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人、建筑以及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建筑和自然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制衡的。文中结合对绍兴市的老街区以及部分历史建筑的分析调研,分别从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人;建筑;自然;绍兴古建
1 引言
于建筑而言,自然和人是两个永恒的议题。自然是建筑的立身之地,人是其诞生目的,其三者的联系密不可分,彼此影响制衡。从古至今,人和自然也确实影响了建筑。下文借助了绍兴市的老街区以及部分古建筑,以此浅谈人、自然以及建筑之间的关系[1]。
2 建筑与自然
笔者认为,建筑和自然彼此之间似乎是矛盾对立的,但如今又有太多的建筑寻求和自然融合,这种关系本身复杂而难解。柯布西耶认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而隈研吾却在《自然的建筑》中提到“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
建筑的诞生似乎在最初,就是人改造自然的手段。最初的人,在自然中找寻着庇护所,但后来却想要追求更稳定安逸的环境,于是人类学会了建造,将自然的一部分据为己有,并为己所用,建筑因此诞生。但正如柯布西耶所说,建筑其实和机器一样,都是人造物,归根结底都具备着为人服务的功能性,这是他们存在的目的之一。然而,自然却不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因此建筑无论怎么去掩藏、模拟、消隐,总能被识破伪装,因为其本质上同自然对立,那么去刻意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总会有欲盖弥彰之感。换言之,现今很多建筑均强调功能性。而建筑越强调功能,就越会倾向于用规整的几何体切割空间。这种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功能后环境的设计思路,其实就是把自然放在次要的位置上。现代建筑强调“功能至上”或是“以人为本”的观点,但自然却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两者势必出现矛盾[2]。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在满足了遮风避雨简单要求的前提下,又有了新的命题。建筑是艺术的衍生,是文化的体现,更重要的,人们现在越来越希望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人们在钢铁森林里又开始怀念曾经的绿意,希望看见宇宙万物、四季轮回和昼夜交替。于是更多的建筑将自然引入其中,逐渐向建筑中融入自然的角色转变。考虑其地域性,以地域特征、周围环境作为出发点来考虑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或是运用取自当地大自然中的材料来进行建筑和自然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筑与自然相互协调”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绍兴市地处江南,气候炎热而潮湿,因此住宅十分重视通风和采光。建筑和边墙之间通常留有一定间隙,可以用来采光通风。并且房屋内窗户都偏高,这也是利于通风换气和防潮。除此以外,绍兴老街两旁的民居建筑大多是两层,房屋紧凑,占地面积较小,内部大都设有天井,用来让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来进行排水。绍兴的气候条件让绍兴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了多种可能。绍兴古建多采用砖木结构,砖作为下层,而木作上层。绍兴民居等江南水乡民居在色彩上多用黑、白、灰三色,是江南传统水乡建筑的主色调。并且与北方民居建筑不同,虽有繁多的雕刻装饰,但却少用彩画装饰。墙为灰墙,木料则是棕红色,色彩淡雅。江南水乡民居映衬着青山绿水,似一幅淡雅的风景画。
因此,建筑像是在慢慢和自然改善关系,寻求融合之态。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呈现的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矛盾之处寻找平衡之态,固然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但这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是建筑和自然有机结合的必然之态。
3 建筑与人
建筑从其诞生发展至今,和人紧密相连。最初的建筑是以满足人生存需要为先的。随后,建筑演化成了一种语言,一种情绪,一种态度,是人用以表达思想,将思考固化的一种方式。纵观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各个时期都是人思维碰撞的产物。
与此同时,建筑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建设不仅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式,还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情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生活更具活力,也可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由此可得,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元素,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合理的采用适宜的建筑设计,尽可能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建筑的价值,也提升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水是绍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水的地方就会有人,人带来了更多的人,有了人也就有了街。民居古街為人而建,为人所用,这一点在建筑尺度上有了很明显的体现。绍兴民居的尺度都不算大,这也切合了南方人的身形特点。绍兴古建的巷道多是狭窄的,邻里之间似是只有一墙之隔,狭小而贴近的空间尺度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的自然而亲密。巷道弯弯斜斜连接了民居,连接了河道,也连接了人的生活。绍兴一般的临水民居都会向河面上悬挑,这让人的使用空间上就变大,多了一个平台或踏步,也给人更多的生活空间、活动空间。而河边的埠头则变成了人们洗衣的场所,同时也是船只停泊的空间,更是发生人机交流的一个空间。因此,建筑和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4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寻求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以及可持续发展。让自然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自然,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立的个体。最终达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人居最高境界。在绍兴水乡,粉墙黛瓦,幽深的院落,河畔的民居,每逢下雨,听着门窗外、屋檐上的落雨声,一家人在屋子里聊天喝茶;炎炎夏日,村落中的榕树,为人们偷得一片阴凉,老人则拿着香木扇子,围在一块儿下棋,唠嗑;孩童笑声穿梭了小巷,这是傍水而居的绍兴人。这也是自然、人、建筑和谐共生之态。
参考文献
[1]李明.浅谈建筑中的人与自然关系[J].河南科技,2013(22):152-159.
[2]张雯,官学良.人与自然和建筑的共存与融合[J].今日科苑,2011(14):43-4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胡裕琦(1997-),浙江永康人,建筑学专业,本科生,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人;建筑;自然;绍兴古建
1 引言
于建筑而言,自然和人是两个永恒的议题。自然是建筑的立身之地,人是其诞生目的,其三者的联系密不可分,彼此影响制衡。从古至今,人和自然也确实影响了建筑。下文借助了绍兴市的老街区以及部分古建筑,以此浅谈人、自然以及建筑之间的关系[1]。
2 建筑与自然
笔者认为,建筑和自然彼此之间似乎是矛盾对立的,但如今又有太多的建筑寻求和自然融合,这种关系本身复杂而难解。柯布西耶认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而隈研吾却在《自然的建筑》中提到“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
建筑的诞生似乎在最初,就是人改造自然的手段。最初的人,在自然中找寻着庇护所,但后来却想要追求更稳定安逸的环境,于是人类学会了建造,将自然的一部分据为己有,并为己所用,建筑因此诞生。但正如柯布西耶所说,建筑其实和机器一样,都是人造物,归根结底都具备着为人服务的功能性,这是他们存在的目的之一。然而,自然却不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因此建筑无论怎么去掩藏、模拟、消隐,总能被识破伪装,因为其本质上同自然对立,那么去刻意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总会有欲盖弥彰之感。换言之,现今很多建筑均强调功能性。而建筑越强调功能,就越会倾向于用规整的几何体切割空间。这种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功能后环境的设计思路,其实就是把自然放在次要的位置上。现代建筑强调“功能至上”或是“以人为本”的观点,但自然却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两者势必出现矛盾[2]。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在满足了遮风避雨简单要求的前提下,又有了新的命题。建筑是艺术的衍生,是文化的体现,更重要的,人们现在越来越希望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人们在钢铁森林里又开始怀念曾经的绿意,希望看见宇宙万物、四季轮回和昼夜交替。于是更多的建筑将自然引入其中,逐渐向建筑中融入自然的角色转变。考虑其地域性,以地域特征、周围环境作为出发点来考虑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或是运用取自当地大自然中的材料来进行建筑和自然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筑与自然相互协调”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绍兴市地处江南,气候炎热而潮湿,因此住宅十分重视通风和采光。建筑和边墙之间通常留有一定间隙,可以用来采光通风。并且房屋内窗户都偏高,这也是利于通风换气和防潮。除此以外,绍兴老街两旁的民居建筑大多是两层,房屋紧凑,占地面积较小,内部大都设有天井,用来让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来进行排水。绍兴的气候条件让绍兴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了多种可能。绍兴古建多采用砖木结构,砖作为下层,而木作上层。绍兴民居等江南水乡民居在色彩上多用黑、白、灰三色,是江南传统水乡建筑的主色调。并且与北方民居建筑不同,虽有繁多的雕刻装饰,但却少用彩画装饰。墙为灰墙,木料则是棕红色,色彩淡雅。江南水乡民居映衬着青山绿水,似一幅淡雅的风景画。
因此,建筑像是在慢慢和自然改善关系,寻求融合之态。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呈现的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矛盾之处寻找平衡之态,固然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但这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是建筑和自然有机结合的必然之态。
3 建筑与人
建筑从其诞生发展至今,和人紧密相连。最初的建筑是以满足人生存需要为先的。随后,建筑演化成了一种语言,一种情绪,一种态度,是人用以表达思想,将思考固化的一种方式。纵观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各个时期都是人思维碰撞的产物。
与此同时,建筑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建设不仅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式,还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情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生活更具活力,也可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由此可得,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元素,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合理的采用适宜的建筑设计,尽可能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建筑的价值,也提升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水是绍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水的地方就会有人,人带来了更多的人,有了人也就有了街。民居古街為人而建,为人所用,这一点在建筑尺度上有了很明显的体现。绍兴民居的尺度都不算大,这也切合了南方人的身形特点。绍兴古建的巷道多是狭窄的,邻里之间似是只有一墙之隔,狭小而贴近的空间尺度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的自然而亲密。巷道弯弯斜斜连接了民居,连接了河道,也连接了人的生活。绍兴一般的临水民居都会向河面上悬挑,这让人的使用空间上就变大,多了一个平台或踏步,也给人更多的生活空间、活动空间。而河边的埠头则变成了人们洗衣的场所,同时也是船只停泊的空间,更是发生人机交流的一个空间。因此,建筑和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4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寻求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以及可持续发展。让自然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自然,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立的个体。最终达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人居最高境界。在绍兴水乡,粉墙黛瓦,幽深的院落,河畔的民居,每逢下雨,听着门窗外、屋檐上的落雨声,一家人在屋子里聊天喝茶;炎炎夏日,村落中的榕树,为人们偷得一片阴凉,老人则拿着香木扇子,围在一块儿下棋,唠嗑;孩童笑声穿梭了小巷,这是傍水而居的绍兴人。这也是自然、人、建筑和谐共生之态。
参考文献
[1]李明.浅谈建筑中的人与自然关系[J].河南科技,2013(22):152-159.
[2]张雯,官学良.人与自然和建筑的共存与融合[J].今日科苑,2011(14):43-4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胡裕琦(1997-),浙江永康人,建筑学专业,本科生,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