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筹资、保值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体系和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关键词】养老保险;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号】F840.67【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2-0033-0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保障农村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青壮年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农民的养老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再加上养老保障制度残缺不全,农民老无所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1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1.1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弱化。首先,土地保障的功能在弱化。土地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相当低,有的地方甚至低到占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下,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打工。另外,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弱化。在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社会中,生产技术基本稳定,社会分工程度很低,除了自然的血缘关系以外,下一代的土地、房屋、财产和劳动技能也都来自上一代的传授。这种稳定的世代交替,能在家庭内部自然地完成赡养老人的职能,并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但是,随着以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到来,这一自然稳定的关系就被打破了,子女的劳动技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掌握,劳动机会要靠自己去争取,为此往往必须离开生养之地、离开父母。因此,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养老问题就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1.2农民的养老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逐渐削弱,不少中、青年农民已经意识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群的出现和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导致家庭赡养负担的加重,在三、四十年之后,仍然由家庭来独自承担养老责任将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农村经济改革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职业的变动使他们提高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产生了对养老保险的强烈需求,把养老保障看作是对他们过去的劳动的一种报偿,强烈要求建立类似于城市职工的养老制度。
1.3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骤然加快。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生育高峰顺时延续,到二十一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将出现人口老化的高峰,整个中国的人口结构将从成年转变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农村相对城镇而言,是未来30年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部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生育率尽管高于城镇,但是,劳动力要向要素回报更高的地方流动,这让农村更像是一个老弱病残的收容地。再加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民家庭规模下降,农村老无所养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1.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是一种以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与城镇养老保险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具有互济性,没有城镇养老保险中社会统筹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养老保险不具有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的功能。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且只能用于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能直接用于投资。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资金积累越来越多,以县为单位的分散管理形式不仅会增加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而且,投资形式单一,缺乏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难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必然使养老保险基金“缩水”,未来保障能力大打折扣。
2农村养老保险路径探索
2.1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经过1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已经建立起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并基本形成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将离开土地,需要进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中来。农村社会保险也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農村养老保险可以另行单独立法,实行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三种方式相结合作为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立法模式。
2.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筹资、保值机制。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要坚持社会化的方向,注重对民政社会保障经费的投入,使各级财政对民政社会保障经费的投入与国民收入、经济发展、物价涨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挂起钩来。同时,要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首先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因为增值最大化并不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最大目的。购买国债仍是主要的选择,并且应保证投资基金的绝对安全。其次,允许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投资的领域,实现基金的合理组合和最大增值。
2.3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农村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和敬老院。农村养老保险和敬老院都属于社会化养老的范畴,而敬老院只有少数具备特殊条件的人才能进入,农村养老保险保障程度和覆盖面比较低,除此之外就是家庭养老。由于在社会化养老与家庭养老之间缺乏过渡性的中间养老方式,建立多元化农村养老机制十分必要。例如在北京郊区,农民根据自己愿望自发形成的养老服务互助会、老年人互助会等,为我国农村提供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3参考文献
[1]殷俊.我国农村与城镇养老保险体制衔接问题的探讨[J].社会保障研究,2005,6
[2]刘从龙.探索中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险[N].南方周末报,2006-1-19
【关键词】养老保险;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号】F840.67【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2-0033-0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保障农村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青壮年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农民的养老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再加上养老保障制度残缺不全,农民老无所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1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1.1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弱化。首先,土地保障的功能在弱化。土地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相当低,有的地方甚至低到占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下,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打工。另外,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弱化。在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社会中,生产技术基本稳定,社会分工程度很低,除了自然的血缘关系以外,下一代的土地、房屋、财产和劳动技能也都来自上一代的传授。这种稳定的世代交替,能在家庭内部自然地完成赡养老人的职能,并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但是,随着以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到来,这一自然稳定的关系就被打破了,子女的劳动技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掌握,劳动机会要靠自己去争取,为此往往必须离开生养之地、离开父母。因此,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养老问题就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1.2农民的养老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逐渐削弱,不少中、青年农民已经意识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群的出现和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导致家庭赡养负担的加重,在三、四十年之后,仍然由家庭来独自承担养老责任将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农村经济改革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职业的变动使他们提高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产生了对养老保险的强烈需求,把养老保障看作是对他们过去的劳动的一种报偿,强烈要求建立类似于城市职工的养老制度。
1.3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骤然加快。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生育高峰顺时延续,到二十一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将出现人口老化的高峰,整个中国的人口结构将从成年转变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农村相对城镇而言,是未来30年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部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生育率尽管高于城镇,但是,劳动力要向要素回报更高的地方流动,这让农村更像是一个老弱病残的收容地。再加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民家庭规模下降,农村老无所养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1.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是一种以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与城镇养老保险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具有互济性,没有城镇养老保险中社会统筹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养老保险不具有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的功能。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且只能用于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能直接用于投资。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资金积累越来越多,以县为单位的分散管理形式不仅会增加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而且,投资形式单一,缺乏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难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必然使养老保险基金“缩水”,未来保障能力大打折扣。
2农村养老保险路径探索
2.1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经过1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已经建立起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并基本形成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将离开土地,需要进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中来。农村社会保险也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農村养老保险可以另行单独立法,实行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三种方式相结合作为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立法模式。
2.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筹资、保值机制。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要坚持社会化的方向,注重对民政社会保障经费的投入,使各级财政对民政社会保障经费的投入与国民收入、经济发展、物价涨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挂起钩来。同时,要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首先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因为增值最大化并不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最大目的。购买国债仍是主要的选择,并且应保证投资基金的绝对安全。其次,允许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投资的领域,实现基金的合理组合和最大增值。
2.3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农村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和敬老院。农村养老保险和敬老院都属于社会化养老的范畴,而敬老院只有少数具备特殊条件的人才能进入,农村养老保险保障程度和覆盖面比较低,除此之外就是家庭养老。由于在社会化养老与家庭养老之间缺乏过渡性的中间养老方式,建立多元化农村养老机制十分必要。例如在北京郊区,农民根据自己愿望自发形成的养老服务互助会、老年人互助会等,为我国农村提供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障机制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3参考文献
[1]殷俊.我国农村与城镇养老保险体制衔接问题的探讨[J].社会保障研究,2005,6
[2]刘从龙.探索中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险[N].南方周末报,200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