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而要促进阅读教学目标的落实,让学生在阅读的“输入”与写作的“输出”之间实现平衡,教师应积极探索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造条件,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将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本文探究了小学阅读中读写结合的相应实践策略,以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表达,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常用的读写结合方式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写读后感。阅读可以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而写作则是将这些知识进行运用,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从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过程来看,无论是课堂上的阅读,还是课后拓展阅读,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读”上,更注重语言的输入与建构,而缺乏有效的作文训练,这自然会导致学生读写分离,影响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针对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读写结合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合理有效的实践途径。
一、读写结合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应用上遇到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读写结合设计不合理
在语文课程教学研究中,读写结合理念并非新生事物,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为读写结合模式的建构提供了教学支持。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依然有许多教师在思想认识层面无法做出调整和转变,使得阅读教学指导缺乏效率,例如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发展的认识,忽视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导致读写结合训练机械僵化;忽视学生个性特征以及差異化发展需要,导致教学设计无法满足学生的读写要求,影响了读写结合的实际效果。
(二)读写结合缺乏合理导入,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训练
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过程是自然而巧妙的,教师在教学指导中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启发学生的阅读灵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需要设计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完成“倾吐”的过程。但是,从小学阅读课程教学实际来看,一些教师侧重于对文本知识的讲解,缺乏从语言表达层面对学生的启发和鼓励,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局限在文本上,难以从写作层面进行主动思考。此外,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过于生硬,使得学生无法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启示,从而影响了阅读效果。
(三)学生阅读视野狭隘,读写结合缺乏深度
从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来看,阅读书籍单一、阅读方法僵化、阅读中只读不写、光说不写,写作内容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十分普遍,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建构读写结合过程。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途径
(一)转变思想认知,明确读写结合的教学要求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思想认知,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深入认识学生在读写结合中的发展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并探索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要求。
第一,关注小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在读写结合中融入趣味教学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也成为新课程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在读写结合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带领学生阅读,启发学生写作,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提升学生学习、表达的动力,并提高对读写结合的有效参与。
第二,关注小学生的层次化发展,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指导策略。在读写结合中学生表现出的个性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保护。例如在设计仿写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语言积累、创新意识、学习兴趣等设计不同难度的写作任务,引导各层次学生平等参与,并在各自的训练范围内获得相对发展空间。
(二)强调循序渐进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品质
第一,利用文本中的“留白”鼓励学生在补充中创新表达。一些经典文章在表达中,采用“无声胜有声”的方法,设计“留白”,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关键句、情节、结尾等设计补白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对文章再创造,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表达效果。例如在阅读《去年的树》之后,教师从小鸟寻找大树这一情节切入,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说一说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都在想些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强调阅读的拓展迁移,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完成创新,并展现学生的独创精神,提升创新表达能力。第三,利用文本的改写续写,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例如在学习《暮江吟》《题西林壁》等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现其中的意境,并将其改写成现代散文,并加入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理解续写文本,进而在想象与表达中实现读写结合。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中,教师应重视读与写的结合,善于发现学生在读写结合中的种种不良表现,及时转变思想认知,把握教学切入点,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进而让学生在读与写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全面而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巧妙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0(33):31-32.
[2]漆春平.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15):123-12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表达,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常用的读写结合方式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写读后感。阅读可以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而写作则是将这些知识进行运用,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从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过程来看,无论是课堂上的阅读,还是课后拓展阅读,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读”上,更注重语言的输入与建构,而缺乏有效的作文训练,这自然会导致学生读写分离,影响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针对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读写结合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合理有效的实践途径。
一、读写结合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应用上遇到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读写结合设计不合理
在语文课程教学研究中,读写结合理念并非新生事物,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为读写结合模式的建构提供了教学支持。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依然有许多教师在思想认识层面无法做出调整和转变,使得阅读教学指导缺乏效率,例如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发展的认识,忽视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导致读写结合训练机械僵化;忽视学生个性特征以及差異化发展需要,导致教学设计无法满足学生的读写要求,影响了读写结合的实际效果。
(二)读写结合缺乏合理导入,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训练
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过程是自然而巧妙的,教师在教学指导中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启发学生的阅读灵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需要设计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完成“倾吐”的过程。但是,从小学阅读课程教学实际来看,一些教师侧重于对文本知识的讲解,缺乏从语言表达层面对学生的启发和鼓励,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局限在文本上,难以从写作层面进行主动思考。此外,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过于生硬,使得学生无法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启示,从而影响了阅读效果。
(三)学生阅读视野狭隘,读写结合缺乏深度
从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来看,阅读书籍单一、阅读方法僵化、阅读中只读不写、光说不写,写作内容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十分普遍,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建构读写结合过程。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途径
(一)转变思想认知,明确读写结合的教学要求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思想认知,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深入认识学生在读写结合中的发展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并探索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要求。
第一,关注小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在读写结合中融入趣味教学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也成为新课程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在读写结合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带领学生阅读,启发学生写作,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提升学生学习、表达的动力,并提高对读写结合的有效参与。
第二,关注小学生的层次化发展,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指导策略。在读写结合中学生表现出的个性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保护。例如在设计仿写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语言积累、创新意识、学习兴趣等设计不同难度的写作任务,引导各层次学生平等参与,并在各自的训练范围内获得相对发展空间。
(二)强调循序渐进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品质
第一,利用文本中的“留白”鼓励学生在补充中创新表达。一些经典文章在表达中,采用“无声胜有声”的方法,设计“留白”,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关键句、情节、结尾等设计补白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对文章再创造,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表达效果。例如在阅读《去年的树》之后,教师从小鸟寻找大树这一情节切入,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说一说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都在想些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强调阅读的拓展迁移,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完成创新,并展现学生的独创精神,提升创新表达能力。第三,利用文本的改写续写,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例如在学习《暮江吟》《题西林壁》等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现其中的意境,并将其改写成现代散文,并加入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理解续写文本,进而在想象与表达中实现读写结合。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中,教师应重视读与写的结合,善于发现学生在读写结合中的种种不良表现,及时转变思想认知,把握教学切入点,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进而让学生在读与写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全面而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巧妙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0(33):31-32.
[2]漆春平.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1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