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以文字为媒介,学生要实现与教材顺利沟通,并不容易。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课本中的文字活起来。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着实不易。经验不足的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往往多处抓,一堂课下来学生有如雾里看花,不知道该抓住哪些内容。学生可能因为这样的一节课而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将语文排到其他学科的后面。所以,语文课就要有所追求,一堂内容明晰、骨节分明、效益高的语文课是每位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那么怎样才做到这些呢?
一、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问题的提出有一个主动权的问题,即教师和学生谁先提出问题。不论是哪一种,教师都应起着引导的作用。如果提出的问题能起到使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作用,那么这样的提问就是成功的。笔者认为问题的提出要认真思考。我们常见到一些语文教师设置的问题十分冗长,光理解问题的本身就费力,还怎么谈问题后面的内容呢?问题宜简不宜繁,但简不是浅显,而是以简来引领。如在讲授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的课文《神奇的极光》时,在引导学生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由文中三则关于极光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出极光有哪些外部特点?这个问题的设置指向文章的前三节,思维的密度并不低,学生需要运用概括思维,才能概括出极光的形状、色彩、姿态这三方面的特点。
语文课堂在设置问题时要力求简明不深奥,指向的文本范围尽可能的大。做到这一点,语文课堂就可以做到简约而不简单了。
二、语文课一旦变得枯燥,就危险了。这时就要学会将枯燥转为生动有趣,这就需要有效的延伸。
怎样延伸才会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呢?一是所延伸的内容,要与文本相关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聪明机智、春秋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感受深刻。但是教过此篇的大多数教师认为整篇文章虽有那种外交的斗智斗勇、唇枪舌剑的特点,但文章的主要人物形象依然不丰满。鉴于他们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我在设计此篇教学时,就注意对人物感知的延伸。这样学生对主人公就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二是延伸的内容可以促进后面的教学。这样的延伸多见于古诗词教学。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文,此文如何揭开词人情感的面纱确实不易,这时延伸就显得必要。如何将延伸的内容带动文本的解读,要细心选择。就此篇而言,学生对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有所了解,据此可以作如下延伸——文字也有杀人的力量,当然文字背后是人的权力。中国文字狱以清代最为严重,导致人人以文字自危。苏轼以戴罪之身谪居黄州,谢绝交往,孤鸿的惊惶、孤独、高洁正是词人此时心境的流露。学生以此为参照,对词的思想内容分析即可游刃有余。三是延伸的内容应唤起学生的共鸣,诱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说出来。如教学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的《雷雨》一文,笔者做了这样的延伸——媒体评价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明显是“宫廷版”的《雷雨》,同学们对这个评价如何看呢?这里笔者拿了时新的电影来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热情来参与课堂的讨论。
三、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探讨如何加强阅读教学的问题。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多次说道:朗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途径。就实际教学来看,朗读借助声音向文字过渡,而且教材本身提供的篇目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通过朗读确实能带来好的效果,让语文彰显魅力。
笔者观摩过很多优质课,发现这些教师都善于朗读。上海杨浦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朱震国在执教林贤治的散文《故乡》时,朗读极为出色。他们朗读的语速徐疾有致、语调抑扬顿挫、情感丰富细腻。朗读本身就是一次美的享受。当这些亲切的有声语言在孩子们心头流过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温存、怎样的润物有声啊!山东省高级教师朱则光在执教《百合花开》一文时,指导学生揣摩句子,体会如何正确朗读课文。这样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一堂课的精彩,同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朗读要求教师本身读准文本、读透文本,朗读时应注意停顿、语气、情感。如能将朗读与乐曲结合起来,在音乐的辅助下完成文本的朗读,那效果会更好。
语文天真烂漫,语文天生美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不能为了方法而方法,一切方法都要有助于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问题的提出有一个主动权的问题,即教师和学生谁先提出问题。不论是哪一种,教师都应起着引导的作用。如果提出的问题能起到使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作用,那么这样的提问就是成功的。笔者认为问题的提出要认真思考。我们常见到一些语文教师设置的问题十分冗长,光理解问题的本身就费力,还怎么谈问题后面的内容呢?问题宜简不宜繁,但简不是浅显,而是以简来引领。如在讲授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的课文《神奇的极光》时,在引导学生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由文中三则关于极光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出极光有哪些外部特点?这个问题的设置指向文章的前三节,思维的密度并不低,学生需要运用概括思维,才能概括出极光的形状、色彩、姿态这三方面的特点。
语文课堂在设置问题时要力求简明不深奥,指向的文本范围尽可能的大。做到这一点,语文课堂就可以做到简约而不简单了。
二、语文课一旦变得枯燥,就危险了。这时就要学会将枯燥转为生动有趣,这就需要有效的延伸。
怎样延伸才会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呢?一是所延伸的内容,要与文本相关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聪明机智、春秋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感受深刻。但是教过此篇的大多数教师认为整篇文章虽有那种外交的斗智斗勇、唇枪舌剑的特点,但文章的主要人物形象依然不丰满。鉴于他们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我在设计此篇教学时,就注意对人物感知的延伸。这样学生对主人公就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二是延伸的内容可以促进后面的教学。这样的延伸多见于古诗词教学。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文,此文如何揭开词人情感的面纱确实不易,这时延伸就显得必要。如何将延伸的内容带动文本的解读,要细心选择。就此篇而言,学生对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有所了解,据此可以作如下延伸——文字也有杀人的力量,当然文字背后是人的权力。中国文字狱以清代最为严重,导致人人以文字自危。苏轼以戴罪之身谪居黄州,谢绝交往,孤鸿的惊惶、孤独、高洁正是词人此时心境的流露。学生以此为参照,对词的思想内容分析即可游刃有余。三是延伸的内容应唤起学生的共鸣,诱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说出来。如教学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的《雷雨》一文,笔者做了这样的延伸——媒体评价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明显是“宫廷版”的《雷雨》,同学们对这个评价如何看呢?这里笔者拿了时新的电影来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热情来参与课堂的讨论。
三、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探讨如何加强阅读教学的问题。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多次说道:朗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途径。就实际教学来看,朗读借助声音向文字过渡,而且教材本身提供的篇目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通过朗读确实能带来好的效果,让语文彰显魅力。
笔者观摩过很多优质课,发现这些教师都善于朗读。上海杨浦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朱震国在执教林贤治的散文《故乡》时,朗读极为出色。他们朗读的语速徐疾有致、语调抑扬顿挫、情感丰富细腻。朗读本身就是一次美的享受。当这些亲切的有声语言在孩子们心头流过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温存、怎样的润物有声啊!山东省高级教师朱则光在执教《百合花开》一文时,指导学生揣摩句子,体会如何正确朗读课文。这样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一堂课的精彩,同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朗读要求教师本身读准文本、读透文本,朗读时应注意停顿、语气、情感。如能将朗读与乐曲结合起来,在音乐的辅助下完成文本的朗读,那效果会更好。
语文天真烂漫,语文天生美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不能为了方法而方法,一切方法都要有助于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