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教学片段:
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通过图文对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老师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你喜不喜欢课文中的林园园?
生:不喜欢。
师:是呀,她那么小气,不帮助别人,我原先也不喜欢她,可从“脸红了”这三个字中,我又喜欢上林园园了。你们猜猜,老师为什么会喜欢林园园?
生1:林园园脸红了,说明她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2:林园园脸红了,说明她是个知错能改的孩子。
师:对。我们现在来改改课文,使林园园变成一个大方、乐于助人的孩子,好吗?
课件出示“我会改”
美术课上,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要画上树、房子和小山。李丽画好了近处的房子,远处的小山。她正要画树,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
李丽看看旁边的林园园,她已经把树画好了。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我用一下行吗?”林园园_______说:“_______。”
李丽高兴极了,她接过绿铅笔就画。她画呀染呀,不知不觉地把铅笔尖用完了。她正在发愁,这时林园园看见了,说:“_______。”
李丽拿着尖尖的铅笔又画了起来。一不小心把铅笔尖弄断了。看看断了的铅笔尖,李丽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林园园看见了,又说:“_______。”
风景画画好了,老师举起李丽的风景画,同学们都夸李丽画得好。李丽听了,望着林园园笑了,林园园也笑了,笑得那样甜。
师:同学们,老师一边读,大家一边想,看林园园应该怎么说,才能变成一个大方、乐于助人的孩子?
·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我用一下行吗?”林园园怎么说才显得大方?如果你是林园园,你会怎么说?
生1:我连忙说……
生2:我急忙说……
生3:我大大方方地说……
生4:我毫不犹豫地说……
师(追问):说什么呢?
生1:拿去用吧,别客气。
生2:给,尽管用吧。
生3:这支绿铅笔就送给你吧,我还有一支呢。
……
·李丽画呀染呀,不知不觉地把铅笔尖用完了。她正在发愁,这时林园园看见了,会怎么说?
生1:别发愁,来,我帮你削一削。
生2:绿铅笔就是用来画画的,用完了再削一削就是了。
生3:没关系,来,我帮你削一削。
……
·李丽拿着削尖的铅笔又画了起来,一不小心,把铅笔尖弄断了。李丽伤心地哭了,这时,林园园又会怎么说呢?
生1:不要哭,不要哭,来,我再帮你削一削。
生2:别难过,来,再削一削就是啦。
生3:不要哭,没关系,我一不小心也会弄断的。
生4:不要哭,我把这支绿铅笔送给你啦。
……
(课堂上同学们真诚的帮助,发自肺腑的纯真的语言令听课的老师异常感动。)
·风景画画好了,老师举起李丽的风景画,同学们都夸李丽画得好。李丽听了,望着林园园笑了,林园园也笑了,笑得那样甜。
此时,老师边画笑脸,边引导大家:因为帮助别人既快乐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所以李丽和林园园都笑了,而且笑得很甜。同学们,经过咱们的改编,这篇课文还叫《蓝色的树叶》吗?
生(齐):应该改一改课文的题目。
师:那应该叫什么?
生:可以改为《绿色的树叶》。
师:同学们,生活当中你喜欢哪个林园园?
生:喜欢大方的林园园。
生:喜欢乐于助人的林园园。
师:是啊,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别人,关爱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完成“我会改”的练习。(发下练习纸,让学生尝试改编课文。)
评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者,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活用教材,超越教材。《蓝色的树叶》中所讲的事例,是我们生活中时常发生的,生活中确实有像林园园那样不愿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课文虽符合该单元的教学主题,但却是个反面例子,负面影响较大。学了这篇课文后,林园园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永远是个吝啬、自私、不乐于助人的孩子。虽然课文最后也有一句话:“林园园看到那些蓝色的树叶,不由得脸红了。”但很多老师往往会一带而过,不去深究。而本案例中的教者,却抓住这一细节描写,生发开去,巧改教材,收获了教学的精彩。
一改,提升了人文价值。“我们现在把课文改一改,使林园园变成一个大方、乐于助人的孩子。”这一改,不仅改变了教材,而且改变了林园园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负面教育变成了正面引导,反面典型成为正面形象,提升了人文价值。在改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净化和引领。
二改,扎扎实实地实践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此案例中,教者立足文本特点,巧设“改写”训练,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环境,提供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展了语文实践的天地。我们常说,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课堂,但怎样才能使写成为一种学生表达的必须,这就有一个情境创设的问题,一种兴致所至的问题。此案例中的改写,既使学生美好的愿望如愿以偿,让文中的林园园留给读者一个美好的印象——大方、乐于助人,又使语言文字训练找到了落脚点,可以说是一石二鸟,且改写是在口语交际之后进行,梯度分明,步步深入。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语言。”在改编的过程中,孩子们真正走进了林园园的内心,实现了真正的“移情体验”。因为他们的情感被激发,思维被激活,智慧被打开,所以“吐”出的语言精彩无限,接下来进行的“我会改”作业练习,则水到渠成,学生并不因要求拔高而感到困难。改编,不仅使原本平面的教材、负面的影响变成了立体的教材、积极的效应,而且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三改,于情境之中进行口语交际。乐于助人、富有爱心是孩子们的天性。此案例中,教者创设的“我们现在把课文改一改,使林园园变成一个大方、乐于助人的孩子”的话题,学生特别感兴趣,他们展开想象,小手高举,热情高涨。在改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亲切话语的引导下全身心地投入,自由畅快地想象,从最初的言语转化到最后的大胆表述,其思维的合理、想象的丰富,令人称赞。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作者单位
浙江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
教学片段:
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通过图文对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老师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你喜不喜欢课文中的林园园?
生:不喜欢。
师:是呀,她那么小气,不帮助别人,我原先也不喜欢她,可从“脸红了”这三个字中,我又喜欢上林园园了。你们猜猜,老师为什么会喜欢林园园?
生1:林园园脸红了,说明她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2:林园园脸红了,说明她是个知错能改的孩子。
师:对。我们现在来改改课文,使林园园变成一个大方、乐于助人的孩子,好吗?
课件出示“我会改”
美术课上,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要画上树、房子和小山。李丽画好了近处的房子,远处的小山。她正要画树,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
李丽看看旁边的林园园,她已经把树画好了。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我用一下行吗?”林园园_______说:“_______。”
李丽高兴极了,她接过绿铅笔就画。她画呀染呀,不知不觉地把铅笔尖用完了。她正在发愁,这时林园园看见了,说:“_______。”
李丽拿着尖尖的铅笔又画了起来。一不小心把铅笔尖弄断了。看看断了的铅笔尖,李丽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林园园看见了,又说:“_______。”
风景画画好了,老师举起李丽的风景画,同学们都夸李丽画得好。李丽听了,望着林园园笑了,林园园也笑了,笑得那样甜。
师:同学们,老师一边读,大家一边想,看林园园应该怎么说,才能变成一个大方、乐于助人的孩子?
·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我用一下行吗?”林园园怎么说才显得大方?如果你是林园园,你会怎么说?
生1:我连忙说……
生2:我急忙说……
生3:我大大方方地说……
生4:我毫不犹豫地说……
师(追问):说什么呢?
生1:拿去用吧,别客气。
生2:给,尽管用吧。
生3:这支绿铅笔就送给你吧,我还有一支呢。
……
·李丽画呀染呀,不知不觉地把铅笔尖用完了。她正在发愁,这时林园园看见了,会怎么说?
生1:别发愁,来,我帮你削一削。
生2:绿铅笔就是用来画画的,用完了再削一削就是了。
生3:没关系,来,我帮你削一削。
……
·李丽拿着削尖的铅笔又画了起来,一不小心,把铅笔尖弄断了。李丽伤心地哭了,这时,林园园又会怎么说呢?
生1:不要哭,不要哭,来,我再帮你削一削。
生2:别难过,来,再削一削就是啦。
生3:不要哭,没关系,我一不小心也会弄断的。
生4:不要哭,我把这支绿铅笔送给你啦。
……
(课堂上同学们真诚的帮助,发自肺腑的纯真的语言令听课的老师异常感动。)
·风景画画好了,老师举起李丽的风景画,同学们都夸李丽画得好。李丽听了,望着林园园笑了,林园园也笑了,笑得那样甜。
此时,老师边画笑脸,边引导大家:因为帮助别人既快乐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所以李丽和林园园都笑了,而且笑得很甜。同学们,经过咱们的改编,这篇课文还叫《蓝色的树叶》吗?
生(齐):应该改一改课文的题目。
师:那应该叫什么?
生:可以改为《绿色的树叶》。
师:同学们,生活当中你喜欢哪个林园园?
生:喜欢大方的林园园。
生:喜欢乐于助人的林园园。
师:是啊,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大家都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别人,关爱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完成“我会改”的练习。(发下练习纸,让学生尝试改编课文。)
评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者,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活用教材,超越教材。《蓝色的树叶》中所讲的事例,是我们生活中时常发生的,生活中确实有像林园园那样不愿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课文虽符合该单元的教学主题,但却是个反面例子,负面影响较大。学了这篇课文后,林园园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永远是个吝啬、自私、不乐于助人的孩子。虽然课文最后也有一句话:“林园园看到那些蓝色的树叶,不由得脸红了。”但很多老师往往会一带而过,不去深究。而本案例中的教者,却抓住这一细节描写,生发开去,巧改教材,收获了教学的精彩。
一改,提升了人文价值。“我们现在把课文改一改,使林园园变成一个大方、乐于助人的孩子。”这一改,不仅改变了教材,而且改变了林园园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负面教育变成了正面引导,反面典型成为正面形象,提升了人文价值。在改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净化和引领。
二改,扎扎实实地实践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此案例中,教者立足文本特点,巧设“改写”训练,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环境,提供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展了语文实践的天地。我们常说,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课堂,但怎样才能使写成为一种学生表达的必须,这就有一个情境创设的问题,一种兴致所至的问题。此案例中的改写,既使学生美好的愿望如愿以偿,让文中的林园园留给读者一个美好的印象——大方、乐于助人,又使语言文字训练找到了落脚点,可以说是一石二鸟,且改写是在口语交际之后进行,梯度分明,步步深入。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语言。”在改编的过程中,孩子们真正走进了林园园的内心,实现了真正的“移情体验”。因为他们的情感被激发,思维被激活,智慧被打开,所以“吐”出的语言精彩无限,接下来进行的“我会改”作业练习,则水到渠成,学生并不因要求拔高而感到困难。改编,不仅使原本平面的教材、负面的影响变成了立体的教材、积极的效应,而且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三改,于情境之中进行口语交际。乐于助人、富有爱心是孩子们的天性。此案例中,教者创设的“我们现在把课文改一改,使林园园变成一个大方、乐于助人的孩子”的话题,学生特别感兴趣,他们展开想象,小手高举,热情高涨。在改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亲切话语的引导下全身心地投入,自由畅快地想象,从最初的言语转化到最后的大胆表述,其思维的合理、想象的丰富,令人称赞。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作者单位
浙江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