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教师的师德包含着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思想品德,包含着作为知识分子的道德承载,包含着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让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自觉传播者,是时代赋予高校师德建设的任务。首先,作为一名公民,高校教师应该成为社会公德的领跑者;其次,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知识经济年代有着特殊的影响力与公信力,时常通过传媒就各种专业问题向大众进行解读,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一言一行也时刻影响着周围的人,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再次,作为以教育为职业的人,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将价值观、道德观传达给学生。
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无论是对于国家主流文化的形成,还是对于教育事业与高校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基于这种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师德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与其他人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高校教师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对象又是传播者,以其特殊身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递给全社会。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一所以培养外国留学生为主的国际型大学,可谓是处于国际化前沿的阵地上。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在载体创新与方式创新上下功夫。例如,学校在党建科研中,引导广大教职工将“全球化、国际化”与“党建、思政”这两个关键点切实融合地进行研究,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又在潜移默化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研究者的自觉追求。
高校师德建设与中华文化“软实力”战略
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实力。一个教育强国不仅要有强大的教育硬件资源,而且更需要足以支撑硬件的软件资源。师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大众传媒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师德是传承文化与价值的核心载体。
在中国的上古时代,上层社会垄断着教育资源,官德与师德是不分的。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兴起,上层社会对教育资源的垄断被打破;师德从官德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道德体系。孔子是办私学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代表的儒家在教育内容上除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外,非常重视仁、义等道德伦理的传授,孟子将这种教育概括为“德教”。教育以德为主,儒家又非常强调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自然对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师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中国传统师德文化包括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以情感化等丰富的内容。
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高校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很多高校还承办了海外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向世界向时代展示自己的历史机遇。缘于“德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高校教师的师德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播,关系到中华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成败。无论是在国内教授留学生还是在海外孔子学院授课,高尚的师德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教材,是中华文化软实力战略最有力的武器。
让教师有尊严地工作
传统师德观念更多谈到的是教师的无私、奉献、自律,很少谈到教师的需求。教师不只是一个传播知识的机器,还是有生活感、生命感、价值感的人。他们或是孩子的父亲、母亲或是老人的儿子、女儿,在承担着社会、职业责任的同时,也承担着家庭和自身的责任。我们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教师的影响,但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已建成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个人、家庭美好物质文化生活的向往不但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且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抵制社会功利心态对校园的不良影响,又要让教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的生活。
要从根本上杜绝近年来在部分教师中存在的以权谋私、主副业颠倒的现象,一方面,要不断地改善教师的各项待遇,既包括经济待遇,也包括社会、文化待遇,让教师既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又是一种光荣、幸福、快乐的职业,一种让人羡慕的职业,让我们的教师有尊严地工作。社会、文化方面待遇的改善是多方面的,如大众传媒应更多引导大众关注国家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广大教师在本职岗位上的奉献精神;当重大自然灾害袭来的时候,大多数教师在危急时刻第一考虑的是学生的安危,有些人还为抢救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任何职业都有着特殊的集体自尊心,中国知识分子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往往不亚于物质层面,改善教师待遇,不仅仅是经济方面,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口碑也是重要内容,这点既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师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成,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人文关怀与制度建构是师德建设的两个创新点。
师德建设的制度建构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必然包括现代的学校管理制度,制度建构在师德建设中举足轻重,是师德建设创新探索的重要方向。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学校建立了师德建设目标管理体系,分对象、有重点地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形成了制度完备、方式多样、衔接紧密、切实有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相关部门按老教师、新教师和党员教师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师德学习标准,以“老教师树榜样,新教师学先进,党员教师争先锋”的要求,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创建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建设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推动学校发展作出贡献。
学校还建立了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严格以“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考核;学校每年都组织以师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对师德典型进行重点宣传,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营造出全校共同关心、支持和监督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人人争当师德先进的舆论氛围。学校相继出台了《教师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教学科研人员岗位聘任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把教师思想教育工作和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师德建设与人文关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论只能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制度也只能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给予激励或加以约束,在日常师德工作中,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刻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人文关怀中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师德建设的又一个创新点。学校结合不同年龄段教师的特点,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开展师德建设。例如,在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不断创新理念、方式、方法,要求青年教师跟随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随堂听课,学习他们教书育人的方法,学习他们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学校经常组织召开茶话会,邀请曾经在国外工作过的老教师给青年教师讲授经验,畅谈如何以良好的师德风范、深厚广博的知识功底、扎实熟练的教学技巧,以及坦诚大方、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外国学生和同行的尊敬,树立中国人的形象,树立中国教师的形象。既让青年教师传承了老教师的风范,又让中老年教师在活动中更加感受到自身对学校、社会的重大价值,进一步凝练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师的光荣传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意识”“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高等教育逐渐走向社会中心既是时代赋予中国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展示自身的机遇。我们常说,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关乎教育事业的成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更应意识到,师德有时也是社会的灵魂,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中华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成败。我们必须以更高的视角去定位高校师德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师德建设的制度建构,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让教师有尊严地工作生活,让教师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本文系北京市共建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与当代大学责任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
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无论是对于国家主流文化的形成,还是对于教育事业与高校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基于这种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师德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与其他人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高校教师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对象又是传播者,以其特殊身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递给全社会。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一所以培养外国留学生为主的国际型大学,可谓是处于国际化前沿的阵地上。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在载体创新与方式创新上下功夫。例如,学校在党建科研中,引导广大教职工将“全球化、国际化”与“党建、思政”这两个关键点切实融合地进行研究,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又在潜移默化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研究者的自觉追求。
高校师德建设与中华文化“软实力”战略
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还要有强大的文化实力。一个教育强国不仅要有强大的教育硬件资源,而且更需要足以支撑硬件的软件资源。师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大众传媒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师德是传承文化与价值的核心载体。
在中国的上古时代,上层社会垄断着教育资源,官德与师德是不分的。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兴起,上层社会对教育资源的垄断被打破;师德从官德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道德体系。孔子是办私学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代表的儒家在教育内容上除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外,非常重视仁、义等道德伦理的传授,孟子将这种教育概括为“德教”。教育以德为主,儒家又非常强调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自然对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师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中国传统师德文化包括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以情感化等丰富的内容。
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高校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很多高校还承办了海外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向世界向时代展示自己的历史机遇。缘于“德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高校教师的师德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播,关系到中华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成败。无论是在国内教授留学生还是在海外孔子学院授课,高尚的师德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教材,是中华文化软实力战略最有力的武器。
让教师有尊严地工作
传统师德观念更多谈到的是教师的无私、奉献、自律,很少谈到教师的需求。教师不只是一个传播知识的机器,还是有生活感、生命感、价值感的人。他们或是孩子的父亲、母亲或是老人的儿子、女儿,在承担着社会、职业责任的同时,也承担着家庭和自身的责任。我们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教师的影响,但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已建成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个人、家庭美好物质文化生活的向往不但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且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抵制社会功利心态对校园的不良影响,又要让教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的生活。
要从根本上杜绝近年来在部分教师中存在的以权谋私、主副业颠倒的现象,一方面,要不断地改善教师的各项待遇,既包括经济待遇,也包括社会、文化待遇,让教师既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又是一种光荣、幸福、快乐的职业,一种让人羡慕的职业,让我们的教师有尊严地工作。社会、文化方面待遇的改善是多方面的,如大众传媒应更多引导大众关注国家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广大教师在本职岗位上的奉献精神;当重大自然灾害袭来的时候,大多数教师在危急时刻第一考虑的是学生的安危,有些人还为抢救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任何职业都有着特殊的集体自尊心,中国知识分子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往往不亚于物质层面,改善教师待遇,不仅仅是经济方面,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口碑也是重要内容,这点既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师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成,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人文关怀与制度建构是师德建设的两个创新点。
师德建设的制度建构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必然包括现代的学校管理制度,制度建构在师德建设中举足轻重,是师德建设创新探索的重要方向。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学校建立了师德建设目标管理体系,分对象、有重点地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形成了制度完备、方式多样、衔接紧密、切实有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相关部门按老教师、新教师和党员教师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师德学习标准,以“老教师树榜样,新教师学先进,党员教师争先锋”的要求,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创建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建设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推动学校发展作出贡献。
学校还建立了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严格以“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考核;学校每年都组织以师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对师德典型进行重点宣传,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营造出全校共同关心、支持和监督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人人争当师德先进的舆论氛围。学校相继出台了《教师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教学科研人员岗位聘任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把教师思想教育工作和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师德建设与人文关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论只能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制度也只能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给予激励或加以约束,在日常师德工作中,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刻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人文关怀中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师德建设的又一个创新点。学校结合不同年龄段教师的特点,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开展师德建设。例如,在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不断创新理念、方式、方法,要求青年教师跟随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随堂听课,学习他们教书育人的方法,学习他们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学校经常组织召开茶话会,邀请曾经在国外工作过的老教师给青年教师讲授经验,畅谈如何以良好的师德风范、深厚广博的知识功底、扎实熟练的教学技巧,以及坦诚大方、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外国学生和同行的尊敬,树立中国人的形象,树立中国教师的形象。既让青年教师传承了老教师的风范,又让中老年教师在活动中更加感受到自身对学校、社会的重大价值,进一步凝练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师的光荣传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意识”“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高等教育逐渐走向社会中心既是时代赋予中国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展示自身的机遇。我们常说,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关乎教育事业的成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更应意识到,师德有时也是社会的灵魂,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中华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成败。我们必须以更高的视角去定位高校师德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师德建设的制度建构,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让教师有尊严地工作生活,让教师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本文系北京市共建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与当代大学责任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