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总复习中它至关重要。应用题的系统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应用题 训练
应用题是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解答应用题,能够使学生更牢固地理解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应用题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基准,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是当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
1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1.1 部分教师未能准确把握新教材。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跟旧教材的编排特点有所不同。旧教材有单设的应用题教学章节,但教师感觉应用题教学还是比较难。现在,新教材不再单设章节应用题,把应用题分散到例题和练习题中,很多以图画形式出现,条件和问题在画面中,不同类的应用题同时出现。对此,相当部分教师不适应新教材的这种编排特点,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心里更没谱了。结果,我们部分教师干脆在教学中削减应用题教学。
1.2 教学模式单一,编写结构封闭。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还是采取“先讲例题,学生训练,教师评价”,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迁移能力还不完全具备,这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而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往往习惯采用题海战术,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数学应用题产生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而且,从传统应用题的编写特点可以发现,应用题的编写要求条件充足而不多余,答案也是唯一的。这种结构封闭,讲求完备性的编写方式带来的弊端就是儿童在解答应用题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不能给提供创新的机会,无法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
1.3 教学内容不够生活化。过去,我们习惯了以单纯的数量关系分析、解答类型化的应用题以及形式化的解答过程为基本特征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对数学问题的实际意义、问题所涉及的概念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习惯了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从理解,更不用说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思考、提出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简单地把实际问题处理成了一个纯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运用也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就很难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2 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还有速度、时间和路程,单价、数量和总价,工效、时间和总量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因此,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在复习时,我们特意安排了一些补充条件的问题和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看到问题立刻想到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两个条件;看到两个条件能迅速想到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出些有助于训练发散性思维的练习题。在编题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
3 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习时侧重教给分析法。如:李师傅计划做820个零件,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50个,其余的6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
分析方法是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即:①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个,必须知道余下的个数和工作的天数(6天)这两个条件;②要求余下多少个,就要知道计划生产多少个(820个)和已经生产了多少个;③要求已经生产了多少个,需要知道已经做的天数(4天)和平均每天做的个数(50个)。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注重要求学生把分析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能说清楚,就证明他的思维是理顺的。既要重视学生的计算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表述的分析过程。
有些应用题,单靠上述两种方法分析仍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给学生另外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常用的有两种,即转化法和假设法。
4 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如: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相等,一种是不等,由不等便出现了差,于是引出围绕“差”的一系列数量关系,如: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小数+差=大数等。在比差的基础上又发展为比较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若甲数是a,乙数是3a,则乙数是甲数的3倍。在整数倍的基础上,又扩展为小数倍,再扩展为分数倍。在分数倍里,倍数可以小于1。随着“倍”的概念的建立和发展,又出现了围绕着“倍”的一系列数量关系。
我们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应用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清应用题教学的现状,从而想方设法去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增强小学生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能力,显著地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应用题 训练
应用题是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解答应用题,能够使学生更牢固地理解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应用题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基准,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是当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
1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1.1 部分教师未能准确把握新教材。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跟旧教材的编排特点有所不同。旧教材有单设的应用题教学章节,但教师感觉应用题教学还是比较难。现在,新教材不再单设章节应用题,把应用题分散到例题和练习题中,很多以图画形式出现,条件和问题在画面中,不同类的应用题同时出现。对此,相当部分教师不适应新教材的这种编排特点,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心里更没谱了。结果,我们部分教师干脆在教学中削减应用题教学。
1.2 教学模式单一,编写结构封闭。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还是采取“先讲例题,学生训练,教师评价”,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迁移能力还不完全具备,这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而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往往习惯采用题海战术,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数学应用题产生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而且,从传统应用题的编写特点可以发现,应用题的编写要求条件充足而不多余,答案也是唯一的。这种结构封闭,讲求完备性的编写方式带来的弊端就是儿童在解答应用题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不能给提供创新的机会,无法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
1.3 教学内容不够生活化。过去,我们习惯了以单纯的数量关系分析、解答类型化的应用题以及形式化的解答过程为基本特征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对数学问题的实际意义、问题所涉及的概念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习惯了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从理解,更不用说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思考、提出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简单地把实际问题处理成了一个纯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运用也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就很难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2 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还有速度、时间和路程,单价、数量和总价,工效、时间和总量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因此,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在复习时,我们特意安排了一些补充条件的问题和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看到问题立刻想到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两个条件;看到两个条件能迅速想到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出些有助于训练发散性思维的练习题。在编题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
3 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习时侧重教给分析法。如:李师傅计划做820个零件,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50个,其余的6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
分析方法是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即:①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个,必须知道余下的个数和工作的天数(6天)这两个条件;②要求余下多少个,就要知道计划生产多少个(820个)和已经生产了多少个;③要求已经生产了多少个,需要知道已经做的天数(4天)和平均每天做的个数(50个)。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注重要求学生把分析思考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能说清楚,就证明他的思维是理顺的。既要重视学生的计算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表述的分析过程。
有些应用题,单靠上述两种方法分析仍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给学生另外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常用的有两种,即转化法和假设法。
4 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如: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相等,一种是不等,由不等便出现了差,于是引出围绕“差”的一系列数量关系,如: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小数+差=大数等。在比差的基础上又发展为比较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若甲数是a,乙数是3a,则乙数是甲数的3倍。在整数倍的基础上,又扩展为小数倍,再扩展为分数倍。在分数倍里,倍数可以小于1。随着“倍”的概念的建立和发展,又出现了围绕着“倍”的一系列数量关系。
我们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应用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清应用题教学的现状,从而想方设法去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增强小学生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能力,显著地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