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语文要素: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措、混”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清楚、生动地讲述故事。
教学流程:
一、读词联想,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读一读老师投到大屏幕上的词语,说一说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屏幕出示:三头六臂、火眼金睛、开天辟地。)
生:看到“三头六臂”这个词,我想到了《西游记》中的哪吒。
师:是的,当八戒说哪吒是个妖精时,哪吒勃然大怒,随即变出“三头六臂”,六只手分别拿着六件兵器,朝八戒打过去。你还想交流哪个词语?
生:“火眼金睛”是孙悟空的专利,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封在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就有了识别妖怪的能力。
生:看到“开天辟地”我想到了盘古,他在一片混沌中开辟了天地,创造了万物。
师:一读到这些词语就会激发我们的想象,联想到故事中人物神奇的能力。同学们再看看这个词——炼石补天,你又想到哪个人物或故事?
生:女娲补天。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女娲补天》这篇神话。(板书课题。)
师:我们看“娲”字,可以用形声字识字法识记,女娲是神话中炼石补天的神。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概述故事
师:谁愿意读一读文前的“学习提示”?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读“学习提示”。)
生:“学习提示”说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个任务是发挥想象把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师:我们一起完成第一个任务,默读课文,用单横线画出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我们在学习《盘古开天地》和《普罗米修斯》两课时,学习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现在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完成第一个任务。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汇报?
生:水神在和火神的打斗中败了,又羞又恼撞断了不周山,于是天塌地裂、洪水喷涌、野兽出没,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女娲找到五彩石、用神火炼石泼向大窟窿,断龟足撑天,又杀死黑龙、烧芦苇堵地缝;天和地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
师:谁来说说这位同学哪部分概括得好?
生:我觉得他结果部分概括得简单。
师:你听得很仔细,评得非常恰当。我们帮助这位同学整理一下,好不好?一起看起因,如果把“于是天塌地裂、洪水喷涌、野兽出没”删掉大家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说清楚原因?
生:我发现还能说清楚原因。
师:我们用摘语句的方法时,要反复读,只保留起到关键作用的语句。同学们再读一读“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这部分,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注意“混”这个字的读音,当浑浊,糊涂、不明事理讲时,读hún,可以组词混水摸鱼,在这句话中指无条理、无秩序,读四声hùn。我们要根据具体语境读准字音。
师:我听到一位同学说了一个词语“水深火热”,我们按这位同学说的来试一试——水神在和火神的打斗中败了,又羞又恼撞断了不周山,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中。这样改怎么样?
生:这样改简单还能说清楚。
师:是的,我们可以尝试把几个方法结合起来概括主要内容。大家再试试概括经过部分。
生:女娲拣来五色石,用神火炼成石浆修补好大窟窿,她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四條腿撑起天空,她还杀了一条黑龙吓跑其他野兽,最后女娲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堵住地缝。
师:这位同学使用摘取语句概括,找得全面。我们再来试一试提取关键字概括,如把补天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从写第一部分的语句中可以提取到这些关键字:拣石——炼石——补窟窿,另外三部分谁愿意试试?
生:杀龟——斩腿——撑天空。
生:杀黑龙——吓野兽。
生:烧芦苇——堵地缝。
师:现在同桌两个人试着根据大家刚刚整理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述女娲补天的故事,稍后我们以同桌两人为单位汇报。
三、品读课文,讲述故事
师:同学们,读了这篇神话,女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她很勇敢。
生:女娲很了不起。
师:还记得前三篇神话我们是怎样体会人物形象的吗?
生:在课文的语段里能读出人物的形象。
生:在一些句子和词语里也写了人物的形象。
师:好,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到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或语段写出了女娲的勇敢和了不起。边读边用波浪线画一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想交流一下?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读出她很勇敢。
师:能具体说说吗?哪句话或哪个词语?
生:“女娲看到那样的情景,难过极了,决心把天和地修补起来。”当时已经很可怕了,可是女娲还是勇敢地去补救。
生:还能看出她很善良。
师:是啊,一看到人们受苦了,就想救助人们,这是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啊!是什么样的情景?课文怎样说的? 生:天上顿时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
师:窟窿有多大?深沟有多少,有多黑?洪水怎样喷涌,野兽怎样残害人类?课文有没有具体说?
生:没有。
师:你是仅凭“大、一道道、黑黝黝……”这些词语感受到可怕的吗?
生:不是,我还想象了!
师:是的,神话中的字、词、句、段总是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抓住这样的字词句段再展开想象,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神话的神奇。
师:你试着一边想象一边读这句话,重点关注那些能激发你想象的字、词。谁来试试?
(指名读。)
师:咱们看屏幕齐读。
(全班齐读。)
师:这样可怕的情景并没有吓退女娲,相反看到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中,她下定决心修补天地。你从哪些地方读出女娲很了不起?
生:女娲拣来五种颜色的石头,用神火熔炼,再用石浆修补窟窿。
师:为什么是五种颜色呢?
生:因为这五种颜色都很鲜艳,放在天空中很好看。
师: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能结合着神话想象神奇的特点来品读,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屏幕出示云霞图片。)
生:彩云、云霞、霞光……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沉默。)
师:大家看这五种颜色恰好都可以在云霞中找到,想象得多巧妙啊!女娲找六种颜色的石头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女娲找七种、八种颜色的石头可以吗?
生:可以。
师:能在云霞中找到的颜色都可以,颜色越多女娲找起来就会越艰难,这是神话想象的另一个特点——巧妙。同学们,女娲是怎样拣回五种石头的?课文并没有说,我们可以借助神话想象巧妙这一特点想象一下,女娲去哪里拣?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面对困难的?可以先和同桌交流交流,再汇报。
师:谁来试试?
生:女娲来到黄土高坡,找到了黄色的石头。她游到海洋的最深处,找到了青色的石头;她飞到茫茫雪山,找到了白色的石头;她来到火山口,找到了赤色的石头;她又来到黑土地,找到了黑色的石头。
师:这位同学选取的地方和石头的颜色一一对应,他想象得真巧妙!同学们想一想,女娲补天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天地一片混乱,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中。
师:对啊,天下一片混乱!大家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看当时的天下是什么样的,再想象女娲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浏览课文。)
师:谁来分享?
生:女娲遇到一条身长七丈、像水桶一样粗的大蛇,如果大蛇吃了五彩石就会法力大增,那样大蛇会祸害更多的百姓。女娲为了保护五彩石,就和大蛇打了起来,被大蛇咬伤了,但是女娲还是站起来用尽全身的力气打死了那条大蛇。
师:这位同学想象女娲遇到了猛兽,在与猛兽的打斗中受伤了。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当时可能会出现的天气情况、地表状态,女娲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同学们再试试!
生:女娲来到茫茫雪山,想要找到白色石头。这里到处都是白色的,她的眼睛被晃得无法睁开,每睁开一次眼睛都会被白光刺痛,她只好一边看一边用手摸索。可是这里到处都是冰和雪,实在是太冷了,女娲找了三天三夜,身体就要被冻僵了,终于在第四天早上在一座雪山的山脚下找到了白色的石头。她用尽最后一丝法力拣起白色石头飞出了雪山。
师:谁来说说这位同学的想象好在哪里?
生:我滑雪的时候就很晃眼睛,他说女娲被白光刺痛眼睛,他想象得很巧妙。
师:你是一个会倾听的学生!女娲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寻找白色石头,即便是身体被冻僵,即便是法力消耗殆尽,她也绝不放弃。我们在这位同学的想象中看到了女娲坚定的意志、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
生:他說女娲找了三天三夜,终于在第四天早上找到了白色石头,说明女娲找了很长时间,这样就能看出女娲不怕艰难。
生:他还说女娲用尽了自己最后一点法力才得到白色的石头,我觉得从他的想象中能感受到女娲舍己救人的品质。
师:我们已经读过一些神话故事了,神仙的法力也是靠自己修炼一点一点积聚而来的,得来不易,失去后就要重新修炼。女娲舍得自己的修为去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可见她的伟大!同学们的想象越来越神奇,越来越巧妙,如果你是创造人类并要拯救人类的女神,该怎样面对重重困难呢?同学们再试着想象一下。
生:她会想,我一定要坚持,不能倒下。倒下了,人类就要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师:在女娲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时,你想象女娲也有心理活动,你想象得真巧妙!
生:女娲遇到不同的难题会用不同的方法。
师:你想象女娲是一位充满智慧、聪明的神,是吗?大家浏览第四自然段,再来交流。
生:女娲怕天再塌下来,就斩下大乌龟的四条腿,支撑起天空。
生:她杀死黑龙,其他野兽知道作恶会被杀掉,就再也不敢残害百姓了。
师:这叫“杀一儆百”,女娲的智慧了不得啊!
生:女娲把芦苇烧成的灰撒到水里,就堵住了地下喷涌的洪水。
师:我们现代人把水和水泥混合修建房屋,坚实耐用。女娲用类似的方法堵住洪水,她的办法真实用啊!女娲还会面对怎样的困难?再大胆想象!
(指多名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课文仅用了二十个字写女娲从各地拣回石头,同学们却用千言万语来讲述女娲拣来五彩石的过程,每一位同学的发言都像一段影片,生动、形象地跃然于大家的脑海里。你们是这样的感受吗? 生:是!
师:现在我们要带着女娲从想象的世界里走出来,走到现实中来。现在每一个人都问问自己,女娲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是怎么来的?
生:是我们想象的。
师:你的想象归属于你,与其说是你的想象赋予了女娲那么多美好的品质,不如说那是你的美好品质的投射,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现在就带着你的美好品质化身为拯救人类的女娲,一边想象一边讲一讲这个故事,重点把拣来五色石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注意人称的转换。
(指多名学生汇报。)
师:你们讲的神话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有着相同的意义。寥寥数字就可以激发每一个人心底里的渴望,这是我们乐于读神话的原因。你还想把这个神话讲给谁听?
生:我想讲给爸爸、妈妈听。
生:我想讲给我妹妹听。
生:我想讲给我的好朋友听。
师:如果你二十岁了,你想讲给谁听?
生:我的大学同学……
师:如果你三十五岁了呢?想讲给谁听?
生:我的孩子……
师:如果你六十五岁了呢?想讲给谁听?
生:我的孙子……
师:是啊,这就是神话代代传承的原因,源自我们对美好的渴望,渴望一切美好代代相传!
师:回想一下本单元的神话,读后你渴望什么?
生:读了《盘古开天地》,我想像盘古一样创造一个世界,就算牺牲自己也行。
师:了不起。
生:我妈妈说我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学了《精卫填海》,我想像精卫一样长长久久地坚持做一件事。
师:神话同样可以激励人。
生: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想为家里做点事情,但是爸爸、妈妈总说我还小,我特别想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做一件了不起的事,证明自己长大了。
师:看看,神话能驱动人的心,神话多“神”啊!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女性占比不大,老师提议,找一找关于“三圣母、观音菩萨、嫦娥、白素贞”等女性的神话故事读一读,从性别的角度读神话故事。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反思:
《女娲补天》是神话故事,文本中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教学中我力求引领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三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主动探究,经历自读、自悟的过程,从概述主要内容到讲述故事,实现神话得以流传,文化得以传承的美好愿景。
遗憾之处是我忽视了神话教学的趣味性。这篇文章中深受学生喜爱的是丰富的想象和神奇的故事情节,可以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紧张和期待的心情,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充满好奇心。这样处理既尊重儿童的天性,又能凸显神话的神奇,让学生在浓浓的情趣中品读文本,传承文化。
■ 編辑/赵卓然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措、混”等9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清楚、生动地讲述故事。
教学流程:
一、读词联想,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读一读老师投到大屏幕上的词语,说一说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屏幕出示:三头六臂、火眼金睛、开天辟地。)
生:看到“三头六臂”这个词,我想到了《西游记》中的哪吒。
师:是的,当八戒说哪吒是个妖精时,哪吒勃然大怒,随即变出“三头六臂”,六只手分别拿着六件兵器,朝八戒打过去。你还想交流哪个词语?
生:“火眼金睛”是孙悟空的专利,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封在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就有了识别妖怪的能力。
生:看到“开天辟地”我想到了盘古,他在一片混沌中开辟了天地,创造了万物。
师:一读到这些词语就会激发我们的想象,联想到故事中人物神奇的能力。同学们再看看这个词——炼石补天,你又想到哪个人物或故事?
生:女娲补天。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女娲补天》这篇神话。(板书课题。)
师:我们看“娲”字,可以用形声字识字法识记,女娲是神话中炼石补天的神。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概述故事
师:谁愿意读一读文前的“学习提示”?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读“学习提示”。)
生:“学习提示”说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个任务是发挥想象把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师:我们一起完成第一个任务,默读课文,用单横线画出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我们在学习《盘古开天地》和《普罗米修斯》两课时,学习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现在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完成第一个任务。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汇报?
生:水神在和火神的打斗中败了,又羞又恼撞断了不周山,于是天塌地裂、洪水喷涌、野兽出没,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女娲找到五彩石、用神火炼石泼向大窟窿,断龟足撑天,又杀死黑龙、烧芦苇堵地缝;天和地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
师:谁来说说这位同学哪部分概括得好?
生:我觉得他结果部分概括得简单。
师:你听得很仔细,评得非常恰当。我们帮助这位同学整理一下,好不好?一起看起因,如果把“于是天塌地裂、洪水喷涌、野兽出没”删掉大家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说清楚原因?
生:我发现还能说清楚原因。
师:我们用摘语句的方法时,要反复读,只保留起到关键作用的语句。同学们再读一读“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这部分,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注意“混”这个字的读音,当浑浊,糊涂、不明事理讲时,读hún,可以组词混水摸鱼,在这句话中指无条理、无秩序,读四声hùn。我们要根据具体语境读准字音。
师:我听到一位同学说了一个词语“水深火热”,我们按这位同学说的来试一试——水神在和火神的打斗中败了,又羞又恼撞断了不周山,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中。这样改怎么样?
生:这样改简单还能说清楚。
师:是的,我们可以尝试把几个方法结合起来概括主要内容。大家再试试概括经过部分。
生:女娲拣来五色石,用神火炼成石浆修补好大窟窿,她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四條腿撑起天空,她还杀了一条黑龙吓跑其他野兽,最后女娲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堵住地缝。
师:这位同学使用摘取语句概括,找得全面。我们再来试一试提取关键字概括,如把补天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从写第一部分的语句中可以提取到这些关键字:拣石——炼石——补窟窿,另外三部分谁愿意试试?
生:杀龟——斩腿——撑天空。
生:杀黑龙——吓野兽。
生:烧芦苇——堵地缝。
师:现在同桌两个人试着根据大家刚刚整理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述女娲补天的故事,稍后我们以同桌两人为单位汇报。
三、品读课文,讲述故事
师:同学们,读了这篇神话,女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她很勇敢。
生:女娲很了不起。
师:还记得前三篇神话我们是怎样体会人物形象的吗?
生:在课文的语段里能读出人物的形象。
生:在一些句子和词语里也写了人物的形象。
师:好,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到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或语段写出了女娲的勇敢和了不起。边读边用波浪线画一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想交流一下?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读出她很勇敢。
师:能具体说说吗?哪句话或哪个词语?
生:“女娲看到那样的情景,难过极了,决心把天和地修补起来。”当时已经很可怕了,可是女娲还是勇敢地去补救。
生:还能看出她很善良。
师:是啊,一看到人们受苦了,就想救助人们,这是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啊!是什么样的情景?课文怎样说的? 生:天上顿时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
师:窟窿有多大?深沟有多少,有多黑?洪水怎样喷涌,野兽怎样残害人类?课文有没有具体说?
生:没有。
师:你是仅凭“大、一道道、黑黝黝……”这些词语感受到可怕的吗?
生:不是,我还想象了!
师:是的,神话中的字、词、句、段总是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抓住这样的字词句段再展开想象,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神话的神奇。
师:你试着一边想象一边读这句话,重点关注那些能激发你想象的字、词。谁来试试?
(指名读。)
师:咱们看屏幕齐读。
(全班齐读。)
师:这样可怕的情景并没有吓退女娲,相反看到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中,她下定决心修补天地。你从哪些地方读出女娲很了不起?
生:女娲拣来五种颜色的石头,用神火熔炼,再用石浆修补窟窿。
师:为什么是五种颜色呢?
生:因为这五种颜色都很鲜艳,放在天空中很好看。
师: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能结合着神话想象神奇的特点来品读,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屏幕出示云霞图片。)
生:彩云、云霞、霞光……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沉默。)
师:大家看这五种颜色恰好都可以在云霞中找到,想象得多巧妙啊!女娲找六种颜色的石头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女娲找七种、八种颜色的石头可以吗?
生:可以。
师:能在云霞中找到的颜色都可以,颜色越多女娲找起来就会越艰难,这是神话想象的另一个特点——巧妙。同学们,女娲是怎样拣回五种石头的?课文并没有说,我们可以借助神话想象巧妙这一特点想象一下,女娲去哪里拣?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面对困难的?可以先和同桌交流交流,再汇报。
师:谁来试试?
生:女娲来到黄土高坡,找到了黄色的石头。她游到海洋的最深处,找到了青色的石头;她飞到茫茫雪山,找到了白色的石头;她来到火山口,找到了赤色的石头;她又来到黑土地,找到了黑色的石头。
师:这位同学选取的地方和石头的颜色一一对应,他想象得真巧妙!同学们想一想,女娲补天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天地一片混乱,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中。
师:对啊,天下一片混乱!大家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看当时的天下是什么样的,再想象女娲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浏览课文。)
师:谁来分享?
生:女娲遇到一条身长七丈、像水桶一样粗的大蛇,如果大蛇吃了五彩石就会法力大增,那样大蛇会祸害更多的百姓。女娲为了保护五彩石,就和大蛇打了起来,被大蛇咬伤了,但是女娲还是站起来用尽全身的力气打死了那条大蛇。
师:这位同学想象女娲遇到了猛兽,在与猛兽的打斗中受伤了。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当时可能会出现的天气情况、地表状态,女娲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同学们再试试!
生:女娲来到茫茫雪山,想要找到白色石头。这里到处都是白色的,她的眼睛被晃得无法睁开,每睁开一次眼睛都会被白光刺痛,她只好一边看一边用手摸索。可是这里到处都是冰和雪,实在是太冷了,女娲找了三天三夜,身体就要被冻僵了,终于在第四天早上在一座雪山的山脚下找到了白色的石头。她用尽最后一丝法力拣起白色石头飞出了雪山。
师:谁来说说这位同学的想象好在哪里?
生:我滑雪的时候就很晃眼睛,他说女娲被白光刺痛眼睛,他想象得很巧妙。
师:你是一个会倾听的学生!女娲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寻找白色石头,即便是身体被冻僵,即便是法力消耗殆尽,她也绝不放弃。我们在这位同学的想象中看到了女娲坚定的意志、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
生:他說女娲找了三天三夜,终于在第四天早上找到了白色石头,说明女娲找了很长时间,这样就能看出女娲不怕艰难。
生:他还说女娲用尽了自己最后一点法力才得到白色的石头,我觉得从他的想象中能感受到女娲舍己救人的品质。
师:我们已经读过一些神话故事了,神仙的法力也是靠自己修炼一点一点积聚而来的,得来不易,失去后就要重新修炼。女娲舍得自己的修为去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可见她的伟大!同学们的想象越来越神奇,越来越巧妙,如果你是创造人类并要拯救人类的女神,该怎样面对重重困难呢?同学们再试着想象一下。
生:她会想,我一定要坚持,不能倒下。倒下了,人类就要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师:在女娲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时,你想象女娲也有心理活动,你想象得真巧妙!
生:女娲遇到不同的难题会用不同的方法。
师:你想象女娲是一位充满智慧、聪明的神,是吗?大家浏览第四自然段,再来交流。
生:女娲怕天再塌下来,就斩下大乌龟的四条腿,支撑起天空。
生:她杀死黑龙,其他野兽知道作恶会被杀掉,就再也不敢残害百姓了。
师:这叫“杀一儆百”,女娲的智慧了不得啊!
生:女娲把芦苇烧成的灰撒到水里,就堵住了地下喷涌的洪水。
师:我们现代人把水和水泥混合修建房屋,坚实耐用。女娲用类似的方法堵住洪水,她的办法真实用啊!女娲还会面对怎样的困难?再大胆想象!
(指多名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课文仅用了二十个字写女娲从各地拣回石头,同学们却用千言万语来讲述女娲拣来五彩石的过程,每一位同学的发言都像一段影片,生动、形象地跃然于大家的脑海里。你们是这样的感受吗? 生:是!
师:现在我们要带着女娲从想象的世界里走出来,走到现实中来。现在每一个人都问问自己,女娲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是怎么来的?
生:是我们想象的。
师:你的想象归属于你,与其说是你的想象赋予了女娲那么多美好的品质,不如说那是你的美好品质的投射,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现在就带着你的美好品质化身为拯救人类的女娲,一边想象一边讲一讲这个故事,重点把拣来五色石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注意人称的转换。
(指多名学生汇报。)
师:你们讲的神话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有着相同的意义。寥寥数字就可以激发每一个人心底里的渴望,这是我们乐于读神话的原因。你还想把这个神话讲给谁听?
生:我想讲给爸爸、妈妈听。
生:我想讲给我妹妹听。
生:我想讲给我的好朋友听。
师:如果你二十岁了,你想讲给谁听?
生:我的大学同学……
师:如果你三十五岁了呢?想讲给谁听?
生:我的孩子……
师:如果你六十五岁了呢?想讲给谁听?
生:我的孙子……
师:是啊,这就是神话代代传承的原因,源自我们对美好的渴望,渴望一切美好代代相传!
师:回想一下本单元的神话,读后你渴望什么?
生:读了《盘古开天地》,我想像盘古一样创造一个世界,就算牺牲自己也行。
师:了不起。
生:我妈妈说我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学了《精卫填海》,我想像精卫一样长长久久地坚持做一件事。
师:神话同样可以激励人。
生: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想为家里做点事情,但是爸爸、妈妈总说我还小,我特别想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做一件了不起的事,证明自己长大了。
师:看看,神话能驱动人的心,神话多“神”啊!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女性占比不大,老师提议,找一找关于“三圣母、观音菩萨、嫦娥、白素贞”等女性的神话故事读一读,从性别的角度读神话故事。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反思:
《女娲补天》是神话故事,文本中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教学中我力求引领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三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主动探究,经历自读、自悟的过程,从概述主要内容到讲述故事,实现神话得以流传,文化得以传承的美好愿景。
遗憾之处是我忽视了神话教学的趣味性。这篇文章中深受学生喜爱的是丰富的想象和神奇的故事情节,可以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紧张和期待的心情,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充满好奇心。这样处理既尊重儿童的天性,又能凸显神话的神奇,让学生在浓浓的情趣中品读文本,传承文化。
■ 編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