界,带有一抹不为人知的神秘色彩。(2)哲理性。教故事几乎没有无意义的,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如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就传达出一种无私的奉献牺牲精神。(3)教化功能强。正是由于佛教的神秘、哲理性强,蕴含着或深刻或浅显的道理,使人们看后引发出自己的思考,起到很大的教化作用。(4)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佛教故事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传播速度快,一传十、十传百,所以短时间内就传遍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故事扎根中国的原因
  (1)平等观。佛是真平等者,佛教故事中蕴含平等观,向人们传达了众生平等的思想。古印度种姓制度森严,佛教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并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导众生平等。这种思想观念传入中国后无疑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
  (2)人人皆可成佛。佛教故事中反复说佛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并不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通过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佛,而学习的过程在于修行和觉悟。平民化的故事情节,让佛教故事很快就在中国深入人心。
  (3)因材施教。佛法因材施教。佛教故事中因为教化对象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释: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会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顿悟的道理;而对于智慧较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通俗易懂的道理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各种类别的人群都易于接受,普及很快。
  (4)无排他性。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排斥它教,并称它教教理为“邪说”。而佛教不同,它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少有好坏邪正的区别。正是由于佛教拥有这种宽容和诚意,在它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能和中国本土的道教并存而不遭到抵触。
  佛教故事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接促成了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的生成,成为中国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广泛阶层,特别是在普通民众中,佛教成为新兴的信仰,流行开来。
  二、中国佛教故事分类及演化
  1、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故事
  (1)进入中国完全不变化
  这一类通常是佛经故事。佛经被认为是佛陀所说之经典,基于佛教徒对于佛的虔诚,佛经故事通常不会遭到后人的演绎,保存比较完整。例如《法华经》中“法华七喻”的七个小故事。
  (2)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国,经中国化后与儒、道思想结合,被国人广泛接受。弥勒故事也成为佛教故事中国化的典型代表。从天上的弥勒菩萨化身为地上的和尚,使得菩萨的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对民众更具有亲和力,体现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向,更体现了中国社会和中国化佛教主张凡圣平等、容忍大度和乐观处世精神。
  在印度佛教经典里,弥勒菩萨的特征是:①相好庄严;②心地慈悲;③是兜率天主;④是未来佛;⑤是唯识学祖。据悉现在常见于天王殿中的大肚弥勒塑像,是据五代时的契此和尚形象塑造的。
  最初契此和尚还是一个普通僧人的形象。《宋高僧传》第一次对契此和尚的记载,也是弥勒菩萨在宋代被演绎的一个母本。而布袋和尚“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的形象,也开始初步代替印度弥勒的造像,在江浙一带以画像形式被民众们供奉。这显示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崇佛心理,也暗示了弥勒佛的形象将会继续被社会大众演绎或者说创造。
  后来,《佛祖统纪》中的记载布袋和尚已是弥勒佛化身。尤其是“师背一眼”等这种极为特殊的事典,唯有佛陀再世或者化现才有可能。另外,还在结尾还增加了“青瓷净瓶”和“六环锡杖”等法器。这样,一个完全中国化的“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就被演绎完成了。
  由此可见,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纳了中国儒学中的人性学说,一改传统佛教悲观厌世的色彩,而表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姿态,力求做到出世与入世相结合。大肚弥勒作为佛教世俗化的文化折射,它抚慰人们的心灵,也给人们以希望和祥和。
  其次,在民间,道教的一些传统信仰也逐渐为佛教所吸收,以满足广大信众祈福禳灾、求富显达、延年益寿等的心理需求。这点直观体现在人们对布袋弥勒大肚体胖、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象塑造上。
  2、中国本土自产的佛教故事
  中国佛教不仅生发出了自己的宗派、理论、思想,也产生了自己的佛教故事。尤其是在中国禅宗创立后,极具开创精神的六祖惠能不再局限于研究印度佛教经典,开始制造自己的经典。由他口述,门人笔录的《坛经》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富有原创精神的禅宗信徒追随六祖的步伐,创造了大量佛教故事。   (1)以印度佛教中的人物为主角的原创故事
  基于佛教徒的虔诚,他们一般很少创作这类原创故事。《五灯会元》是一部中国佛教禅宗史书。它由五部禅宗灯录集合而成,从菩提达摩或从七佛或从释迦牟尼叙起,次及西天宗师、东土宗师,再次是惠能以下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系。内容层见叠出,充斥着佛教故事,其中关于佛教人物的故事多源自佛经。作为佛教徒,《五灯会元》的作者和编者必然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但这不能改变它的原创性。比如《五灯会元卷第一》中有著名的“佛曰放下”的故事: 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佛曰放下”虽有借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但情节新颖,但原创性很强。
  (2)以中国佛教徒的真实经历为题材的故事
  这类故事的创作目的通常只是为了记述佛教高僧的人生经历、佛学思想。它们均属原创,数量也比较大,占中国本土自产佛教故事的绝大多数。其中大部分属于直接记述,毫无斧凿之痕;小部分会添加神怪色彩或者作者的个人情感。例如《坛经》开篇就以自述的方式记述了六祖惠能“路边闻道”、“黄梅求学”的故事,语言平铺直叙,朴实无华。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在记述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之外又添加了许多想象中的奇幻故事,以增添读者兴趣和信徒数量。
  三、佛教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因果报应和孝道论两个方面。(1)因果报应学说:指善恶行为必将得到一定的善恶果报。佛教的生命观认为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升沉,全凭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做主,而不是命运或上苍的安排,过去的行为影响现在的生活,现在的行为又影响着未来的命运,人在命运流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动地位置。我们民间流行的故事,大多带有因果报应的色彩,因果报应故事性特别鲜明的有,冥界故事、转生于禽兽的姻缘,以及现在因现在果的现世报故事等三种。如七世纪唐临的《冥报记》是中国佛教因果报应故事集成的代表作。(2)孝道论:佛教故事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更突出的表现在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心,尊敬父母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成为维系家族组织结构和维护封建秩序的重要行为准则。《父母恩重难报经》和《盂兰盆经》都是救度父母永离苦难的经典。为了说明孝道的重要性,中国的佛教故事,着重宣扬“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并与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不杀、不淫、不饮酒、不妄语”五戒相统,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戒孝平等观。
  2、对语言的影响
  赵朴初生前讲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佛教,中国人可能连讲话都讲不完整。中国话中很多语词都是从佛教中借用来的,成语的百分之十都是佛教的内容。词汇如:课程、功课、世界、相对、绝对、烦恼、实际、刹那、上乘、化身、烦恼等。成语如:本来面目、七手八脚、三生有幸、不二法门、天花乱坠、无事不登三宝殿、皆大欢喜等佛教的语言,现在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总之,这些来自佛教故事的语言丰富了华夏的语言系统,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对艺术的影响
  (1)为创作提供题材:唐朝佛教极盛之时,我国的绘画艺术达到顶峰,不仅内容圆满精致,且出现了壁画。敦煌壁画中有许多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玄奘西行。佛教故事为我国戏剧增添了新题材,如:目连救母,归元镜等故事,移风易俗,使人向善。
  (2)影响创作风格:我国出现许多印度建筑风格的寺院建筑,风格庄严伟大,都是仿照原始佛教的状态而建。如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唐代绘画印度风味盛行。另外,佛教美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它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多元向发展。
  (3)提高创作技术水平:在佛教未传入前我国是没有立体雕刻的,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立体雕刻艺术,如山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翻译和印刷也渐渐兴盛起来,尤其是西晋之初,有265部411卷佛经被译成了汉文,大大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提高。
  4、对文学的影响
  (1)文法:中国向来作文只是神而明之,并无文法可言。自佛教传入后梵文文法输入中国,中国国文法体系渐渐建立。
  (2)体裁:佛教故事推动了中国弹词,评书,平华,戏曲的产生与繁荣。佛教的许多经典,如《佛所行赞经》,《佛本行经》等是佛教长篇故事,内容感人,寓意深刻。《维摩诘所说经》《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半小说体半戏剧体作品,《须赖经》是小说体作品。这些体裁在唐朝以前是基本没有的,它们的传入不仅开拓了中国文学家的思维视野,而且为中国明清白话文小说奠定了基础。
  (3)风格:唐朝之后,杂记小说多带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色彩,如明人所作《归元镜》是说明净土宗的事实。
  (4)素材:佛教中许多故事传说随着佛经一起传入中国,并流传到民间,为中国的民间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素材,如中国长篇叙事诗故事《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志怪小说《搜神记》、《冤魂记》都是脱胎于佛教故事;明代时期《西游记》更是受到佛教的直接影响。
  四、总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的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佛教故事在中国的发展衍生中也丰富着中国的文学内涵,同时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也在对其产生着强烈而深重的影响,相互的作用下,促进了两者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曼涛.佛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于君方.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证严上人.证严上人说故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惠能.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释印顺.中国禅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管理系共有三个学生组织,分别是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和信息文化传播中心。三个学生组织在系团总支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真正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并且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本文结合我系学生组织的特点对体育类院校学生组织的教育、引导、管理以及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体育类院校学生组织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生组织;教育;指导;管理  一、
期刊
【摘 要】粒子群算法作为一种智能优化算法,由于其实现简单,易于与其他方法结合,在现实应用中逐渐显示出强大的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基本的粒子群算法,分析了粒子群算法的优化方面,并且对不同的优化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粒子群算法;收敛性;优化  1 引言  粒子群算法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也称粒子群优化算法,是由Kennedy与Eberhart在鸟类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独立学院视角,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师生为调研对象,探讨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之下,如何通过挖掘优秀学生典型,培养成为学生群体中的“明星”,并充分利用“明星”效应,从点到面,摸索出一套符合自身院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明星学子;培育;传播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等学校下设的民办二级教育机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控能
期刊
【摘 要】习近平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湖南作为一块红色热土,红色文化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资源。传承文化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责之一,就必须要求文化的传承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和所有教学环节,而文化传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
期刊
【摘 要】《荀子·劝学》中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历经五天的教改学习考察,使得校长成了小学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观念、新设计、新教法、是与非、破与立,使得教学先锋的校长们趟入了深水区。本文将总结本次考察学习的经验所得,分析教改新区,解析教改所得。  【关键词】教法研究;小学教育;新课程;新教法  五天,时间不长,对于我们33名学员来说却是一次“头脑风暴”。每到一个学校,手机拍不
期刊
【摘 要】海岛生态系统相对大陆较为特殊也更为脆弱,植被作为其主体部分,其组成和分布存在很多特殊性,且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到对海岛的开发利用。《海岛保护法》2010年实施以来,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受到很大的关注,本文从角度,以开展了实地调查珠海市庙湾岛为例,对广东海岛植被组成和分布以及对开发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省海岛尤其是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案设计等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海岛;植
期刊
【摘 要】高职教育是培养职业性人才的过程,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必要途径。目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常以“双赢”为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尚未考虑到学生以及社会等其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以“多赢文化”为视角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等多方面共赢的效果。本文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研究对象,从机制、方式、质量以及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索了校企合作如何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企
期刊
【摘 要】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展览,而承托展览的载体主要是馆藏文物,因此,博物馆如何利用文物资源,挖掘文物内涵,举办更多的高品位展览,并且通过展览来完成博物馆最基本的宣传教育功能,是我们今后的任务。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教育  一、烟台自然博物馆概况  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暨烟台自然博物馆是在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烟台”的大背景下决策兴建的,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烟台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
期刊
【摘 要】社区矫正属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检察机关依法负有法律监督的职责。针对欠发达地区特殊社会经济环境所引发的社区矫正监督难问题,根本在于完善立法,完善监督内容是关键,优化队伍建设是保障,结合拓展职能、加强宣传,以此确保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能更好地发挥法制保障作用。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伴随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及全面推行,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检察法律监督工作在没有先例和
期刊
【摘 要】瓦斯涅佐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绘画大师,一生主要以文学史实,民间神话为题材进行创作。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为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所折服,而且可以感受到画中那强烈的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使命感。他的绘画将艺术性与精神内涵相融合,深刻地诠释了俄罗斯油画艺术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历史 神话;民族精神  走进俄罗斯艺术的国宝殿堂特列恰科夫画廊,在二层一个大厅陈列着一幅描绘了三位骑马将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