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针对武威市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的相应对策。主要包括:加大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完善农膜回收利用制度,推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为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提供参考。
关键词:循环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武威市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74-02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 武威市循环农业现状
近年来,武威市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生产模式,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科学集成和示范推广农业循环生产先进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1.1 大力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 2014年武威市农用地膜年使用总量15 245.8t,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总量10 669t,地膜回收率69.97%,农用棚膜年使用总量达7 716t,废旧棚膜回收利用量7 559.2t,废旧棚膜回收率97.96%。近年来大力扶持废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积极争取省级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对回收加工企业的监管,完善企业包片回收制度,积极推广废膜捡拾新技术与装备,基本建立了“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辅助、政府支持监管、群众积极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现已建成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45个,建立回收网点156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79.4%,形成了“加工有龙头,回收有网络,销售有渠道”的良性生产模式,农业“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1.2 努力提升尾菜利用水平 2014年武威市瓜菜生产面积4.41万hm2,尾菜数量约为45.73万t。多数尾菜未经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被随意倾倒和堆积于农村田间地头、沟渠内、道路旁,腐烂变质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到了居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以及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大力推广简单、实用、高效的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引导农户通过堆肥、沤肥和畜禽饲料等方式实现尾菜资源化利用。积极引进推广尾菜饲料化、肥料化、工业化利用等相关技术及设备,开展尾菜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来尾菜处理率达到30%。
1.3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近年来分别在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古浪县西靖乡感恩新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2个,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20个。通过项目建设,修建文化广场,配备各类文体健身器材,修建垃圾收集池、化粪池。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63 244户、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25处、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2处,沼气乡村服务网点达到262处,开展“三沼”综合示范推广122hm2。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公共环境清洁,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1.4 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果蔬、酿造原料、畜牧业、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实现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带动农业、工农业耦合发展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示范区1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2个、高原夏菜绿色食品示范区1个。大力实施了威龙公司0.67万hm2、莫高0.4万hm2、紫轩酒业0.33万hm2葡萄基地建设等项目。
2 存在问题
2.1 循环农业的观念尚未树立 目前武威市依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广大干部、群众首先考虑的还是经济利益。对循环农业、农业清洁生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依然较低,不合理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现象还比较普遍,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还不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2.2 循环农业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务、供销、商务、工商、质监、建设等多个部门,涵盖农林牧业及农业投入品生产、流通和市场监管,以及农村生活环境保护治理等诸多方面。目前我市循环农业发展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3 循环农业投入不足 各级财政对循环农业、农业清洁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循环农业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项目,因资金缺乏而举步维艰。
2.4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较高的科技支撑,但目前武威市循环农业仍处于较低层次水平,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尚不健全,科技研发能力依然薄弱。因此科技对循环农业、农业清洁生产的支撑能力亟待增强。
3 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加大副产品综合利用 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废弃原料、葡萄渣(籽、皮)、酒糟、发酵沉积物、酒石酸等酒类酿造副产品综合利用,逐步形成酿造酒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建立果蔬加工产业循环体系,依托黄羊河集团等龙头企业,推行果蔬分级、清洗、打蜡、包装、贮藏等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冷藏保鲜贮运销售设施,加快发展果蔬汁、果蔬粉、切割蔬菜、速冻蔬菜、脱水蔬菜、休闲果蔬制品等加工产品。加大果蔬皮渣和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果蔬加工废弃物、食品废弃物(果皮、果核等)等含有蛋白质和糖分的废弃物制造高效饲料;依托武威天祥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肉食品精深加工,开发排酸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熟肉精制品。积极开展内脏、肥膘及毛、骨、血等畜禽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逐步建立以肉制品和乳制品为主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循环体系;依托甘肃达利等薯业企业,开发生产马铃薯全粉及深加工产品和淀粉、方便食品等系列产品,加大薯渣、薯皮、薯水等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积极构建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循环体系;积极推动制种企业与基地有机结合,大力引进推广种子加工、包装、贮藏等技术,提高生产加工水平。积极推进玉米芯提取糠醛、木糖醇,糠醛渣生产复合肥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依托泰康制药等医药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中药制剂、饮片加工。加强生产过程产生的药渣综合利用,利用药渣发展有机养殖,生产加工有机肥、饲料添加剂等。 3.2 完善农膜回收利用制度 依托废旧农膜加工企业,解决农民与回收网点“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地膜回收包片制度。探索“以旧换新”机制,包括“以旧换新”实施主体、兑换点设立、兑换方式及比例、具体操作流程及运行机制、废旧地膜处理途径及回收企业参与方式。开展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研究,为应用推广提供依据。加强与当地质监、工商、供销等部门的协作,切实加大联合执法工作力度,严控外省超薄膜进入本地市场,力争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稳定达到80%以上。
3.3 推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依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废弃物处理能力合理确定养殖种类和规模,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源头污染。大力推广干湿粪、铺垫式清粪工艺、有机肥生产、沼气化处理、食用菌培养等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力争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1%以上。
3.4 努力提升尾菜利用水平 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和涉农企业的积极性,大力推广简单、实用、高效的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引导农户通过堆肥、沤肥和畜禽饲料等方式实现尾菜资源化利用。积极引进推广尾菜饲料化、肥料化、工业化利用等相关技术及设备,开展尾菜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力争尾菜处理率达到60%以上。
3.5 提升秸秆转化利用水平 大力推广秸秆窖贮、裹膜青贮、袋装微贮、氨化、揉丝、压捆等转化饲用技术。加快青贮氨化设施建设,积极配备青贮机械,扶持秸秆饲料加工业发展,提升秸秆转化利用水平。积极发展秸秆发电,加快民勤凯迪30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工作。依托民勤县荣盛公司农林秸秆剩余物及废弃物20万t生物质棒炭项目实施,大力开发秸秆生物质利用。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
3.6 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工程 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模和范围,带动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模化养殖小区(场)以及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大力推广“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养殖暖棚、日光温室)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畜禽粪尿、秸秆资源、有机垃圾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以沼气促种养,以种养带沼气,实现沼气与种养业的有机结合。集成推广生态施肥、病虫害生态防治、农业投入品包装集中回收、生态养殖等技术,加大秸秆、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公共环境清洁。加强已建示范点后续管理,健全物业化管理制度和服务机制,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物业化服务体系,使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进入长效运行轨道。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循环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武威市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74-02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 武威市循环农业现状
近年来,武威市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生产模式,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科学集成和示范推广农业循环生产先进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1.1 大力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 2014年武威市农用地膜年使用总量15 245.8t,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总量10 669t,地膜回收率69.97%,农用棚膜年使用总量达7 716t,废旧棚膜回收利用量7 559.2t,废旧棚膜回收率97.96%。近年来大力扶持废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积极争取省级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对回收加工企业的监管,完善企业包片回收制度,积极推广废膜捡拾新技术与装备,基本建立了“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辅助、政府支持监管、群众积极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现已建成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45个,建立回收网点156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79.4%,形成了“加工有龙头,回收有网络,销售有渠道”的良性生产模式,农业“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1.2 努力提升尾菜利用水平 2014年武威市瓜菜生产面积4.41万hm2,尾菜数量约为45.73万t。多数尾菜未经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被随意倾倒和堆积于农村田间地头、沟渠内、道路旁,腐烂变质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到了居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以及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大力推广简单、实用、高效的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引导农户通过堆肥、沤肥和畜禽饲料等方式实现尾菜资源化利用。积极引进推广尾菜饲料化、肥料化、工业化利用等相关技术及设备,开展尾菜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来尾菜处理率达到30%。
1.3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近年来分别在凉州区黄羊镇上庄村、古浪县西靖乡感恩新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2个,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20个。通过项目建设,修建文化广场,配备各类文体健身器材,修建垃圾收集池、化粪池。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63 244户、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25处、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2处,沼气乡村服务网点达到262处,开展“三沼”综合示范推广122hm2。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公共环境清洁,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1.4 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果蔬、酿造原料、畜牧业、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实现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带动农业、工农业耦合发展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示范区1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2个、高原夏菜绿色食品示范区1个。大力实施了威龙公司0.67万hm2、莫高0.4万hm2、紫轩酒业0.33万hm2葡萄基地建设等项目。
2 存在问题
2.1 循环农业的观念尚未树立 目前武威市依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广大干部、群众首先考虑的还是经济利益。对循环农业、农业清洁生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依然较低,不合理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现象还比较普遍,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还不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2.2 循环农业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务、供销、商务、工商、质监、建设等多个部门,涵盖农林牧业及农业投入品生产、流通和市场监管,以及农村生活环境保护治理等诸多方面。目前我市循环农业发展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3 循环农业投入不足 各级财政对循环农业、农业清洁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循环农业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项目,因资金缺乏而举步维艰。
2.4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较高的科技支撑,但目前武威市循环农业仍处于较低层次水平,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尚不健全,科技研发能力依然薄弱。因此科技对循环农业、农业清洁生产的支撑能力亟待增强。
3 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加大副产品综合利用 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废弃原料、葡萄渣(籽、皮)、酒糟、发酵沉积物、酒石酸等酒类酿造副产品综合利用,逐步形成酿造酒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建立果蔬加工产业循环体系,依托黄羊河集团等龙头企业,推行果蔬分级、清洗、打蜡、包装、贮藏等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冷藏保鲜贮运销售设施,加快发展果蔬汁、果蔬粉、切割蔬菜、速冻蔬菜、脱水蔬菜、休闲果蔬制品等加工产品。加大果蔬皮渣和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果蔬加工废弃物、食品废弃物(果皮、果核等)等含有蛋白质和糖分的废弃物制造高效饲料;依托武威天祥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肉食品精深加工,开发排酸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熟肉精制品。积极开展内脏、肥膘及毛、骨、血等畜禽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逐步建立以肉制品和乳制品为主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循环体系;依托甘肃达利等薯业企业,开发生产马铃薯全粉及深加工产品和淀粉、方便食品等系列产品,加大薯渣、薯皮、薯水等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积极构建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循环体系;积极推动制种企业与基地有机结合,大力引进推广种子加工、包装、贮藏等技术,提高生产加工水平。积极推进玉米芯提取糠醛、木糖醇,糠醛渣生产复合肥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依托泰康制药等医药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中药制剂、饮片加工。加强生产过程产生的药渣综合利用,利用药渣发展有机养殖,生产加工有机肥、饲料添加剂等。 3.2 完善农膜回收利用制度 依托废旧农膜加工企业,解决农民与回收网点“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地膜回收包片制度。探索“以旧换新”机制,包括“以旧换新”实施主体、兑换点设立、兑换方式及比例、具体操作流程及运行机制、废旧地膜处理途径及回收企业参与方式。开展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研究,为应用推广提供依据。加强与当地质监、工商、供销等部门的协作,切实加大联合执法工作力度,严控外省超薄膜进入本地市场,力争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稳定达到80%以上。
3.3 推进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依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废弃物处理能力合理确定养殖种类和规模,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源头污染。大力推广干湿粪、铺垫式清粪工艺、有机肥生产、沼气化处理、食用菌培养等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力争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1%以上。
3.4 努力提升尾菜利用水平 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和涉农企业的积极性,大力推广简单、实用、高效的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引导农户通过堆肥、沤肥和畜禽饲料等方式实现尾菜资源化利用。积极引进推广尾菜饲料化、肥料化、工业化利用等相关技术及设备,开展尾菜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力争尾菜处理率达到60%以上。
3.5 提升秸秆转化利用水平 大力推广秸秆窖贮、裹膜青贮、袋装微贮、氨化、揉丝、压捆等转化饲用技术。加快青贮氨化设施建设,积极配备青贮机械,扶持秸秆饲料加工业发展,提升秸秆转化利用水平。积极发展秸秆发电,加快民勤凯迪30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工作。依托民勤县荣盛公司农林秸秆剩余物及废弃物20万t生物质棒炭项目实施,大力开发秸秆生物质利用。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
3.6 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工程 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模和范围,带动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模化养殖小区(场)以及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大力推广“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养殖暖棚、日光温室)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畜禽粪尿、秸秆资源、有机垃圾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以沼气促种养,以种养带沼气,实现沼气与种养业的有机结合。集成推广生态施肥、病虫害生态防治、农业投入品包装集中回收、生态养殖等技术,加大秸秆、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公共环境清洁。加强已建示范点后续管理,健全物业化管理制度和服务机制,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物业化服务体系,使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进入长效运行轨道。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