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贺照田“坚持从历史中人的具体生命经验出发”,在纵深的社会—历史—文化视野里,对于当代中国人身心状况的深切关注,对于诸多“病药相发”之应对方案的深入检讨,在人文学界引起了广泛且强劲的回响。他所提倡的人文思想的视角以及“内在于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方法,也都具有相当的示范性、召唤性,甚至起到某一种“触媒”的作用,让不同领域内的思考得以化合、燃烧。2018年和2019年连续出版的《人文思想再出发》与《人文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如何可能?》两本论文集,就汇集了相关友人围绕“人文思想再出发”这一命题展开的持续讨论。这正如铃木将久教授在贺照田文集《革命—后革命》序中提到的“贺照田的知识思想工作虽然很独特,但也并不孤独”,在诸多学界朋友的主动呼应中,“可以更强烈感受中国大陆思想界寻求突破僵局的新的声音”。
符鹏、李静、杨建强三位年轻学者的文章,也是在评析贺照田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在认识论、伦理学、当代文学的视域中,回应了各自研究的核心关切或“苦恼”。虽然角度不同,路径不一,但都提炼出对于人文思想研究具体整体性和现实迫切性的思考。当然,所谓“跨学科”的意识,当下已经成为普遍的学术自觉,但“跨”的目的和方法,本身却并非不言自明。在理想的状况下,“跨学科”不单是为了在不同知识板块之间形成某种拼接、互证,其意义更在于发现各自“苦恼”背后共有的问题结构,也在于能在诚摯的回应中形成彼此的激荡。就像一块石头,被投入看似沉滞实则蕴藏能量的水面,在荡漾开来的一圈又一圈的思想波纹中,那些历史和观念的“丛结”之处,或许才能被有效触及,被一层层地拨开、揭示。
符鹏、李静、杨建强三位年轻学者的文章,也是在评析贺照田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在认识论、伦理学、当代文学的视域中,回应了各自研究的核心关切或“苦恼”。虽然角度不同,路径不一,但都提炼出对于人文思想研究具体整体性和现实迫切性的思考。当然,所谓“跨学科”的意识,当下已经成为普遍的学术自觉,但“跨”的目的和方法,本身却并非不言自明。在理想的状况下,“跨学科”不单是为了在不同知识板块之间形成某种拼接、互证,其意义更在于发现各自“苦恼”背后共有的问题结构,也在于能在诚摯的回应中形成彼此的激荡。就像一块石头,被投入看似沉滞实则蕴藏能量的水面,在荡漾开来的一圈又一圈的思想波纹中,那些历史和观念的“丛结”之处,或许才能被有效触及,被一层层地拨开、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