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理财业务自诞生之日起就处于存贷款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灰色地带。尤其近年来似乎有失控的趋势,而监管层如何管理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敞口成为行业关心的重中之重。
近10年来,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理财规模从不足万亿元,迅速突破至20万亿元,整体市场呈爆发式增长。然而,银行理财的快速增长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银行理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通过资产配置和交易策略有效平衡、分散风险、提升收益,打造资管核心竞争力,实现由资金占有向资产管理的全面转型。
挑战来临
目前,银行理财主要面临以下3方面挑战:
一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银行资管通过预期收益型理财的方式促进了利率市场化银行负债端的变革,实现了银行理财的快速扩张; 而目前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传统的利差模式难以为继。
二是过去10年是资本匮乏的时期,银行纷纷通过理财等渠道对接各类融资项目;而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国内呈现资金供给充足而有效贷款需求不足的市场环境,优质项目资产的收益率急速下滑,利差进一步收窄。
三是过去几年债券市场均是刚性兑付的市场环境,只要买入债券,到期一定能够支付足额本金和利息,而随着经济下行,理财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上升,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理财业务面临的信用风险将有所加大。因此,银行理财发展至这一阶段,以非标和预期收益型为主要资产组成的理财产品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刚兑压力将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转向大资管
未来的理财市场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首先,机构、居民理财需求高涨,金融脱媒、存款理财化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内生驱动力,资产管理业务仍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其次,资管投行兴起,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业务发展,理财可以通过投行化手段对接市场,拓展资产来源;再次,随着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化,债券市场、权益市场融资功能上升,理财增配债券等市场资产;最后,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增加,美元加息周期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理财业务跨境配置兴起,将拓展理财业务发展的基础。
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脱媒日趋明显,社会投资的审慎对理财等相对安全性的投资需求日益旺盛,银行业纷纷寻求经营转型和特色化发展,助推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并使银行理财迅速成为财富管理市场上最重要的力量,在客户数量、业务规模等方面均居于国内理财市场的主体地位。同时,以理财为主要代表的资管业务快速发展,在完善融资结构、服务实体经济、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
未来,凭借着广泛的渠道网络、完善的账户体系和最具信任度的品牌,银行仍将是吸收个人投资者资金的最主要渠道。银行理财也将积极转型,依托在销售端的绝对优势,逐渐优化大类资产的审慎配置。在战略、组织、人力、制度上更加敏捷,借此强化作为大型资管机构的专业优势。将通过改变产品设计、收费模式和逐渐打破刚性兑付,真正回归“代客理财”的本源。通过非标产品向标准化、净值型产品转型,提高产品透明度和流动性。此外,随着理财规模的稳定增加、产品类型的丰富和团队的专业化程度提升,银行理财已有能力安排一定的中长期投资,未来有潜力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一类重要的中长期资管机构。
净值型产品未来可期
当前的理财发展环境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债券收益率螺旋式下行,负债端也将开始打开明显的同步下行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投资者对于产品收益率会存在一个容忍极限,当突破一定的极限,就会驱使投资者投向其他相对优势较大的资产,理财对客户的吸引力下降。穷则思变,各商业银行必然会有极大的动力开始寻求突破,以求新的增长点。
相反,此时净值型产品的吸引力恰恰将有所提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净值型产品其实类似于基金,实质上打破了刚性兑付,风险不再滞留在银行内部而过手到投资者手中,银行理财的投向范围将更为广阔,风险偏好也将提升,因此其匹配的收益中枢水平将会提高,净值型产品的收益率更值得期待,并且类比于基金存在依靠出色的投资研究能力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如若做出了相关口碑品牌,其潜在的高收益的可能将会对投资者有更大的吸引力。
二是诸如开放式净值型的产品有着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功能,还存在一定的特殊相对优势。在2014~2015年的股票牛市期间,由于预缴款制度下的打新资金灵活申赎的需要,很多投资者选择净值型产品,而非申购固定期限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即当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收益率不再具有相对吸引力,投资者会对其流动性和灵活性更为敏感。
新规要求预期收益类产品计提50%风险准备金,而净值型产品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仅为10%,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引导思想。商业银行为了多多释放利润空间,势必会加速理财产品转型进程。打破理财刚兑的趋势势在必行,未来监管层面推进力度仍有进一步加大的必要,净值型理财产品将逐步成为未来理财产品的重要形态。
近10年来,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理财规模从不足万亿元,迅速突破至20万亿元,整体市场呈爆发式增长。然而,银行理财的快速增长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银行理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通过资产配置和交易策略有效平衡、分散风险、提升收益,打造资管核心竞争力,实现由资金占有向资产管理的全面转型。
挑战来临
目前,银行理财主要面临以下3方面挑战:
一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银行资管通过预期收益型理财的方式促进了利率市场化银行负债端的变革,实现了银行理财的快速扩张; 而目前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传统的利差模式难以为继。
二是过去10年是资本匮乏的时期,银行纷纷通过理财等渠道对接各类融资项目;而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国内呈现资金供给充足而有效贷款需求不足的市场环境,优质项目资产的收益率急速下滑,利差进一步收窄。
三是过去几年债券市场均是刚性兑付的市场环境,只要买入债券,到期一定能够支付足额本金和利息,而随着经济下行,理财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上升,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理财业务面临的信用风险将有所加大。因此,银行理财发展至这一阶段,以非标和预期收益型为主要资产组成的理财产品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刚兑压力将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转向大资管
未来的理财市场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首先,机构、居民理财需求高涨,金融脱媒、存款理财化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内生驱动力,资产管理业务仍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其次,资管投行兴起,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业务发展,理财可以通过投行化手段对接市场,拓展资产来源;再次,随着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化,债券市场、权益市场融资功能上升,理财增配债券等市场资产;最后,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增加,美元加息周期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理财业务跨境配置兴起,将拓展理财业务发展的基础。
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脱媒日趋明显,社会投资的审慎对理财等相对安全性的投资需求日益旺盛,银行业纷纷寻求经营转型和特色化发展,助推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并使银行理财迅速成为财富管理市场上最重要的力量,在客户数量、业务规模等方面均居于国内理财市场的主体地位。同时,以理财为主要代表的资管业务快速发展,在完善融资结构、服务实体经济、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
未来,凭借着广泛的渠道网络、完善的账户体系和最具信任度的品牌,银行仍将是吸收个人投资者资金的最主要渠道。银行理财也将积极转型,依托在销售端的绝对优势,逐渐优化大类资产的审慎配置。在战略、组织、人力、制度上更加敏捷,借此强化作为大型资管机构的专业优势。将通过改变产品设计、收费模式和逐渐打破刚性兑付,真正回归“代客理财”的本源。通过非标产品向标准化、净值型产品转型,提高产品透明度和流动性。此外,随着理财规模的稳定增加、产品类型的丰富和团队的专业化程度提升,银行理财已有能力安排一定的中长期投资,未来有潜力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一类重要的中长期资管机构。
净值型产品未来可期
当前的理财发展环境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债券收益率螺旋式下行,负债端也将开始打开明显的同步下行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投资者对于产品收益率会存在一个容忍极限,当突破一定的极限,就会驱使投资者投向其他相对优势较大的资产,理财对客户的吸引力下降。穷则思变,各商业银行必然会有极大的动力开始寻求突破,以求新的增长点。
相反,此时净值型产品的吸引力恰恰将有所提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净值型产品其实类似于基金,实质上打破了刚性兑付,风险不再滞留在银行内部而过手到投资者手中,银行理财的投向范围将更为广阔,风险偏好也将提升,因此其匹配的收益中枢水平将会提高,净值型产品的收益率更值得期待,并且类比于基金存在依靠出色的投资研究能力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如若做出了相关口碑品牌,其潜在的高收益的可能将会对投资者有更大的吸引力。
二是诸如开放式净值型的产品有着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功能,还存在一定的特殊相对优势。在2014~2015年的股票牛市期间,由于预缴款制度下的打新资金灵活申赎的需要,很多投资者选择净值型产品,而非申购固定期限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即当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收益率不再具有相对吸引力,投资者会对其流动性和灵活性更为敏感。
新规要求预期收益类产品计提50%风险准备金,而净值型产品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仅为10%,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引导思想。商业银行为了多多释放利润空间,势必会加速理财产品转型进程。打破理财刚兑的趋势势在必行,未来监管层面推进力度仍有进一步加大的必要,净值型理财产品将逐步成为未来理财产品的重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