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媒介即讯息;爱情信息;媒介变迁
在人类传播史的漫长历程中,信息的传递与交换总是离不开媒介。无论是哪一种媒介,它具有何种性质,具备何种功能,都是为人类所创造的,且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爱情信息交流与传递的过程中,媒介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存在不可或缺,人们常常通过使用各种媒介来建立、发展与维系自己与爱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本文拟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的视角,就不同时期的人们怎样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传递爱情信息进行深入讨论,并尝试阐述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爱情信息交流与传递方式的变迁历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理论。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传播学家还是其他学者,他们都在强调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始终专注于传播内容的性质、扩散和效果,几乎忽视了媒介技术本身的重大影响,而麦克卢汉则注意到了媒介技术对人类及其生活的社会所起的作用。在提出该理论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媒介的不断变迁,人们对“媒介即讯息”的认知和理解变得越来越明晰了,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媒介即讯息”及“地球村”、“媒介即人的延伸”等相关理论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关于这一理论,麦克卢汉指出,“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 (即人的任何延伸) 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 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 (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 , 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新技术引发了新的尺度,也即创造了新的媒介。由此可知,虽然从技术层面讲,媒介仅仅是人类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但即便如此,媒介这一常用于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技术工具,凭借它自身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当时大多数学者都关注媒介内容的环境下,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理论无疑是一个异端,对其理论的看法也众说纷纭。但我们不得不说,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一前所未有的认识打开了传播学研究的一扇新大门,此后关于媒介技术的研究层出不穷,对媒介技术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技术是人类自身的延伸,其技术的变革比内容的传播更加重要。纵观各个时期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基于对媒介技术的使用,使自己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在爱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媒介技术的作用也异常显著。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以上四者的关系呈现出这样一种态势,即前一个时代中的媒介存在于后面的传播过程中,后一种媒介是对它之前的媒介的延展和丰富。结合爱情信息传递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爱情信息传递与交流方式的变迁,也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移动智能时代(将印刷传播融合在文字传播中)。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和物语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阶段,在文字没有出现以前,人们运用最多的就是口语和体外化语言。在口语方面,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传统的方式有对歌和早期的词赋(乐府诗)。湘西及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以歌为媒”的习俗就是通过对歌的形式传递自己对异性的爱意。在中国古代,一些才子佳人也常通过歌赋的方式传达情意,最经典的当属汉代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司马相如凭借一首《凤求凰》的弹唱博得了佳人的欢心。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收集了大量民间男女传达爱意的名言,譬如“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再有汉乐府民歌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些词赋句句真情,刻骨铭心。
利用實物进行信息传递用的是体外化语言。在爱情信息传递方面,我们可以将体外化语言称之为“物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物。古代男女,常常以赠香囊、罗缨、发簪、同心结等信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使对方也能时刻想念自己。恋人们对爱情信物的互赠,发展到现在也更加多种多样,如情人节的玫瑰花和巧克力,结婚时候的婚戒等都被人们视为爱情的象征。口语与物语,在口语传播时代人们的情感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媒介,且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其表达方式也随之更新,非但未曾消失,反而历久弥新。
(二)文字传播时代:书信和诗词
文字出现以后,人们除了直接对话和对歌外,有了更加含蓄的交流方式,即书信,我们通常称之为“情书”。在文字传播的早期,人们传递爱情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手写情书。古时女子可以将文字绣在素帕上,或是写在纸上放在香囊里送给对方。男子也可以将表达自己情感的文字写成信件,通过邮差和驿站等送到对方的手中。即使是在电子媒介盛行的当代,仍有一些人不舍“书信”这一形式,写出大量传达感情的书信。著名翻译家朱生豪曾将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与深爱以写信的形式表达出来,《朱生豪情书全集》中的字句读来让人心动不已。
除了书信,文人墨客也将早期的歌赋转化成文字写在纸上,将自己对爱情的感受和认识、对爱人的情意透过一首首的诗词来表达,这使得原本仅通过口语交流的人们有了可以将爱情信息存留久远的机会。从盛唐李白的“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到宋代秦少游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再到元好问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以及清朝纳兰容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这些表达相思与深爱的诗句比比皆是。
现当代诗歌也丝毫不逊色,才华横溢的当代作家们,在不断深入文学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以求能够含蓄而深刻地传达自己的情感。舒婷有“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卢前有“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顾城有“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等诸多生动传情的诗句,诗歌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在人类传播史的漫长历程中,信息的传递与交换总是离不开媒介。无论是哪一种媒介,它具有何种性质,具备何种功能,都是为人类所创造的,且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爱情信息交流与传递的过程中,媒介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存在不可或缺,人们常常通过使用各种媒介来建立、发展与维系自己与爱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本文拟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的视角,就不同时期的人们怎样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传递爱情信息进行深入讨论,并尝试阐述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爱情信息交流与传递方式的变迁历程。
一、“媒介即讯息”理论概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理论。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传播学家还是其他学者,他们都在强调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始终专注于传播内容的性质、扩散和效果,几乎忽视了媒介技术本身的重大影响,而麦克卢汉则注意到了媒介技术对人类及其生活的社会所起的作用。在提出该理论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媒介的不断变迁,人们对“媒介即讯息”的认知和理解变得越来越明晰了,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媒介即讯息”及“地球村”、“媒介即人的延伸”等相关理论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关于这一理论,麦克卢汉指出,“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 (即人的任何延伸) 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 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 (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 , 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新技术引发了新的尺度,也即创造了新的媒介。由此可知,虽然从技术层面讲,媒介仅仅是人类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但即便如此,媒介这一常用于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技术工具,凭借它自身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当时大多数学者都关注媒介内容的环境下,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理论无疑是一个异端,对其理论的看法也众说纷纭。但我们不得不说,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一前所未有的认识打开了传播学研究的一扇新大门,此后关于媒介技术的研究层出不穷,对媒介技术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技术是人类自身的延伸,其技术的变革比内容的传播更加重要。纵观各个时期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基于对媒介技术的使用,使自己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在爱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媒介技术的作用也异常显著。
二、不同时期爱情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以上四者的关系呈现出这样一种态势,即前一个时代中的媒介存在于后面的传播过程中,后一种媒介是对它之前的媒介的延展和丰富。结合爱情信息传递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爱情信息传递与交流方式的变迁,也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移动智能时代(将印刷传播融合在文字传播中)。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和物语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阶段,在文字没有出现以前,人们运用最多的就是口语和体外化语言。在口语方面,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传统的方式有对歌和早期的词赋(乐府诗)。湘西及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以歌为媒”的习俗就是通过对歌的形式传递自己对异性的爱意。在中国古代,一些才子佳人也常通过歌赋的方式传达情意,最经典的当属汉代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司马相如凭借一首《凤求凰》的弹唱博得了佳人的欢心。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收集了大量民间男女传达爱意的名言,譬如“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再有汉乐府民歌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些词赋句句真情,刻骨铭心。
利用實物进行信息传递用的是体外化语言。在爱情信息传递方面,我们可以将体外化语言称之为“物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物。古代男女,常常以赠香囊、罗缨、发簪、同心结等信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使对方也能时刻想念自己。恋人们对爱情信物的互赠,发展到现在也更加多种多样,如情人节的玫瑰花和巧克力,结婚时候的婚戒等都被人们视为爱情的象征。口语与物语,在口语传播时代人们的情感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媒介,且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其表达方式也随之更新,非但未曾消失,反而历久弥新。
(二)文字传播时代:书信和诗词
文字出现以后,人们除了直接对话和对歌外,有了更加含蓄的交流方式,即书信,我们通常称之为“情书”。在文字传播的早期,人们传递爱情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手写情书。古时女子可以将文字绣在素帕上,或是写在纸上放在香囊里送给对方。男子也可以将表达自己情感的文字写成信件,通过邮差和驿站等送到对方的手中。即使是在电子媒介盛行的当代,仍有一些人不舍“书信”这一形式,写出大量传达感情的书信。著名翻译家朱生豪曾将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与深爱以写信的形式表达出来,《朱生豪情书全集》中的字句读来让人心动不已。
除了书信,文人墨客也将早期的歌赋转化成文字写在纸上,将自己对爱情的感受和认识、对爱人的情意透过一首首的诗词来表达,这使得原本仅通过口语交流的人们有了可以将爱情信息存留久远的机会。从盛唐李白的“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到宋代秦少游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再到元好问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以及清朝纳兰容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这些表达相思与深爱的诗句比比皆是。
现当代诗歌也丝毫不逊色,才华横溢的当代作家们,在不断深入文学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以求能够含蓄而深刻地传达自己的情感。舒婷有“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卢前有“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顾城有“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等诸多生动传情的诗句,诗歌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