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是化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学生实验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还包括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等,类似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下面谈一谈我们是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
一、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实验设计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探究作为化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也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和喜爱。进行实验探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实验方案的设计。老师通过创设学习情景,提出要探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实验计划,通过实验验证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完成一次科学探究过程。比如碳的多样性一节,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入探究的课题: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CaCO3和Ca(HCO3)2的知识在初中学习过,是本次探究的出发点,以此为基础,对Na2CO3和NaHCO3的性质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对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它们性质,并分析它们性质相似和不同的原因。通过探究,学生在原有碳酸盐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有关碳酸盐的知识体系。
二、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辅导,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操作是靠学生个体手、眼、脑并用,获得并发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过程。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思维活跃,充满灵气,极富创造力,此时,如果教师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严格管理,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 ,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各种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对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否则,容易使学生实验流于形式,导致学生轻视实验,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们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外,还着重培养以下两方面的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 那么观察就是认识和知识之母。”因观察到某一现象而产生一个重大发现, 或因忽视了一个实验现象而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的例子,在科学史上都不罕见。 观察能力与创造力是不可分割的。在学生动手做实验时,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比演示实验更直接有效。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是进行有效观察的首要条件,否则, 学生往往只观察到明显的或自己喜欢的现象,忽视不明显或自己不喜欢的现象,并且没有目的的观察, 注意力容易分散,没有持久性。
第二,要明确观察顺序。即应明确“先看什么, 后看什么”和“怎样看”。这样,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不至顾此失彼。
第三,要注意观察的全面性。不仅要观察实验本身的现象,还要观察实验对仪器和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另外,除了眼睛看到的现象,鼻子闻到的气味,皮肤感觉到温度变化,都在实验观察的范围之内。长期培养,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实验观察全面准确。比如:苯酚钠与酸反应实验,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观察到苯酚以液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 且其密度比水大。
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 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学生在实验时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极强,这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实验现象深刻认识,内化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学会多問几个为什么: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其它做法? 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正确分析,尤其是实验现象与预计现象不符时,要协助学生及时查找原因,认真思考,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例如做乙醇催化氧化实验,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这时有的同学发现:当铜丝靠近内焰或焰心时,铜丝变红,当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时,又变成黑色。通过对该现象的分析, 不仅使学生对酒精灯火焰的结构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乙醇的催化氧化原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并且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另外教师要善于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正确如实完成实验报告,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精确地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对实验现象正确地分析处理, 得出科学的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必经步骤,是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实验记录要忠实于观察到的事实,在实验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出现了一些意想之外的现象,这时要真实地记录, 不能因为任何原因不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忠实记录实验现象,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的科学素养。例如:学生做乙烯的制取和点燃实验时, 由于采取简易装置,温度不易控制,因此,点燃时火焰有时是淡蓝色而不是明亮火焰, 此时就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分析产生蓝色火焰的原因;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除去杂质得到明亮的火焰。如果出现的实验现象一时解释不了,可以请教其他老师,仍然解决不了,可以留待以后再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许这就是一个新发现的开始呢。
总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坚持,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一、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实验设计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探究作为化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也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和喜爱。进行实验探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实验方案的设计。老师通过创设学习情景,提出要探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实验计划,通过实验验证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完成一次科学探究过程。比如碳的多样性一节,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入探究的课题: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CaCO3和Ca(HCO3)2的知识在初中学习过,是本次探究的出发点,以此为基础,对Na2CO3和NaHCO3的性质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对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它们性质,并分析它们性质相似和不同的原因。通过探究,学生在原有碳酸盐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有关碳酸盐的知识体系。
二、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辅导,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操作是靠学生个体手、眼、脑并用,获得并发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过程。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思维活跃,充满灵气,极富创造力,此时,如果教师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严格管理,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 ,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各种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对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否则,容易使学生实验流于形式,导致学生轻视实验,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们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外,还着重培养以下两方面的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 那么观察就是认识和知识之母。”因观察到某一现象而产生一个重大发现, 或因忽视了一个实验现象而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的例子,在科学史上都不罕见。 观察能力与创造力是不可分割的。在学生动手做实验时,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比演示实验更直接有效。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是进行有效观察的首要条件,否则, 学生往往只观察到明显的或自己喜欢的现象,忽视不明显或自己不喜欢的现象,并且没有目的的观察, 注意力容易分散,没有持久性。
第二,要明确观察顺序。即应明确“先看什么, 后看什么”和“怎样看”。这样,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不至顾此失彼。
第三,要注意观察的全面性。不仅要观察实验本身的现象,还要观察实验对仪器和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另外,除了眼睛看到的现象,鼻子闻到的气味,皮肤感觉到温度变化,都在实验观察的范围之内。长期培养,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实验观察全面准确。比如:苯酚钠与酸反应实验,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观察到苯酚以液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 且其密度比水大。
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 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学生在实验时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极强,这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实验现象深刻认识,内化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学会多問几个为什么: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其它做法? 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正确分析,尤其是实验现象与预计现象不符时,要协助学生及时查找原因,认真思考,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例如做乙醇催化氧化实验,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这时有的同学发现:当铜丝靠近内焰或焰心时,铜丝变红,当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时,又变成黑色。通过对该现象的分析, 不仅使学生对酒精灯火焰的结构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乙醇的催化氧化原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并且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另外教师要善于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正确如实完成实验报告,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精确地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对实验现象正确地分析处理, 得出科学的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必经步骤,是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实验记录要忠实于观察到的事实,在实验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出现了一些意想之外的现象,这时要真实地记录, 不能因为任何原因不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忠实记录实验现象,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的科学素养。例如:学生做乙烯的制取和点燃实验时, 由于采取简易装置,温度不易控制,因此,点燃时火焰有时是淡蓝色而不是明亮火焰, 此时就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分析产生蓝色火焰的原因;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除去杂质得到明亮的火焰。如果出现的实验现象一时解释不了,可以请教其他老师,仍然解决不了,可以留待以后再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许这就是一个新发现的开始呢。
总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坚持,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