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角色与大学课程内容调整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ei205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色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指期望于个人的、训练个人的,并鼓励他在一定社会情境中完成的某种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任何行为模式。他可能是在时间上难以界定的,如孩子、父母、配偶;或者,它们可能基本上是永久性的,如男性、女性、黑人。[1]大学是大学生思维和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清晰的认知高校大学生角色无论对于大学生本人角色意识的定位还是对于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调整都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角色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成学生的社会化,让大学生与社会相适应。一般认为,大学阶段是一个过渡型角色转化时期,是大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阶段。其中,低年级为“自然人”阶段,中年级为“半个社会人”阶段,高年级为“完全社会人”阶段。[2]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所处社会地位决定了大学生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很多,笔者主要从大学生扮演的众多角色中筛选出最主要的几种进行探讨:
  1.学生角色
  大学是追求知识和光明的地方,是教授广博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因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毋庸置疑的角色就是学生角色。在大学里,学生们接收着教师的教导、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并依据各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对先进、系统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
  2.准员工角色
  大学教育的结果不外乎升学和就业,但就目前来看,就业人数远远大于升学人数,因此,随着大学年级的不断升高,准员工角色走进了大学生扮演的角色中。学生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总结学习生活、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学习人际礼仪等等,其实无形中已经扮演了准职员的角色。特别在就业竞争和压力巨大的今天,很多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具有了为未来就业做准备的意识。
  3.儿女和未来父母角色
  依据血缘和家庭关系,大学生在家庭中主要扮演的是儿女角色,所不同的是这个儿女角色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趋成熟,并随着自己的独立而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职责;同时,处于高年级的大学生一般生理已经成熟,毕业后的一年或几年内即将面临结婚和生育,也需要储备一些社会生活常识去适应未来的父母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大学阶段,学生也具有了未来父母的角色。
  
  大学生多重角色间的相互关系
  
  虽然上述已经筛选出来了三种大学生角色,但并不意味着这三种角色是同等重要,也不意味着这三个角色是彼此孤立的。 在这三种角色中,学生角色是大学生的主要角色,因为大学生还处于求学阶段,主要的活动还是学习,主要的生活场所还是学校;准员工角色是大学生的次要角色,这个角色的地位是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升高而日趋升高的。儿女和未来父母角色总体来说也是大学生角色里的次要角色,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这一角色。就大学教育来说,学生角色永远是主要角色,而准员工、儿女和未来父母这角色则是相互平行的次要角色,但次要并不意味着舍弃,相反,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时代,我们的大学教育中更应该对次要角色有所反映。
  
  大学生角色划分对大学课程内容调整的启示
  
  课程定义在我国具有多样性,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关于课程的定义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称谓。[3]我国的大学教育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等方面,这就要求大学的课程内容设置要充分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服务。依据大学生主次角色的划分,笔者认为大学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教育方面的课程
  学生这个主角色决定了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关于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始终是大学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重头戏,合理的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对于大学生系统地接受和掌握专业知识至关重要。近年来关于专业知识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探讨较多,教育部对专业课程的教育质量也一直常抓不懈,本文在此不作过多论述。
  (二)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
  职业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谋生的手段之一,随着受教育个体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升高,大学生逐渐成为了“完全社会人”,就业成为了大部分高校学生首先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对有关知识的缺乏,准职员的准备做得不足,与好职位擦肩而过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毕业生在获得岗位后,也由于为人处世不当而被迫离开了自己曾经千挑百选的岗位。有鉴于此,在大学课堂开设职业教育方面课程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要求大学生学会真正做人、做事的呐喊也越来越明晰,概括起来职业方面的教育课程不外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人际礼仪、相关政策法规等。
  值得欣喜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4](国办发〔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于2007年12月 28日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育厅[2007]7号),要求规定:“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4]“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5]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出台,无疑是对学生准员工角色的充分肯定,也是帮助大学生从准员工角色向员工角色过度的有效途径。
  (三)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学校中大学生安全问题屡屡发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常识而导致的悲剧频频出现,高校学生的安全存在的诸多隐患,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无论从准员工的角色出发还是从儿女和未来父母的角色出发,让其建立安全意识和掌握安全防范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应主要包括两个子课程内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目前,关于安全教育方面课程的开设在高校中得不得到重视,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没有必要搬进大学的课堂进行系统的学习,但近年来高校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又不得不让我们看到大学生在面临安全事件时表现得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因为安全方面知识的缺乏而酿成了悲剧。生命的存在是一切社会活动存在的前提,不论作为学生角色、准员工角色、儿女角色还是未来父母角色,掌握完备的安全常识和拥有冷静的头脑是生存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所以,在大学的课程中设立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
  (四)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
  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身边因为健康意识等缺乏而导致失去生理或心理健康甚至失去生命的大有人在。大学生的学生角色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大学生的准员工角色面临着未来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儿女角色面临着照顾父母身心健康的压力,而未来父母的角色也面临着未来人际关系、子女养育等问题。在大学课程中,有选择的开设相应课程,进行抛砖引玉式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就健康教育而言,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人格修养、恋爱及性健康教育、保健教育等。
  在当今的大学中,关于健康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辅助教育,二是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同时辅助适当的学科渗透方式对大学生健康进行教育。但是在心理课程和公共体育课程的课堂中,心理课往往为了了解一个心理名词而纠缠,体育课也为了体能达标而忽略了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更不用谈饮食保健、应急事件处理等常识的学习了。作为现代人,作为学生、儿女和未来的父母,健康知识往往是特别适用和常用的。有计划的选择相关内容进行抛砖引玉式的学习,对于圆满完成学生角色、儿女角色和未来父母角色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途径之一。
  (五)其他生活常识方面的教育的课程
  其他生活常识主要是关于现行实用法律法规简介、关于经济理财基础知识等等,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的方式进行选修,这里也不做过多介绍。
  
  结语
  
  大学是传播知识的殿堂,是成才的摇篮,对于上述提到的关于学生角色而引发的对于大学课程内容设置的思考,只是在保障高校专业知识学习和国家规定的大学必修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大学课程内容调整的个人见解,知识是无穷尽的,接受大学教育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及其他生活常识方面的教育也只能是给学生做抛砖引玉之用。详尽的学习需要终身教育理念的支持,但要培养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这些知识虽然不及专业知识重要但却又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在特定的受教育阶段主次角色定位所发生的微妙变化,促使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大学课程内容设置对促成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发挥的重要意义,并对其作出适时的调整。同时对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完善也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 [K].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王兰州,阮红.人文生态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5]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Z].2007.
其他文献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心理渠道受到某种阻碍,从而使其表现欲受到抑制;并且使这种内隐的心理意向不能及时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方式,或表现欲受到强烈的、长期的压抑而使表现行为变形,从而严重影响表现效果。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障碍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来自于自身的心理因素    教育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个人心理因素的差异,会产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差异。影响学习者
我省油菜生产以推广应用“双低”油菜品种为主 ,其栽培技术要点是 :把握节令、培育壮苗、合理施肥、科学管理等配套的直播高产栽培技术。一、品种选用。我省主要推广大肥大水
孔丽娟,女,1984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2003年考入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油画艺术,2007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本院美术系油画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油画家李平教授。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收费的提高以及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更突出的趋势,国内很多研究资料表明,20%左右的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2][3]。这一情况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团中央及教育部连续下发相关文件[4][5],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并从制度、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提供保障。在此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高校纷纷
二语习得领域日益关注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这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种必要途径.本文将专注于现存的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的区别.
建水县陈官镇是云南省的商品粮基地和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条件好,适宜种植水稻。几年来多次调整种植业结构,但水稻种植面积仍保持在15000亩左右,由于人多田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使个体更好的认识自我,理解不同的心理特征,也可以优化个人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近年来,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如果大学生们能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学校的录取,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就会抓紧时间、抓住机会努力学习,有
伦敦方言,指英国伦敦劳动阶级,尤其是伦敦东区民众所使用的一种英语方言.尽管作为英语语言的一种变体不断发展,并广为接受和使用,伦敦方言也曾带贬义,代表着受教育水平低的劳
出版于1995年的《隐形的马戏团》开启了詹妮弗·伊根的小说创作生涯.小说主要描写了18岁女孩菲比在已故姐姐费斯及费斯所代表的20世纪60年代一代人的影响下,寻找自我身份的过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从本世纪初开始,全国各高师院校历史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体系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深入的开展,现有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否适应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笔者对一些地方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部分毕业生、在校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经调查笔者发现,目前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状况的确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