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研究证明,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趋于成熟,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他们完全可以抛开客体的具体形象,借助于概念进行抽象的概括、分析、综合、推理。就高中历史学习而言,学习者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过程不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对历史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对历史客体本来面貌的重构及被认识的历史客体的意义、性质和对它们的价值评价。
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教师精心创设情景,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景式的教学。在当前建构主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问题为基础开展学习的过程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一条基本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在基于问题(Problem—BasedLeaming,简称PBL,也被翻译成“问题式学习”)的模式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二、“问题学习”模式的内涵
1.“问题学习”模式的含义
“问题学习”模式是以教材为依据,根据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分析练习、探讨和研究,从而掌握新知识点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仅重视教师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强调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2.“问题学习”模式的特点
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问题。为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相互合作的形式,共同对一个问题进行多维的实践探索式的学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新问题不断产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充当伴随学习者的角色。
3.“问题学习”模式的过程结构
三、“问题学习”模式的心理学基础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奥苏贝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结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他认为,学习模式中既包括发现模式,也包括接受模式,即使在接受模式中,学生也需要将教师组织好的系统呈现的定论性科学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这是一个积极探索转化和研究的过程。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与“问题学习”模式是一致的。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模式
皮亚杰认为,在建构主义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学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内部图示,从而使自身的认识结构得以转化和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和问题空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生对冲突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在应用阶段,学生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
3.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学习模式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它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接受信息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知识表征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的知识更重要。它把学习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相互比较,认为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有相似之处,它采用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容易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
四、“问题学习”模式课例
研究专题:“问题学习”模式
教学内容:人教版—选修4—美国国父华盛顿
教学过程:
1.基本情景的呈现(材料的引入)
出示三幅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概述华盛顿的主要事迹。通过讨论问题,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问题的发现
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教材“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和“首任总统”子目,并列出华盛顿在领导独立战争中的主要大事年表,让学生回答问题。
3.探究实践
教师从解题关键、思路引领和答案提示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
4.新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高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学科的整合及相互渗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为此我设计了课程的结束部分,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要求学生依据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总结。
5.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评价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参与“问题学习”的态度,对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充分的肯定;二是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比如对问题结论的陈述具有创新性和独到见解的应给予肯定;三是学习的结果,比如对能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小组和个人给予积极的评价。
五、实践的效果分析
1.“问题学习”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1)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需求。“问题学习”模式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历史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转变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问题学习”模式从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迁移到现代教育价值观上来(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科学的方法为主要目的),并注重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注重知识的迁移。在课例中就体现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结合,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同时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问题学习”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当学生产生这种意识倾向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在历史课教学中采用“问题学习”模式,能使师生的教与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尊重的愿望,为学生开辟一条体验、参与历史的新航道。
(2)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问题学习”模式重在学生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师生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中学生动耳动眼又动脑,既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达到发展智力的目的。
3.“问题学习”模式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1)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问题学习”模式中,教师打破课堂的宁静,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共同发现、探索、感受、体验。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全部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参与历史活动放在重要位置,教师只是充当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2)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你站在他的身边,真诚地鼓励他,使学生充满自信。在课例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表现,及时把握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教师成为教学方式的创造者。“问题学习”模式的实践,给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情景以及专业表现进行评估,了解与教学有关的动态关系;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或不明情况,有针对性地寻找原因,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发现新的认识,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
六、思考与建议
1.现阶段,我国的历史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怎样来体现“问题学习”的特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2.问题情境的设置怎样来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来体现学科的特点。
3.“问题学习”往往使教师过于注重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得学习流于形式。
4.课前的准备比较复杂,从学习的效果来看,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由于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很难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策略;在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说明问题。
本文只是在历史课教学中对“问题学习”模式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对于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的研究还是空白。因而研究还是相当肤浅的,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断地探索。■
(作者单位:浙江磐安县第二中学)
心理学研究证明,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趋于成熟,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他们完全可以抛开客体的具体形象,借助于概念进行抽象的概括、分析、综合、推理。就高中历史学习而言,学习者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过程不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对历史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对历史客体本来面貌的重构及被认识的历史客体的意义、性质和对它们的价值评价。
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教师精心创设情景,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景式的教学。在当前建构主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问题为基础开展学习的过程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一条基本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在基于问题(Problem—BasedLeaming,简称PBL,也被翻译成“问题式学习”)的模式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二、“问题学习”模式的内涵
1.“问题学习”模式的含义
“问题学习”模式是以教材为依据,根据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分析练习、探讨和研究,从而掌握新知识点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仅重视教师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强调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2.“问题学习”模式的特点
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问题。为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相互合作的形式,共同对一个问题进行多维的实践探索式的学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新问题不断产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充当伴随学习者的角色。
3.“问题学习”模式的过程结构

三、“问题学习”模式的心理学基础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奥苏贝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结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他认为,学习模式中既包括发现模式,也包括接受模式,即使在接受模式中,学生也需要将教师组织好的系统呈现的定论性科学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这是一个积极探索转化和研究的过程。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与“问题学习”模式是一致的。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模式
皮亚杰认为,在建构主义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学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内部图示,从而使自身的认识结构得以转化和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和问题空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生对冲突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在应用阶段,学生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
3.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学习模式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它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接受信息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知识表征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的知识更重要。它把学习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相互比较,认为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有相似之处,它采用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容易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
四、“问题学习”模式课例
研究专题:“问题学习”模式
教学内容:人教版—选修4—美国国父华盛顿
教学过程:
1.基本情景的呈现(材料的引入)
出示三幅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概述华盛顿的主要事迹。通过讨论问题,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问题的发现
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教材“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和“首任总统”子目,并列出华盛顿在领导独立战争中的主要大事年表,让学生回答问题。
3.探究实践
教师从解题关键、思路引领和答案提示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
4.新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高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学科的整合及相互渗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为此我设计了课程的结束部分,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要求学生依据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总结。
5.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评价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参与“问题学习”的态度,对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充分的肯定;二是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比如对问题结论的陈述具有创新性和独到见解的应给予肯定;三是学习的结果,比如对能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小组和个人给予积极的评价。
五、实践的效果分析
1.“问题学习”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1)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需求。“问题学习”模式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历史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转变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问题学习”模式从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迁移到现代教育价值观上来(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科学的方法为主要目的),并注重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注重知识的迁移。在课例中就体现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结合,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同时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问题学习”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当学生产生这种意识倾向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在历史课教学中采用“问题学习”模式,能使师生的教与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尊重的愿望,为学生开辟一条体验、参与历史的新航道。
(2)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问题学习”模式重在学生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师生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中学生动耳动眼又动脑,既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达到发展智力的目的。
3.“问题学习”模式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1)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问题学习”模式中,教师打破课堂的宁静,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共同发现、探索、感受、体验。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全部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参与历史活动放在重要位置,教师只是充当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2)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你站在他的身边,真诚地鼓励他,使学生充满自信。在课例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表现,及时把握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教师成为教学方式的创造者。“问题学习”模式的实践,给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情景以及专业表现进行评估,了解与教学有关的动态关系;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或不明情况,有针对性地寻找原因,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发现新的认识,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
六、思考与建议
1.现阶段,我国的历史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怎样来体现“问题学习”的特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2.问题情境的设置怎样来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来体现学科的特点。
3.“问题学习”往往使教师过于注重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得学习流于形式。
4.课前的准备比较复杂,从学习的效果来看,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由于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很难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策略;在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说明问题。
本文只是在历史课教学中对“问题学习”模式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对于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的研究还是空白。因而研究还是相当肤浅的,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断地探索。■
(作者单位:浙江磐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