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大豆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与处理、播种与田间管理及合理施肥等等获得高产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1 选地
选择土壤有机质4 %以上的正茬地,不重茬,不迎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选择玉米茬或者小麦茬,种植大豆。如果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宁迎茬不重茬。
2 整地
耕地采取以深松为主,翻、松、耙结合的整地方式。无深松基础的地块,进行伏、秋浅翻深松或者耙茬整地。浅翻18~20 cm,深松 25~30 cm。耙茬深度12~15 cm,深松25 cm以上。翻松耙相结合,无大土块。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整地,采用平地与耙地相结合。重耙深度15 cm以上,轻耙深度 8 cm以上,耙平耙细。春整地是要做到翻、耙、耢连续作业,以免跑墒。
3 选择品种
品种应选择抗倒伏能力强、不炸荚、外观品质好、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的大豆品种。
4 种子精选与处理
4.1种子精选 种子播种前要用大豆选种机或人工粒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及杂质。种子质量要达到纯度不低于98 %、净度达到98 %以上、发芽率不低于90 %。
4.2药剂拌种
4.2.1采用经25 %呋多种衣剂包衣的种子,种衣剂重量与种子重量的比例为1∶70~1∶80。
4.2.2用北农牌30 %克福多大豆种衣剂处理种子,种衣剂重量与种子的重量比例为1∶50~1∶60。可防治大豆蚜虫、蓟马、地下害虫、线虫、大豆根腐病及缺素症等。
4.2.3用50 %辛硫磷乳油或25%辛硫磷微胶囊拌种,药、水、种子重量比例为1∶40∶500;或者用40 %甲基异硫磷乳油拌种,药、水、种子重量比例为1∶30∶400。拌种后闷种4 h,阴干后播种,可防治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等。
4.3微肥拌种 钼酸铵拌种 每千克豆种用1.5 g钼酸铵,溶于水中,用液量为种子重量的1 %(注意:水多易造成豆种脱皮),均匀洒在豆种上,混拌。
硫酸锌拌种 每千克豆种用4~6 g硫酸锌,溶于水中,用液量为种子重量的l %,均匀洒在豆种上,混拌。
4.4根瘤菌拌种 每公顷用根瘤菌剂3.75 kg,加水搅成糊状,均匀拌在种子上,拌种后不能再混用杀菌剂。拌种后的豆种要严防日晒,并需要在24 h内播种,以防菌种失去活性。
5 施肥
采用农化结合,种肥与追肥想结合,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一般N∶P∶K配比为1∶2∶ 1的比例。底肥每公顷有机肥15 t以上,结合秋整地一次施入。中等肥力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00~150 kg、硫酸钾60~70 kg、尿素40~60 kg。切记种肥同位,一面烧苗。大豆前期长势较差时,在初花期进行叶面追肥,每公顷尿素15kg加磷酸二氢钾1.5 kg,兑水500 kg叶面喷施。
6 播种
地温稳定通过7 ℃~8 ℃开始播种,北部和东部地区5月1~15日,三江平原最佳播种期为5月10~15日。秋起垄地块垄上播种,未起垄地块可随播种随起垄,播种后及时镇压。播种密度20~25万株公顷或者播种量为 30~35 kg每公顷。
7 田间管理
在大豆拱土时,进行铲前趟一犁或垄沟深松,或视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苗期垄沟深松,及时铲趟,做到两铲三趟。
8 杂草防除
在大豆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土壤封闭灭草,在大豆播种后3~5 d进行,每公顷选用豆黄隆60g加乙草胺2.5或用豆乙合剂、广灭灵兑水喷雾。在杂草2~3片叶、大豆复叶展开时,禾本科杂草每公顷用15 %精稳杀得或5%精禾草克等0.75~1.0 L兑水450 kg喷雾;阔叶杂草用25 %的虎威水剂兑水450 kg喷雾。生育期间中耕1~2次,后期拔大草1次。
9 病虫害防治
9.1大豆孢囊线虫病 选用呋喃丹含量较高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用35 %乙基硫环磷或35%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 %拌种;或用种子量2 %的大豆根保菌剂拌种,同时兼防根腐病。
9.2大豆根腐病 用70 %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 %拌种,或用35 %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按1∶75包衣兼治。
9.3大豆灰斑病 在大豆花荚期每公顷用40 %多菌灵胶悬剂1.5 kg,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兑水450 kg喷雾。
9.4大豆蚜虫 当有5 %~10 %大豆卷叶,或百株蚜量达到1500头以上时,每公顷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1.5 kg兑水300 kg喷雾;或每公顷用5%来福灵乳油150~300 mL对水450~600 kg喷雾。特别注意要使叶面正反面均匀着药,也可以用50 %抗蚜威力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20 g兑水450 kg喷雾。
9.5大豆食心虫 在上一年虫食率5 %以上的地块,于食心虫成虫发生盛期时进行防治,在大豆封垄条件不好的地块,每公顷用2.5 %功夫乳油150~300 mL;或每公顷用10 %氯氰菊酯350~680 mL兑水450 kg喷雾。
10 收获
大豆收获时期选择很关键,收获晚了会炸荚,收获早了影响外观品质。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进行。收割质量要求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收割损失率小于1 %,脱粒损失率小于2 %,破碎率小于5 %。
关键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1 选地
选择土壤有机质4 %以上的正茬地,不重茬,不迎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选择玉米茬或者小麦茬,种植大豆。如果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宁迎茬不重茬。
2 整地
耕地采取以深松为主,翻、松、耙结合的整地方式。无深松基础的地块,进行伏、秋浅翻深松或者耙茬整地。浅翻18~20 cm,深松 25~30 cm。耙茬深度12~15 cm,深松25 cm以上。翻松耙相结合,无大土块。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整地,采用平地与耙地相结合。重耙深度15 cm以上,轻耙深度 8 cm以上,耙平耙细。春整地是要做到翻、耙、耢连续作业,以免跑墒。
3 选择品种
品种应选择抗倒伏能力强、不炸荚、外观品质好、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的大豆品种。
4 种子精选与处理
4.1种子精选 种子播种前要用大豆选种机或人工粒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及杂质。种子质量要达到纯度不低于98 %、净度达到98 %以上、发芽率不低于90 %。
4.2药剂拌种
4.2.1采用经25 %呋多种衣剂包衣的种子,种衣剂重量与种子重量的比例为1∶70~1∶80。
4.2.2用北农牌30 %克福多大豆种衣剂处理种子,种衣剂重量与种子的重量比例为1∶50~1∶60。可防治大豆蚜虫、蓟马、地下害虫、线虫、大豆根腐病及缺素症等。
4.2.3用50 %辛硫磷乳油或25%辛硫磷微胶囊拌种,药、水、种子重量比例为1∶40∶500;或者用40 %甲基异硫磷乳油拌种,药、水、种子重量比例为1∶30∶400。拌种后闷种4 h,阴干后播种,可防治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等。
4.3微肥拌种 钼酸铵拌种 每千克豆种用1.5 g钼酸铵,溶于水中,用液量为种子重量的1 %(注意:水多易造成豆种脱皮),均匀洒在豆种上,混拌。
硫酸锌拌种 每千克豆种用4~6 g硫酸锌,溶于水中,用液量为种子重量的l %,均匀洒在豆种上,混拌。
4.4根瘤菌拌种 每公顷用根瘤菌剂3.75 kg,加水搅成糊状,均匀拌在种子上,拌种后不能再混用杀菌剂。拌种后的豆种要严防日晒,并需要在24 h内播种,以防菌种失去活性。
5 施肥
采用农化结合,种肥与追肥想结合,有机肥、无机肥配施。一般N∶P∶K配比为1∶2∶ 1的比例。底肥每公顷有机肥15 t以上,结合秋整地一次施入。中等肥力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00~150 kg、硫酸钾60~70 kg、尿素40~60 kg。切记种肥同位,一面烧苗。大豆前期长势较差时,在初花期进行叶面追肥,每公顷尿素15kg加磷酸二氢钾1.5 kg,兑水500 kg叶面喷施。
6 播种
地温稳定通过7 ℃~8 ℃开始播种,北部和东部地区5月1~15日,三江平原最佳播种期为5月10~15日。秋起垄地块垄上播种,未起垄地块可随播种随起垄,播种后及时镇压。播种密度20~25万株公顷或者播种量为 30~35 kg每公顷。
7 田间管理
在大豆拱土时,进行铲前趟一犁或垄沟深松,或视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苗期垄沟深松,及时铲趟,做到两铲三趟。
8 杂草防除
在大豆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土壤封闭灭草,在大豆播种后3~5 d进行,每公顷选用豆黄隆60g加乙草胺2.5或用豆乙合剂、广灭灵兑水喷雾。在杂草2~3片叶、大豆复叶展开时,禾本科杂草每公顷用15 %精稳杀得或5%精禾草克等0.75~1.0 L兑水450 kg喷雾;阔叶杂草用25 %的虎威水剂兑水450 kg喷雾。生育期间中耕1~2次,后期拔大草1次。
9 病虫害防治
9.1大豆孢囊线虫病 选用呋喃丹含量较高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用35 %乙基硫环磷或35%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 %拌种;或用种子量2 %的大豆根保菌剂拌种,同时兼防根腐病。
9.2大豆根腐病 用70 %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 %拌种,或用35 %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按1∶75包衣兼治。
9.3大豆灰斑病 在大豆花荚期每公顷用40 %多菌灵胶悬剂1.5 kg,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兑水450 kg喷雾。
9.4大豆蚜虫 当有5 %~10 %大豆卷叶,或百株蚜量达到1500头以上时,每公顷用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1.5 kg兑水300 kg喷雾;或每公顷用5%来福灵乳油150~300 mL对水450~600 kg喷雾。特别注意要使叶面正反面均匀着药,也可以用50 %抗蚜威力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20 g兑水450 kg喷雾。
9.5大豆食心虫 在上一年虫食率5 %以上的地块,于食心虫成虫发生盛期时进行防治,在大豆封垄条件不好的地块,每公顷用2.5 %功夫乳油150~300 mL;或每公顷用10 %氯氰菊酯350~680 mL兑水450 kg喷雾。
10 收获
大豆收获时期选择很关键,收获晚了会炸荚,收获早了影响外观品质。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进行。收割质量要求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收割损失率小于1 %,脱粒损失率小于2 %,破碎率小于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