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我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巧妙选定渗透角度,将德育融于教学中,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即教书又育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著名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没有道德,即使你身强体壮,绝顶聪明,你也只会助纣为虐,做一些危害社会的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德育工作非一般的重要。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如何有效地把德育渗透到平时的语文课教学活动中呢?单纯的说教方式,效果不大,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和摸索把德育恰到好处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在此期间也积累了些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我们要把德育渗透到课文教学中,首先就要先挖掘文中有哪些德育素材。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佳作主题或是对真、善、美的歌颂,或是对假、恶、丑的批判,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或是对人物高尚品行的写照等,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与审美道德,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因此在课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取德育素材,在合适的时间、内容节点展开德育,让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德育,这样比直接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过程中,我让同学们分组以“如何评价父母对我们的爱”为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在陈述完父亲或母亲关爱自己的种种细节后感慨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利用文中名言名句展开德育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历经5年才编写完成,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不论是诗词、散文还是小说,很多都是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名家名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格言警句。这些精练的句子,往往都具有很高的普遍性和哲理性,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名人名言,无论是新课教学、作文写作,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都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例如在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我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名句,知道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而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一道理。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正义感和责任感。《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告诫同学们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语文课堂上对这些佳句进行重点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渗透式的教育,而不能是单刀直入式地说教。如果因为完成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任务而把语文课变成半语文半政治,那么这样就达不到教育的日的。如何把教材中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生成爱国主义情愫,实现即教书又育人的日标。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吃透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点点滴滴的爱国主义素材,并将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通过《岳阳楼记》的教学,激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文章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还有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观沧海》为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他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既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又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四、把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融合于教学过程中
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是诚实的标志,是成才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很难充分发挥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同样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缺乏责任感的学生,未来也难以担负起祖国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想方设法地把学生责任感的养成教育融于语文教学中。例如在《藤野先生》的学习中,我会通过以下的细节展开责任感的养成教育,藤野先生对“我”一个外国留学生的认真负责,对“我”的讲义都要用红笔认认真真的批改一番,连语法错误都要批改出来,甚至讲义上的一个图里的一根血管偏移了一点点的位置也都要指出。藤野先生之所以这么认真,就是身上有一种责任感在驱使他做这些本可以不做的事情。
五、在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她早己深深融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血液里。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我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这种不良的现象已经开始侵蚀着洁净的校园,对学生的成长及教育带来消极的影响,诚信己成为广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功课。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也以“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展开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宋濂之所以能“遍观群书”,正是因为他守信,如期按照约定的期限把书归还,人们才肯将书借给他看。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课外阅读、名著阅读、课堂拓展活动等。以上只是本人在多年的语文科教学中一些体会,如何将德育巧妙地融于我们语文教学中,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深入细致地尝试、实践及摸索。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投身其中。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学》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小娟.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J].课外语文,2014(1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著名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没有道德,即使你身强体壮,绝顶聪明,你也只会助纣为虐,做一些危害社会的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德育工作非一般的重要。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如何有效地把德育渗透到平时的语文课教学活动中呢?单纯的说教方式,效果不大,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和摸索把德育恰到好处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在此期间也积累了些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我们要把德育渗透到课文教学中,首先就要先挖掘文中有哪些德育素材。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佳作主题或是对真、善、美的歌颂,或是对假、恶、丑的批判,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或是对人物高尚品行的写照等,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与审美道德,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因此在课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要根据文章内容,提取德育素材,在合适的时间、内容节点展开德育,让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德育,这样比直接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过程中,我让同学们分组以“如何评价父母对我们的爱”为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在陈述完父亲或母亲关爱自己的种种细节后感慨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利用文中名言名句展开德育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历经5年才编写完成,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不论是诗词、散文还是小说,很多都是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名家名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格言警句。这些精练的句子,往往都具有很高的普遍性和哲理性,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名人名言,无论是新课教学、作文写作,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都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例如在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我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名句,知道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而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一道理。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正义感和责任感。《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告诫同学们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语文课堂上对这些佳句进行重点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渗透式的教育,而不能是单刀直入式地说教。如果因为完成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任务而把语文课变成半语文半政治,那么这样就达不到教育的日的。如何把教材中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生成爱国主义情愫,实现即教书又育人的日标。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吃透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点点滴滴的爱国主义素材,并将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通过《岳阳楼记》的教学,激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文章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还有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观沧海》为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他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既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又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四、把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融合于教学过程中
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是诚实的标志,是成才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很难充分发挥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同样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缺乏责任感的学生,未来也难以担负起祖国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想方设法地把学生责任感的养成教育融于语文教学中。例如在《藤野先生》的学习中,我会通过以下的细节展开责任感的养成教育,藤野先生对“我”一个外国留学生的认真负责,对“我”的讲义都要用红笔认认真真的批改一番,连语法错误都要批改出来,甚至讲义上的一个图里的一根血管偏移了一点点的位置也都要指出。藤野先生之所以这么认真,就是身上有一种责任感在驱使他做这些本可以不做的事情。
五、在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她早己深深融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血液里。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我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这种不良的现象已经开始侵蚀着洁净的校园,对学生的成长及教育带来消极的影响,诚信己成为广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功课。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也以“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展开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宋濂之所以能“遍观群书”,正是因为他守信,如期按照约定的期限把书归还,人们才肯将书借给他看。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课外阅读、名著阅读、课堂拓展活动等。以上只是本人在多年的语文科教学中一些体会,如何将德育巧妙地融于我们语文教学中,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深入细致地尝试、实践及摸索。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投身其中。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学》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小娟.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J].课外语文,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