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加速转变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w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理财业务自诞生之日起就处于存贷款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灰色地带。尤其近年来似乎有失控的趋势,而监管层如何管理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敞口成为行业关心的重中之重。
  近10年来,银行资产管理行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理财规模从不足万亿元,迅速突破至20万亿元,整体市场呈爆发式增长。然而,银行理财的快速增长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银行理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通过资产配置和交易策略有效平衡、分散风险、提升收益,打造资管核心竞争力,实现由资金占有向资产管理的全面转型。
  挑战来临
  目前,银行理财主要面临以下3方面挑战:
  一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银行资管通过预期收益型理财的方式促进了利率市场化银行负债端的变革,实现了银行理财的快速扩张; 而目前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传统的利差模式难以为继。
  二是过去10年是资本匮乏的时期,银行纷纷通过理财等渠道对接各类融资项目;而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国内呈现资金供给充足而有效贷款需求不足的市场环境,优质项目资产的收益率急速下滑,利差进一步收窄。
  三是过去几年债券市场均是刚性兑付的市场环境,只要买入债券,到期一定能够支付足额本金和利息,而随着经济下行,理财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上升,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理财业务面临的信用风险将有所加大。因此,银行理财发展至这一阶段,以非标和预期收益型为主要资产组成的理财产品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刚兑压力将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转向大资管
  未来的理财市场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首先,机构、居民理财需求高涨,金融脱媒、存款理财化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内生驱动力,资产管理业务仍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其次,资管投行兴起,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业务发展,理财可以通过投行化手段对接市场,拓展资产来源;再次,随着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化,债券市场、权益市场融资功能上升,理财增配债券等市场资产;最后,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增加,美元加息周期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理财业务跨境配置兴起,将拓展理财业务发展的基础。
  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脱媒日趋明显,社会投资的审慎对理财等相对安全性的投资需求日益旺盛,银行业纷纷寻求经营转型和特色化发展,助推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并使银行理财迅速成为财富管理市场上最重要的力量,在客户数量、业务规模等方面均居于国内理财市场的主体地位。同时,以理财为主要代表的资管业务快速发展,在完善融资结构、服务实体经济、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
  未来,凭借着广泛的渠道网络、完善的账户体系和最具信任度的品牌,银行仍将是吸收个人投资者资金的最主要渠道。银行理财也将积极转型,依托在销售端的绝对优势,逐渐优化大类资产的审慎配置。在战略、组织、人力、制度上更加敏捷,借此强化作为大型资管机构的专业优势。将通过改变产品设计、收费模式和逐渐打破刚性兑付,真正回归“代客理财”的本源。通过非标产品向标准化、净值型产品转型,提高产品透明度和流动性。此外,随着理财规模的稳定增加、产品类型的丰富和团队的专业化程度提升,银行理财已有能力安排一定的中长期投资,未来有潜力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一类重要的中长期资管机构。
  净值型产品未来可期
  当前的理财发展环境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债券收益率螺旋式下行,负债端也将开始打开明显的同步下行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投资者对于产品收益率会存在一个容忍极限,当突破一定的极限,就会驱使投资者投向其他相对优势较大的资产,理财对客户的吸引力下降。穷则思变,各商业银行必然会有极大的动力开始寻求突破,以求新的增长点。
  相反,此时净值型产品的吸引力恰恰将有所提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净值型产品其实类似于基金,实质上打破了刚性兑付,风险不再滞留在银行内部而过手到投资者手中,银行理财的投向范围将更为广阔,风险偏好也将提升,因此其匹配的收益中枢水平将会提高,净值型产品的收益率更值得期待,并且类比于基金存在依靠出色的投资研究能力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如若做出了相关口碑品牌,其潜在的高收益的可能将会对投资者有更大的吸引力。
  二是诸如开放式净值型的产品有着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功能,还存在一定的特殊相对优势。在2014~2015年的股票牛市期间,由于预缴款制度下的打新资金灵活申赎的需要,很多投资者选择净值型产品,而非申购固定期限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即当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收益率不再具有相对吸引力,投资者会对其流动性和灵活性更为敏感。
  新规要求预期收益类产品计提50%风险准备金,而净值型产品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仅为10%,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引导思想。商业银行为了多多释放利润空间,势必会加速理财产品转型进程。打破理财刚兑的趋势势在必行,未来监管层面推进力度仍有进一步加大的必要,净值型理财产品将逐步成为未来理财产品的重要形态。
其他文献
监管新规在分类管理、投资范围、禁止分级理财产品这3方面与之前有明显不同,整体呈现收紧趋势。  随着7月底银监会下发最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业界对银行理财的监管关注度再次升温,甚至有报道将此次《征求意见稿》形容为“史上最严”监管新规。  实际上,早在2014年12月,银监会创新部就曾组织讨论过一次《征求意见稿》,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废止过往26部银
期刊
银行理财资金原则上不得投资上市公司股票、未上市公司股权。而面向私人银行客户、高资产净值客户及机构类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则不受上述限制。银行理财资金对股市的投资,属于“限制性投资”,而非“禁止投资”。  据报道,7月27日,中国银监会召开座谈会,就《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进行讨论。新的《办法》与2014年的版本相比调整较多,监管要求较严。  消息传开之后,当
期刊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理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中国光大银行巡视办副总经理王衍行指出,在新形势下,银行理财正在向大资管转变,相应地,银行监管政策也将更加完善。在3月举办的“中国私募基金年会”上,中信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常务副总裁罗金辉表示,银行理财已进入2.0时代,在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净值型产品作用。  这一趋势的到来随着7月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期刊
很多时候,做交易不是贸然地用真金白银去尝试,而是先进行思考和规划,找到更有效率的盈利机会,从而达成利润的累积。  笔者认为,投资市场的真谛是盈利时确保赚得更多,亏损时保证风险可控,这也是在市场中实现持续稳定获利的关键。在20年的时间里,通过分析笔者和周围人的数千份交易记录发现,盈亏比是实现盈利的根本。这与很多人关注成功率的方式大相径庭,如果成功率和盈亏比能够达成很好的配合,对于实现盈利更是锦上添花
期刊
目前,房贷利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未来继续降低的空间有限。除非央行施行大幅降息或降准政策,否则以目前的资金成本来看,银行基本不会继续下调。  利率市场化、经济结构调整引发的坏账忧虑持续考验着银行的经营能力,促使银行对信贷投放结构进行调整。此前几年,在大力推进溢价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贷款之后,银行再度将发力重点锁定在安全性较高的房贷业务上。为了争夺客户,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除了在利率上短兵相
期刊
在对某一品种进行波段操作时,利用空闲资金或持有的筹码通过穿插对同一品种或其他品种的短线交易,在取得一定额度的正向收益后,再对原筹码进行回转交易的操作方法称为嵌套交易。此方法不仅能有效回避个股下跌的风险,还有助于投资者实现逆市获利。  波段操作、高抛低吸是不少投资者时常采取的操作方法,但在高抛低吸的同时,通过“嵌套交易”获取超额收益的交易方法却时常被投资者忽略。实际上,嵌套交易恰恰是在A股方向不明或
期刊
监管的介入后,网贷平台资产规范性受到传统金融机构的认可,说明行业安全性明显提高。机构海量廉价资金的入场会压低行业利率,收益率可能面临快速下滑,直至接近机构资金成本区间。  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下发,银行理财监管问题再次提上议事日程。而在新规之下,银行只能收缩理财业务规模,很多资产要转表内,而表内的收益率较低,等于在把部分理财资金挤出,这些资
期刊
保守预估,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数量在短期内不会出现断崖式下降。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对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仍发挥着其他渠道短期内无法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其营业网点和柜员的数量增长上均呈现放缓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某国有银行于今年5~7月缩减营业网点数量达50多家。另外,该行的柜员人数相比2015年缩减2000余人。抛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在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数量增减上
期刊
随着理财产品违约接踵而至,监管的主旋律逐渐从“鼓励创新”转向“严格规范”。但为什么规范?如何规范?规范什么?绝不仅仅是监管架构的重新排列组合。  对中国理财市场而言,2015年堪称“多事之秋”,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市场开放共同构成理财市场创新发展的宏大背景,但在政策松绑和业务创新名义下,理财市场也酝酿着各种风险。随着理财产品违约接踵而至,监管的主旋律逐渐从“鼓励创新”转向“严格规范”。但为
期刊
作为投资者,是否真正了解银行理财产品,清楚自己适合哪一类型产品?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是否恰当地选择了产品期限、能够正确计算投资收益,做到对自己的投资心里有数?  银行理财产品以其相对稳健的特性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但一直以来,在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夸大收益、弱化风险、承诺保本保收益等现象依然较严重。作为投资者,是否真的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对正确计算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做到清清楚楚地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