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存在建筑行业不景气,存在建筑工人业务能力不高,专业知识缺乏,务工环境不优、服务机制不完善、信息渠道混乱、市场中介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本文对建筑工人的培训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 农村建筑工人 成人教育中心 培训思考
建筑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领域,也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行业。据统计,在建筑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80%。因此,开展建筑业农民工转移培训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通过培训让农民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改善农民就业条件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赣榆县是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而建筑行业又是青口镇的主要支柱产业,以往的“泥水浆”由于技术、法律意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他们的收入微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对建筑工人的培训尤为重要,农村成人教育中心近年来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已经有了初步成效。笔者根据所在乡镇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宣传到位,提高认识
一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及各新闻媒体,用直接简单、快捷的方式将各项信息传递给农民;二是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村开展宣传,向农民传达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有关政策,把党的优惠政策和用工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让他们了解参加培训、转移就业、外出务工的好处;三是组织成人教育中心教师,走村串寨地开展宣传,形成有效的宣传网,利用他们熟悉情况、了解情况的优势进行摸底调查,建档立卡,根据农民的愿望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和劳务输出。总之,通过宣传提高农民的认识,让农民懂得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农民明白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致富。
二、普法到人心,制度要完善
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服务保障重点向基层延伸,以基层为重点,成立劳动力转移培训保障服务机构,由专人负责,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登记,统筹安排,制订计划,组织实施;二是健全法律法规,现有的政策法规还无法解决农民进城务工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很多建筑用工企业在录用农民工时并未与之办理用工手续,签订用工合同,也未给农民工缴纳应交的社会保险,这就为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力保证。
三、以工地为基地创建民工学校
由于培训的特殊原因,在场地上学校无法提供需要,我们则以建筑工地为学校,积极联系场地,为农民工提供实训,这种现场实训更具可操作性,效果更好;二是师资可就地解决,企业的骨干力量,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施工管理人员、技能水平较高的工长、队长等,都能为农民上课,一定程度地解决了缺乏“双师型”教师的困难;三是省掉中间环节,建筑施工企业可直接择优录用取得资格证书的农民工,也可将其组成一支训练有素的建筑施工队伍,既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又改变过去农民工无序流动的状态,为建筑企业稳定施工队伍起到重要的作用,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长远利益;四是拉近建筑工地管理人员和农民工之间的距离,为管理者与农民工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五是让农民一进学校就感受到建筑工地的氛围。
四、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就业准入
加大建筑职能部门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制,是促进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的有力保证。首先是建筑企业在用工方面:要严格执行劳动力预备制和就业准入制,在录用人员时必须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优先录用参加转移培训,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其次是招投标方面:应将录用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和用工持证率,作为建筑工程招投标和承接工程的必备条件;三是将录用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和持证情况作为核发施工许可证的前提条件;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对违反规定随意录用未经培训,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其当年的年检应不予通过,对用工规范管理有序的施工企业,应通报表扬记录在案,作为年检升级的重要依据。
五、因材施教,注重实效,提高质量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件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农民顺利输出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训上狠下工夫。特别是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难度大,危险性高,我们应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满足企业与用工单位的需要。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还未参加培训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称为“劳务输出培训”,这一部分有待我们去宣传组织,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组织培训;第二种以目前已经在建筑工地从业的农民工为培训对象,称为“农民工培训”这类人已经具备进城务工的经验且已掌握一些相关技能,这类人员培训应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拔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将他们培养成建筑工地的技师;第三种是以农村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即初、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为培训对象,可称为“劳动预备役培训”,这类人员有一定文化基础,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比前两类人员强,也容易接受新的知识,这类人培训,既要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又要注重专业理论的提高,使之逐步成为建筑企业的骨干力量。因此,培训机构应根据以上三类人员的不同情况设计培训方案,制订培训计划,从就业的角度出发,按需施教,注重实效,提高质量,从而真正实现培训→转移→就业的良性互动。
六、提升技能水平,打造品牌民工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输出工作起步晚、底子薄,高技能培训工作尚未开展,是农民工就业难的因素之一,在此我认为,结合我们自身优势打造农民工地方品牌,尤为重要。应该加强技能培训,让农民工主攻一两个优势专业,建立相应的特色基地,为农民工打造劳务品牌,扩大他们的就业空间。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打造农民工品牌,将为农民工输出就业及收入方面带来良好效益。作为培训机构,在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中除打好基础以外,还应着力培养“品牌民工”。
综上所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改变观念、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才能谋求更大发展。列宁说:“什么东西最可怕,千百万人形成的习惯势力最可怕。”所谓习惯势力指的就是思想观念,陈旧的观念是事物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改变观念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应该努力突破旧观念,建立新机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农村建筑工人 成人教育中心 培训思考
建筑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领域,也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行业。据统计,在建筑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80%。因此,开展建筑业农民工转移培训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通过培训让农民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改善农民就业条件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赣榆县是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而建筑行业又是青口镇的主要支柱产业,以往的“泥水浆”由于技术、法律意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他们的收入微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对建筑工人的培训尤为重要,农村成人教育中心近年来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已经有了初步成效。笔者根据所在乡镇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宣传到位,提高认识
一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及各新闻媒体,用直接简单、快捷的方式将各项信息传递给农民;二是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村开展宣传,向农民传达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有关政策,把党的优惠政策和用工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让他们了解参加培训、转移就业、外出务工的好处;三是组织成人教育中心教师,走村串寨地开展宣传,形成有效的宣传网,利用他们熟悉情况、了解情况的优势进行摸底调查,建档立卡,根据农民的愿望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和劳务输出。总之,通过宣传提高农民的认识,让农民懂得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农民明白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致富。
二、普法到人心,制度要完善
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服务保障重点向基层延伸,以基层为重点,成立劳动力转移培训保障服务机构,由专人负责,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登记,统筹安排,制订计划,组织实施;二是健全法律法规,现有的政策法规还无法解决农民进城务工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很多建筑用工企业在录用农民工时并未与之办理用工手续,签订用工合同,也未给农民工缴纳应交的社会保险,这就为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力保证。
三、以工地为基地创建民工学校
由于培训的特殊原因,在场地上学校无法提供需要,我们则以建筑工地为学校,积极联系场地,为农民工提供实训,这种现场实训更具可操作性,效果更好;二是师资可就地解决,企业的骨干力量,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施工管理人员、技能水平较高的工长、队长等,都能为农民上课,一定程度地解决了缺乏“双师型”教师的困难;三是省掉中间环节,建筑施工企业可直接择优录用取得资格证书的农民工,也可将其组成一支训练有素的建筑施工队伍,既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又改变过去农民工无序流动的状态,为建筑企业稳定施工队伍起到重要的作用,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长远利益;四是拉近建筑工地管理人员和农民工之间的距离,为管理者与农民工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五是让农民一进学校就感受到建筑工地的氛围。
四、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就业准入
加大建筑职能部门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制,是促进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的有力保证。首先是建筑企业在用工方面:要严格执行劳动力预备制和就业准入制,在录用人员时必须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优先录用参加转移培训,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其次是招投标方面:应将录用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和用工持证率,作为建筑工程招投标和承接工程的必备条件;三是将录用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和持证情况作为核发施工许可证的前提条件;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对违反规定随意录用未经培训,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其当年的年检应不予通过,对用工规范管理有序的施工企业,应通报表扬记录在案,作为年检升级的重要依据。
五、因材施教,注重实效,提高质量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件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农民顺利输出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训上狠下工夫。特别是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难度大,危险性高,我们应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满足企业与用工单位的需要。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还未参加培训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称为“劳务输出培训”,这一部分有待我们去宣传组织,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组织培训;第二种以目前已经在建筑工地从业的农民工为培训对象,称为“农民工培训”这类人已经具备进城务工的经验且已掌握一些相关技能,这类人员培训应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拔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将他们培养成建筑工地的技师;第三种是以农村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即初、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为培训对象,可称为“劳动预备役培训”,这类人员有一定文化基础,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比前两类人员强,也容易接受新的知识,这类人培训,既要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又要注重专业理论的提高,使之逐步成为建筑企业的骨干力量。因此,培训机构应根据以上三类人员的不同情况设计培训方案,制订培训计划,从就业的角度出发,按需施教,注重实效,提高质量,从而真正实现培训→转移→就业的良性互动。
六、提升技能水平,打造品牌民工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输出工作起步晚、底子薄,高技能培训工作尚未开展,是农民工就业难的因素之一,在此我认为,结合我们自身优势打造农民工地方品牌,尤为重要。应该加强技能培训,让农民工主攻一两个优势专业,建立相应的特色基地,为农民工打造劳务品牌,扩大他们的就业空间。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打造农民工品牌,将为农民工输出就业及收入方面带来良好效益。作为培训机构,在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中除打好基础以外,还应着力培养“品牌民工”。
综上所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改变观念、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才能谋求更大发展。列宁说:“什么东西最可怕,千百万人形成的习惯势力最可怕。”所谓习惯势力指的就是思想观念,陈旧的观念是事物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改变观念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应该努力突破旧观念,建立新机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