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岩溶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y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庞杂、涉及学科众多的特点,笔者建立了以教学目的、教学观念、教学措施、教学核心、难点及解决方法、考核方式为主要内容,以研究型教学模式为途径,以系统化教学结构和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32-02
  通过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地质条件与工程相互作用的关系,熟悉不同工程实践中涉及的工程地质问题及治理方法。本课程涉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多个方向,内容庞杂,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困难。因此构建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观念、教学措施、教学核心、难点及解决方法、考核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对于充分体现教学知识结构的多样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集基础性、条理性、系统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体系
  1.确定以基础性、条理性为特征的教学目的
  围绕与工程设施建筑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质知识和基础理论这一中心,课程组教师将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正确理解地质条件与工程的相互协调关系,系统掌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基本理论,促进学生形成工程与地质合一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另外,注重培养学生地质思维方式[1],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洞察力、应变思维、创新意识、领导能力和素质。
  2.建立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观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采用案例式、设疑式、辩论式等方法,利用生动的工程实例和广西岩溶区地质灾害现象,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
  (2)“室内与野外并重”的实践教学观念。提倡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结合,因材施教的分层次实践教学方法[2-3]。室内实验通过模拟工程实验、地质图件阅读和分析,训练学生能力。野外实践通过考察边坡治理、岩体结构、地质构造等典型地质路线,加强学生对地质实践的切身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突出能力考察”的学业成绩评定观念。将科技小论文成绩以一定比例记入学业成绩评定中。撰写小论文过程中,训练了学生对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系统地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目前,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内容涉及了地质灾害、矿山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各类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小论文不仅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实施以因材施教为目的的分层次教学方法教学措施以课堂讲授教学為主,以视频录像和野外实习、室内试验实习课、课堂辩论及撰写小论文等为辅。
  教学措施采用案例式、设疑式、辩论式等。案例式教学法是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使同学们了解地质理论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学会在生产中提炼和解决地质问题。在案例式教学法基础上,运用设疑式教学法会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讲到一般工民建筑物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时,先假设一些问题,让同学们结合前期的授课内容进行思考,得出地基土沉降变形、人工开挖边坡是工民建筑物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结论。在设定问题时,一系列相应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培养了学生地质问题综合分析提炼的能力。辩论式教学法应用于案例式、设疑式教学法之后,通过辩论可以使学生们掌握地质条件对工程建筑的制约作用,并了解人类工程建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提出以解决教学难点内容为出发点的具体方案
  (1)教学核心、难点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课程具有抽象、综合性强、思维方法灵活等特点,其教学核心和难点体现在:岩石的不同成因类型及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岩溶、边坡、不同类型工程的地质问题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及地质图件的判读等方面。另外,课程的新概念多,且地质思维方式有别于其他学科,限制了学生对教学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解决方案
  增设地质图件阅读内容;课后辅导答疑辅助课堂教学;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地震等地质灾害影响特征等章节,采用自学、学生报告、辩论等方式。不同类型工程的地质问题等章节,采取设疑式教学方法,由老师设定问题,同学分析并给予解答,老师再进行综合提炼汇总成条目。地下水等章节采用课前预习,课堂选择重点问题精讲,结合案例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撰写小论文。关于地质问题等章节采用学生以工程建设涉及的地质问题为出发点,进行引导、辩论、提炼,最后归纳总结;结合课程实验及相应的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具体体现在岩矿及地质模型参观、系列现场工程录像资料的观看及野外试验等。
  5.确定以公正合理、有效性为目标的成绩评价方法
  学生的成绩评定以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为指导[4],主要由理论认知的掌握、课堂实验成绩、撰写小论文等三方面构成。除理论认知外,其他部分的考核要遵循态度与业绩兼顾、规范与创新兼顾的原则,做到客观、公平、有效。理论认知考核方式采用闭卷笔试方法。笔试内容有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地质图件判读等,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读图分析题等。
  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1.讲主导,选派优秀任课教师
  教师的教学观念、科研水平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前提和保障[5],选派教学效果好、研究领域宽广、工作有热情的教师作为课程主讲教师。要求教师将地质科学研究思维、科研新发现、体会融入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和综合分析能力。   2.强核心,实施课题制研究教学方式
  (1)撰写科技小论文。科技小论文主要涉及边坡稳定性、地震、地下水、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互馈关系研究等内容。通过文献资料的归纳、梳理和提炼分析,系统提升学生对于地质环境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科技小论文的考核成绩记录方式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科研训练计划结合具体项目进行,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最终学生给出解决或者分析问题的方案。其实施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建立工程实践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3.重实践,打造工程实践观念模式[6]
  (1)合理安排室内、野外实验。调整优化室内实验模型。长期与企业单位合作,完善实习基地。认知性课堂实验教学中,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提问、老师解答问题为辅的教学手段。野外试验采用工程现场观察的方式进行,在现场观察边坡支护、地下水污染等地质现象及地质环境问题。观察过程中,主要以老师引导式提问,同学思考后进行回答的方式进行。这种综合分析性实习教学方法,最终将达到将课堂上学到的零散理论和知识串联到一起,形成系统、完整、综合知识体系的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增加地质图阅读和工程实例教学。目前的地质图阅读库包括各类工程地质图件、各类水文地质图件等,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理解是对地质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地质图的判读和工程实例分析,系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思考与展望
  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是高质量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在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实施中,重视教学目的、教学观念、教学措施、教学核心、难点及解决方案、考核方式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关系,并且以研究型教学模式为实施手段和途径,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学生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认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的教学环境。
  1.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型课题教学的深入研究与推广,建立和健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条件,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进一步完善本门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及典型地区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普遍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
  2.加强与完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经过几年实习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使得会仙湿地、灌阳地质填图实习等几条自然地理实习路线初具规模;实习内容逐年丰富,有较完整的教学大纲與计划。但仍有一些科目的实习内容不能开展,部分实习点、路线还不太理想,需进一步调整。
  参考文献:
  [1]余心起.调整完善教学内容,体现“特色+精品”理念[J].中国地质教育,2007,(1):40-42.
  [2]佘跃心.能力为本理念下的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J]. 高教论坛,2009,(3):59-62.
  [3] 简文彬,樊秀峰.递进与综合并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3):91-94.
  [4] 林观土,于红波,罗璇.土木工程测量实习成绩评价改革与实践 [J].测绘科学,2009,34(4):237-238.
  [5] 聂长明,文松年,袁亚莉,等.“研究性学习”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2):66-70.
  [6] 肖长来,梁秀娟,高淑贞,苏小四,段长春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1):28-33.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6JGA213)。
  作者简介:刘汉乐(1979-),男,湖南耒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利用“蓝墨云班课”APP平台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研究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师生互动反馈,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前自学、课堂内化、课后复习、作业布置、知识问答,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延伸和拓展。  【关键词】云班课 翻转课堂 BIOS设置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31-01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
期刊
【摘要】在我国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现阶段,学科竞赛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对高质量的学科教育体系的构建起到了补充性的作用,且在很多高校中已经实现了应用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基于创新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解构,之后分析了其模式组织实施的保障,旨在促进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创新竞赛 大学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应对爱国主义榜样认同不足、强化爱国主义榜样认同程度、增进爱国主义榜样认同作用,需要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榜样认同教育中转变理念求实效、丰富内容搭平台、明确措施抓要点,以行动增认同,以认同促仿效,进而发挥爱国主义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榜样认同 大学生 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48-02  从爱国主义教育的
期刊
【摘要】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关键词】用心建设 育人 创设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207-02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靈魂精髓,而班级文化
期刊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员重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学校要紧紧依靠广大师生,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前进。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全员 协调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此新形势下,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前哨兵”,应该进一步厘清岗位职责,剥离“越位”事务,“归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德育工作,完成好立德树人使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岗位职责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断深化改革的当下,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构建专题化教学体系,综合采取教学相长、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以疑引思,用丰富的数据以实证思,较好完成了《纲要》课知识积累与价值养成的双重任务。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专题化 以疑引思 以实证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25-03  《中国近
期刊
【摘要】引体向上是测试男性上肢力量水平与力量耐力的重要参考指标。当前高中男生引体向上水平的现状是大多数人“手无缚鸡之力”,水平提高刻不容缓。为提高高中男生引体向上水平,可采取的有效方法与策略有:充分利用、优化、挖掘场地器材,体育教师做到身体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树立引体向上一定能练好的信心,因材施教、合理分组、循序渐进,合理利用时间、随时随地锻炼,建立定期检测、及时反馈的评价机制,加强家校合
期刊
【摘要】近年来,以短期支教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蓬勃发展,该活动带来的影响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针对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校地合作共建教育实习基地飞鸾下村小学、霍童文峰小学为例,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师范生短期支教的概况、短期支教活动的教学模式、短期支教实效性现状与存在问题等进行研究,探析师范生短期支教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词】师范生 短期 支教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5
期刊
【摘要】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赋予新的课程观,认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可见,音乐课程的存在价值对学生健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为了确保音乐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也为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课改下,教师要有效的将音乐与阅读结合在一起,以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以及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