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客观地反映了省级初中化学评优课中存在的喜忧现象,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积极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评优课;建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2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1年10月上旬,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2011年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参赛的教师是江苏省各市、县的优秀青年教师,因为年轻,所以有很多新理念;因为是代表,所以有很多特色。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化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他们的课,让笔者领略到了我省各地市出类拔萃的化学教师的教学风采,也引发了笔者更多的思考。
1 欣喜
1.1 选题新颖别致
本届比赛,各参赛选手选题很考究,与往年比较有较大不同。对比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以往的热门课题是“燃烧与灭火”、“二氧化碳”等,现在转为“构成物质的微粒”、“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选题由热点物质的探究转为核心概念的建构,既说明选手们敢于挑战教学难点——抽象概念的教学和难以看出热闹的教学,又说明在热闹的“实验探究”过后,不少教师已经自觉地进入了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思维探究”的教学尝试。
1.2 课型领域拓宽
本次选手所选的课题各有千秋,给听课者别样的精彩。以往的评优课多为新授课,本次除了新授课还有复习课“氧气性质的复习”、拓展课“碳循环的魅力”与“化学与环境——酸雨”和启蒙课“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等。
1.3 教学手段推陈出新
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起过渡的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在教学过程中,选手们都能够娴熟运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力求优化整合多种教学媒体。除了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模型等方式进行教学外,还增添了新的手段,有的自制学具如小白板、小磁钉、“元素扑克牌”,有的将手持技术运用与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的运用了电子白板等。
1.4 板书设计锦上添花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两届赛课的选手大多数用ppt替代板书,即或有板书也比较随意。这次板书基本上都精心设计,成为突出思维主线、突出重点内容、突出主干知识和建构知识网络的重要工具。
如:化学与环境——酸雨
1.5 教学重心有效转移
化学基本概念的获得、原理的形成,不但要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应该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出发,化学的教育功能出发,立足更为宏观的背景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整体认知的、联系的环境中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化学基本原理,因此教学的重心再后移一步,不是简单地直指所学知识技能的结果,而是真正让新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创建一种适宜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环境,通过问题驱动学生的深入思考,最终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教学本质,获得知识,效果将更好。以往的教学评比中,比较看重教师个人素质,议论中心多是某个老师演绎的好坏,而本次活动中老师们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表现。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课堂的民主气氛、课堂的学习效率是老师们观察的重点。这说明本次活动的教学重心已移向学生。
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教师关注的是知识点落实情况,而本次多关心知识的系统建构、核心概念的意义建构,关心知识的拓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提升,关心化学思想和化学观念的形成,如微粒观、变化观、守恒观,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体验,如科学比较法、科学分类方法和科学实验法。这说明本次活动的教学重心移向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1.6 观摩者的教学品味普遍提升
本次评优课有20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参加了观摩。在访谈中,许多老师都说:青优课评比不如以前,让人耳目一新的少了。这说明,一方面新课程的深度实施,老师们都是实践者,新方法、新手段都已经自觉运用烂熟于心,再听其他人上课,要求自然会提高,何况是省级评优课,那种心理期望值是很高的。当然,也说明随着新课程深度实施,教学创新的难度也更大了,意味着初中化学课改已经进入了“高原期”。
2 隐忧
虽然通过本次观摩评比,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亮点,学到许多好的案例。但是,我们在悉心观察和冷静思考时,还是发现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2.1 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依然“涛声依旧”
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教学工作既需要精心设计,又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教学机智,根据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学生反馈灵活运用设计方案。
2.1.1 在本次比赛中,少数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对科学概念把握不准确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他们认为仅适用于化学变化,这样会误导学生,不能建立正确的守恒观。又如一些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用模型解释电解水的微观过程时,误认为“两个水分子分解成四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然后再两两结合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在讲述分子概念时还沿用老的人教版教材的旧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在讲微粒间隙时,教师不加前提地归纳为“气体>液体>固体”,那么试问冰的分子间隙比水的分子间隙小吗?在做分子间隙实验时,教师一再强调“两种不同液体混合,要求必须等体积”,是这样“必须”吗?
这些现象的发生说明,部分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自觉进修和学习意识,研究不够深刻,视野不够宽,长期地局限于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之中,固化了思维。
2.1.2 教学过程设计中仍存在活动重点与教学主题的“跑偏”现象 如单元复习氧气性质时,花较多的时间去探究不同材质的燃烧难易问题。我认为这是物质的可燃性和着火点问题,应该待燃烧和灭火相关知识具备再进行综合探究才比较实际。在第二章的某个单元复习中研究这些,学生缺乏基础,事实上也难以拓展。这里应该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氧气性质及其直接联系的制法用途的知识网络。再如,进行质量守恒的定律教学时,有些老师往往会在实验设计上花的时间太多,且没有考虑到,在现有实验条件的限制下,如受托盘天平的精确度影响,实验所得数据的也要受到质疑。我认为把重点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质量守恒观或质能守恒观,帮助学生树立定量研究化学的意识。
2.1.3 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时,有的老师效率意识不强
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切入点,这个在优秀课都能得到体现。因此,他们在教学设计中都考虑到探究活动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学生座位安排中都取消了常见的“插秧式”,而采用了“小组圈座式”等,这样从形式上可以做到有利于合作交流。但是,纵观实施过程,有的活动效率并不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有的老师让学生作业后,又让学生上黑板重复板演,然后老师再评价。几个学生在板演时,多数学生无事可做,这显然是一种浪费。而现场有现成的实物投影仪,为何不选择代表作,直接投影展示并进行恰当地矫正评价呢?
又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或讨论时,我们虽然欣喜地看到有的老师事先让学生明确任务、制定计划、明确分工、规定活动时间。但同时也看到部分老师,对学生分组学习的指导不力或不够细致,学生合作与讨论的参与程度不高,小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隐藏的“南郭先生”。可能是所带学生没有形成较好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习惯或者是因借班上课师生之间还没有达到默契;也可能平时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开展得较少,有效组织合作学习活动的经验不足。我认为,这主要是其效率意识不强而导致的组织不到位和指导不及时。
2.2 参赛选手性别“畸轻畸重”
每年到“三八”妇女节,都会想到这样一句话“女性撑起半边天”。然而本次比赛女教师“顶了大半个天”。男女选手的比例为1:7,远低于初中化学教师群体的男女比例。如果总这样下去,会使评优课不良形成定势,会对男教师失去应有的示范性,不利于提升全体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缘何女教师在赛课中倍受青睐?我想可能的因素是,多数男教师认为女教师口头语言清晰、动听、感染力教强,肢体语言细腻、优美,情态自然有亲和力,自己这方面没有优势,竞争力弱,故而缺乏自信,报名参赛的人数相对较少。另外,多数女教师好学谦和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比较重视别人的评价,也容易被评委认同。尽管多数男教师是敢于创新和尝试的,但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具有大男子气,比较自信,不轻易改变既定方案等,这些因素在确定选手时可能会有不利影响。
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是,目前优秀课评价体系中影响力比较大的部分仍然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仍然有很大程度是基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展示,还没有完全做到以学定教。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还没有能制定出一系列可行的化学课堂观察及评价标准,还没有真正做到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或则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本。就目前而言,要到达这个理想的路还很长。
该怎么扭转呢?我觉得除了评价标准中要明确以学定教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要全面提升也十分重要。尤其是男教师们更要加强学习和训练,扎实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方面,在课堂语言表达方式上即使做不到悦耳动听,也要力求幽默诙谐而充满智慧,像央视“毕姥爷”那样才更有吸引力;另—方面,要发挥勇于创新的优势,尽量把功夫花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结构巧妙安排中,让学生做主角,自己做导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运用他们的多元智能进行学习活动和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精彩。
2.3 新课改进入“深水区”令教师“云里雾罩”
前面谈到,评优课与广大教师的期望值差距越来愈大,说明评优课的常态化倾向大了,这是好事,但也说明发展力不足了,这是令人担忧之处。仔细想来,影响因素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高考评价和中考评价改革对化学学科的不良影响。江苏化学高考只算等级不算分’’中考化学学科的分值多数地区下降了40%,这些客观地削弱了化学学科地位,在社会功利性较强的今天,“功利教育”魂魄未散,这对化学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不利的。二是初中化学教师发展的“高原期”制约课改。表现在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套路不变,形成了新的熟练工,缺乏新颖性,产生了职业倦怠,不愿创新,难以突破。三是绩效考核制度没有健全,有的地方形成了新的大锅饭。教师们反映,干好与干坏、干多与干少差别小(工资),不利于激励创新和精力投入。
课程改革从最初的“破冰之旅”到“提速航行”再到现在的“深水探测”,确实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课改一旦进入到“深水区”,所面对阻力和压力也就越大,出现教师“云里雾罩”的现象也是一种必然。
这次优质课观摩活动圆满结束了,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仍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课改需要大智大勇,更需要信念和良知。大勇来自信念,大智来自良知。其实课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有没有对教育和自身使命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内心有没有对教育的信念和良知。一场真正有意义的改革来自于人们内心,“拯救人类世界的力量不是别的,而是人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祖浩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评优课;建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2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1年10月上旬,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2011年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参赛的教师是江苏省各市、县的优秀青年教师,因为年轻,所以有很多新理念;因为是代表,所以有很多特色。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化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他们的课,让笔者领略到了我省各地市出类拔萃的化学教师的教学风采,也引发了笔者更多的思考。
1 欣喜
1.1 选题新颖别致
本届比赛,各参赛选手选题很考究,与往年比较有较大不同。对比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以往的热门课题是“燃烧与灭火”、“二氧化碳”等,现在转为“构成物质的微粒”、“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选题由热点物质的探究转为核心概念的建构,既说明选手们敢于挑战教学难点——抽象概念的教学和难以看出热闹的教学,又说明在热闹的“实验探究”过后,不少教师已经自觉地进入了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思维探究”的教学尝试。
1.2 课型领域拓宽
本次选手所选的课题各有千秋,给听课者别样的精彩。以往的评优课多为新授课,本次除了新授课还有复习课“氧气性质的复习”、拓展课“碳循环的魅力”与“化学与环境——酸雨”和启蒙课“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等。
1.3 教学手段推陈出新
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起过渡的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在教学过程中,选手们都能够娴熟运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力求优化整合多种教学媒体。除了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模型等方式进行教学外,还增添了新的手段,有的自制学具如小白板、小磁钉、“元素扑克牌”,有的将手持技术运用与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的运用了电子白板等。
1.4 板书设计锦上添花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两届赛课的选手大多数用ppt替代板书,即或有板书也比较随意。这次板书基本上都精心设计,成为突出思维主线、突出重点内容、突出主干知识和建构知识网络的重要工具。
如:化学与环境——酸雨
1.5 教学重心有效转移
化学基本概念的获得、原理的形成,不但要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应该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出发,化学的教育功能出发,立足更为宏观的背景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整体认知的、联系的环境中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化学基本原理,因此教学的重心再后移一步,不是简单地直指所学知识技能的结果,而是真正让新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创建一种适宜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环境,通过问题驱动学生的深入思考,最终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教学本质,获得知识,效果将更好。以往的教学评比中,比较看重教师个人素质,议论中心多是某个老师演绎的好坏,而本次活动中老师们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表现。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课堂的民主气氛、课堂的学习效率是老师们观察的重点。这说明本次活动的教学重心已移向学生。
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教师关注的是知识点落实情况,而本次多关心知识的系统建构、核心概念的意义建构,关心知识的拓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提升,关心化学思想和化学观念的形成,如微粒观、变化观、守恒观,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体验,如科学比较法、科学分类方法和科学实验法。这说明本次活动的教学重心移向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1.6 观摩者的教学品味普遍提升
本次评优课有20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参加了观摩。在访谈中,许多老师都说:青优课评比不如以前,让人耳目一新的少了。这说明,一方面新课程的深度实施,老师们都是实践者,新方法、新手段都已经自觉运用烂熟于心,再听其他人上课,要求自然会提高,何况是省级评优课,那种心理期望值是很高的。当然,也说明随着新课程深度实施,教学创新的难度也更大了,意味着初中化学课改已经进入了“高原期”。
2 隐忧
虽然通过本次观摩评比,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亮点,学到许多好的案例。但是,我们在悉心观察和冷静思考时,还是发现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2.1 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依然“涛声依旧”
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教学工作既需要精心设计,又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教学机智,根据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学生反馈灵活运用设计方案。
2.1.1 在本次比赛中,少数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对科学概念把握不准确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他们认为仅适用于化学变化,这样会误导学生,不能建立正确的守恒观。又如一些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用模型解释电解水的微观过程时,误认为“两个水分子分解成四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然后再两两结合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在讲述分子概念时还沿用老的人教版教材的旧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在讲微粒间隙时,教师不加前提地归纳为“气体>液体>固体”,那么试问冰的分子间隙比水的分子间隙小吗?在做分子间隙实验时,教师一再强调“两种不同液体混合,要求必须等体积”,是这样“必须”吗?
这些现象的发生说明,部分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自觉进修和学习意识,研究不够深刻,视野不够宽,长期地局限于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之中,固化了思维。
2.1.2 教学过程设计中仍存在活动重点与教学主题的“跑偏”现象 如单元复习氧气性质时,花较多的时间去探究不同材质的燃烧难易问题。我认为这是物质的可燃性和着火点问题,应该待燃烧和灭火相关知识具备再进行综合探究才比较实际。在第二章的某个单元复习中研究这些,学生缺乏基础,事实上也难以拓展。这里应该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氧气性质及其直接联系的制法用途的知识网络。再如,进行质量守恒的定律教学时,有些老师往往会在实验设计上花的时间太多,且没有考虑到,在现有实验条件的限制下,如受托盘天平的精确度影响,实验所得数据的也要受到质疑。我认为把重点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质量守恒观或质能守恒观,帮助学生树立定量研究化学的意识。
2.1.3 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时,有的老师效率意识不强
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切入点,这个在优秀课都能得到体现。因此,他们在教学设计中都考虑到探究活动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学生座位安排中都取消了常见的“插秧式”,而采用了“小组圈座式”等,这样从形式上可以做到有利于合作交流。但是,纵观实施过程,有的活动效率并不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有的老师让学生作业后,又让学生上黑板重复板演,然后老师再评价。几个学生在板演时,多数学生无事可做,这显然是一种浪费。而现场有现成的实物投影仪,为何不选择代表作,直接投影展示并进行恰当地矫正评价呢?
又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或讨论时,我们虽然欣喜地看到有的老师事先让学生明确任务、制定计划、明确分工、规定活动时间。但同时也看到部分老师,对学生分组学习的指导不力或不够细致,学生合作与讨论的参与程度不高,小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隐藏的“南郭先生”。可能是所带学生没有形成较好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习惯或者是因借班上课师生之间还没有达到默契;也可能平时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开展得较少,有效组织合作学习活动的经验不足。我认为,这主要是其效率意识不强而导致的组织不到位和指导不及时。
2.2 参赛选手性别“畸轻畸重”
每年到“三八”妇女节,都会想到这样一句话“女性撑起半边天”。然而本次比赛女教师“顶了大半个天”。男女选手的比例为1:7,远低于初中化学教师群体的男女比例。如果总这样下去,会使评优课不良形成定势,会对男教师失去应有的示范性,不利于提升全体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缘何女教师在赛课中倍受青睐?我想可能的因素是,多数男教师认为女教师口头语言清晰、动听、感染力教强,肢体语言细腻、优美,情态自然有亲和力,自己这方面没有优势,竞争力弱,故而缺乏自信,报名参赛的人数相对较少。另外,多数女教师好学谦和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比较重视别人的评价,也容易被评委认同。尽管多数男教师是敢于创新和尝试的,但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具有大男子气,比较自信,不轻易改变既定方案等,这些因素在确定选手时可能会有不利影响。
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是,目前优秀课评价体系中影响力比较大的部分仍然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仍然有很大程度是基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展示,还没有完全做到以学定教。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还没有能制定出一系列可行的化学课堂观察及评价标准,还没有真正做到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或则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本。就目前而言,要到达这个理想的路还很长。
该怎么扭转呢?我觉得除了评价标准中要明确以学定教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要全面提升也十分重要。尤其是男教师们更要加强学习和训练,扎实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方面,在课堂语言表达方式上即使做不到悦耳动听,也要力求幽默诙谐而充满智慧,像央视“毕姥爷”那样才更有吸引力;另—方面,要发挥勇于创新的优势,尽量把功夫花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结构巧妙安排中,让学生做主角,自己做导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运用他们的多元智能进行学习活动和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精彩。
2.3 新课改进入“深水区”令教师“云里雾罩”
前面谈到,评优课与广大教师的期望值差距越来愈大,说明评优课的常态化倾向大了,这是好事,但也说明发展力不足了,这是令人担忧之处。仔细想来,影响因素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高考评价和中考评价改革对化学学科的不良影响。江苏化学高考只算等级不算分’’中考化学学科的分值多数地区下降了40%,这些客观地削弱了化学学科地位,在社会功利性较强的今天,“功利教育”魂魄未散,这对化学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不利的。二是初中化学教师发展的“高原期”制约课改。表现在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套路不变,形成了新的熟练工,缺乏新颖性,产生了职业倦怠,不愿创新,难以突破。三是绩效考核制度没有健全,有的地方形成了新的大锅饭。教师们反映,干好与干坏、干多与干少差别小(工资),不利于激励创新和精力投入。
课程改革从最初的“破冰之旅”到“提速航行”再到现在的“深水探测”,确实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课改一旦进入到“深水区”,所面对阻力和压力也就越大,出现教师“云里雾罩”的现象也是一种必然。
这次优质课观摩活动圆满结束了,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仍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课改需要大智大勇,更需要信念和良知。大勇来自信念,大智来自良知。其实课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有没有对教育和自身使命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内心有没有对教育的信念和良知。一场真正有意义的改革来自于人们内心,“拯救人类世界的力量不是别的,而是人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祖浩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