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普及,社会、市场、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但就目前而言,企业文化的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将自身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生市场上丧失竞争力。“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结合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基于就业导向的企业文化课程模块化教学策略做出一些探索实践。
[关 键 词] 就業导向;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222-02
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说是市场、社会的需求,基于就业导向实际上是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让学生毕业后以就业为导向,能够真正地感受实际就业环境,同时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模块化教学是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运用模块化思想,让学生能感受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为学生构建出全面、完善的知识体系。
一、基于就业导向的核心内涵
(一)基于市场需求,引导学生能力
随着多元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希望招聘到的学生能够直接适应工作岗位或者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即可上岗,这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业市场已逐渐从单一性、专业性的人才需求转变为智能型、复合型的综合性人才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还在不断增加。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吸收各种不同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基于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在毕业之后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不断地发展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综合性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职业教育,促进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不断地提升自身教育特色与学生职业需求,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在学生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因此,教师应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满足自身岗位需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岗位创新,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熟练某一项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形成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这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就业为向导的核心内涵就是不断地革新教师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发展的不断进步。
二、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课堂参与度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的是课堂的主宰者,这种课堂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难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甚至有一些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不愿意再改变。这种想法是危及学生根本的,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仅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不愿参与,拒绝参与。
模块化教学不仅让学生明确了模块知识的特点,更让学生能够提前知晓知识的学习目标,从而不断地在课堂上提升自己,参与教师课堂教学的同时也逐步达到目标,完成自身的学习进度。模块化教学将学科中繁复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相似且具有联系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学习,一方面能够极大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学生对知识点联系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专业认可度,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学生在进行企业文化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死记硬背能取得高分,诚然,在初学者阶段死记硬背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提升自身的成绩,但是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学习方法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这种机械性的重复记忆,不仅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学习耐心,还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更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运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探索,通过寻找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融入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程模块化教学让教师将互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间的联系,更能够帮助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联想记忆法”进行学习。这种记忆形式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且能不断地提升自身,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容易掌握。模块教学法能够将课本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教师立足于教材进行教学,根据每个模块的主体进行引导,在教学时紧扣主题,既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还能让教学思路明确。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学习,不仅事半功倍,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和习惯。
(三)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很难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一旦固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企业文化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较强文化意识、创新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思维提升,更应将知识融入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最终能够不断地进行创新。 模块教学不仅是教师进行知识的模块教学,更能让学生对于知识间的分类框架有一个直接的认知,还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比如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学生的学科兴趣等,通过这些方面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从而高效地引导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并真正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基于就業导向的企业文化课程模块化教学策略
(一)立足课本教材,进行模块教学整理
任何教学都脱离不了课本教材,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课本教材知识的整理掌握,通过深入研讨课本教材知识点,并且正确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才能够进一步进行模块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最终将这些模块整理结果展示给学生。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将企业文化管理分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以及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理论知识等;第二模块:生涯决策、搜集就业信息、求职面试的能力等;第三模块:针对基础素养提高,如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及其日常办公软件熟悉操作等;第四模块: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巩固提升;第五模块:校企合作,企业入学校举办讲座,内容包括:(1)公司的运作及其构架,办事规程或流程;(2)分系别、分专业讲授现今企业员工基本素养;第六模块:入职后,树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自觉意识。从模块的设计上看,笔者更加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会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脱离教师这一“拐杖”进行学习,因而笔者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并且能够积极地进行问题探究。
(二)立足学生发展,层次模块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遇到客观情况特殊的学生,比如一些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不强,一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等。教师在进行模块化教学引导时,应积极地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模块化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在课堂上有所提升。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会融入分层教学法的相关理论,首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比如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笔者将其划分为C层次,知识基础较好具有一定提升空间的划分为B层次,知识基础夯实能够灵活思考的划分为A层次。然后对教材知识点也进行分层,比如将教材知识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划分到基础模块,将教材中的一些知识难点划分到提升模块,将教材中的一些思维提升知识点划分到终极模块。这样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笔者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模块分层,更让教师能够利用有限的教学精力照顾到全体学生。
(三)立足就业导向,模块教学促进专业
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最终都是要回到学生的职业发展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地融入就业导向,让学生充分地把握就业前景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专业认可度,针对不同专业,可邀请有专业工作经验教师以座谈形式进行解答或实训操作教学,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充实自身,发展专业能力。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根据每个模块的主题在模块的末尾加入一些拓展知识,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的展示,让学生能够了解行业最前沿的信息,并且了解企业文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地用模块教学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进步,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革新企业文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立足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模块化教学为手段建立一个高效、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编辑 李 静
[关 键 词] 就業导向;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222-02
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说是市场、社会的需求,基于就业导向实际上是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让学生毕业后以就业为导向,能够真正地感受实际就业环境,同时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模块化教学是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运用模块化思想,让学生能感受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为学生构建出全面、完善的知识体系。
一、基于就业导向的核心内涵
(一)基于市场需求,引导学生能力
随着多元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希望招聘到的学生能够直接适应工作岗位或者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即可上岗,这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业市场已逐渐从单一性、专业性的人才需求转变为智能型、复合型的综合性人才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还在不断增加。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吸收各种不同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基于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在毕业之后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不断地发展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综合性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职业教育,促进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不断地提升自身教育特色与学生职业需求,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在学生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因此,教师应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满足自身岗位需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岗位创新,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熟练某一项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形成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这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就业为向导的核心内涵就是不断地革新教师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发展的不断进步。
二、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课堂参与度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的是课堂的主宰者,这种课堂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难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甚至有一些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不愿意再改变。这种想法是危及学生根本的,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仅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不愿参与,拒绝参与。
模块化教学不仅让学生明确了模块知识的特点,更让学生能够提前知晓知识的学习目标,从而不断地在课堂上提升自己,参与教师课堂教学的同时也逐步达到目标,完成自身的学习进度。模块化教学将学科中繁复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相似且具有联系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学习,一方面能够极大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学生对知识点联系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专业认可度,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学生在进行企业文化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死记硬背能取得高分,诚然,在初学者阶段死记硬背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提升自身的成绩,但是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学习方法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这种机械性的重复记忆,不仅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学习耐心,还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更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运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探索,通过寻找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融入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程模块化教学让教师将互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间的联系,更能够帮助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联想记忆法”进行学习。这种记忆形式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且能不断地提升自身,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容易掌握。模块教学法能够将课本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教师立足于教材进行教学,根据每个模块的主体进行引导,在教学时紧扣主题,既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还能让教学思路明确。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学习,不仅事半功倍,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和习惯。
(三)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很难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一旦固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企业文化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较强文化意识、创新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思维提升,更应将知识融入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最终能够不断地进行创新。 模块教学不仅是教师进行知识的模块教学,更能让学生对于知识间的分类框架有一个直接的认知,还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比如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学生的学科兴趣等,通过这些方面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从而高效地引导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并真正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基于就業导向的企业文化课程模块化教学策略
(一)立足课本教材,进行模块教学整理
任何教学都脱离不了课本教材,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课本教材知识的整理掌握,通过深入研讨课本教材知识点,并且正确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才能够进一步进行模块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最终将这些模块整理结果展示给学生。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将企业文化管理分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企业文化的基本原理以及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理论知识等;第二模块:生涯决策、搜集就业信息、求职面试的能力等;第三模块:针对基础素养提高,如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及其日常办公软件熟悉操作等;第四模块: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巩固提升;第五模块:校企合作,企业入学校举办讲座,内容包括:(1)公司的运作及其构架,办事规程或流程;(2)分系别、分专业讲授现今企业员工基本素养;第六模块:入职后,树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自觉意识。从模块的设计上看,笔者更加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会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脱离教师这一“拐杖”进行学习,因而笔者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并且能够积极地进行问题探究。
(二)立足学生发展,层次模块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遇到客观情况特殊的学生,比如一些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不强,一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等。教师在进行模块化教学引导时,应积极地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模块化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在课堂上有所提升。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会融入分层教学法的相关理论,首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比如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笔者将其划分为C层次,知识基础较好具有一定提升空间的划分为B层次,知识基础夯实能够灵活思考的划分为A层次。然后对教材知识点也进行分层,比如将教材知识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划分到基础模块,将教材中的一些知识难点划分到提升模块,将教材中的一些思维提升知识点划分到终极模块。这样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笔者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模块分层,更让教师能够利用有限的教学精力照顾到全体学生。
(三)立足就业导向,模块教学促进专业
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最终都是要回到学生的职业发展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地融入就业导向,让学生充分地把握就业前景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专业认可度,针对不同专业,可邀请有专业工作经验教师以座谈形式进行解答或实训操作教学,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充实自身,发展专业能力。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根据每个模块的主题在模块的末尾加入一些拓展知识,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的展示,让学生能够了解行业最前沿的信息,并且了解企业文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地用模块教学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进步,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革新企业文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立足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模块化教学为手段建立一个高效、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编辑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