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地震流动台网在不同地理环境及通信条件下的快速组网方式,利用目前的各种通信方式根据不同的通信条件组建与其相适应的网络。通过这些通信方式的组合交叉使用来克服通信中遇到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实时传输。同时,对流动台网中心的组网也做了阐述,包括数据的接收、转发、分析以及对数据的处理和备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地震流动台网在不同地理环境及通信条件下的快速组网方式,利用目前的各种通信方式根据不同的通信条件组建与其相适应的网络。通过这些通信方式的组合交叉使用来克服通信中遇到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实时传输。同时,对流动台网中心的组网也做了阐述,包括数据的接收、转发、分析以及对数据的处理和备份。
其他文献
以2007年11月15日6时5分23秒和37秒在山东泗水接连发生的ML3.1和ML3.3两次地震为例,分析研究了地震叠加如何快速定位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震速报中,可以根据测定的第1个地震的三要素参数,直接确定后一次地震的震中经、纬度,第2个地震的发震时刻等于第1个地震测定的发震时刻加两PG到时差,第2个地震震级等于第1次地震多台测定的震级加上任一单台测定两次地震震级差。
通过对伽师及邻近地区2005-2007年5期流动重力测量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了该区域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变化与构造环境变化有关,地震孕育发生阶段,重力场将有明
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卡帕尔-阿拉善4号井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分析其17年氦气(He)含量变化映震特征,氦气(He)变化的地震前兆异常表现为:上升(或下降)幅度、速率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具有较好的
计算了新疆北天山西段1944年以来部分5级以上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分析该区先发生的中强震产生的累加库仑应力变化以及单个中强地震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作用。研究中依据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确定后续地震活动的可能增强区范围,应用累积贝尼奥夫应变研究增强区内中等地震活动的加速矩释放特征,定量论证中强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产生的影响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北天山西段多数中强震
2005年2月15日乌什6.3级地震发生后,根据历史地震类型、空间分布图像和发震构造的对比分析在4个小时内做出快速判定:6.3级地震较大可能为主余型地震,短期内震区有可能发生5级左右强余震,并根据历史地震震害、地震空间位置与震害关系以及地震断错主动盘与震害关系的对比分析,快速估计6.3级地震区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轻。评估意见及时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作了汇报,为自治区和震区的领导和群众顺利开展抗
《内陆地震》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震学术性刊物。在广大作者的支持下,刊物的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印刷质量逐年提高。为推进新疆及内陆地区的地震
选择新疆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采用概率方法计算了位于同一构造区的两个场地(A场地和B场地)的地震危险性,两个场地以基岩峰值加速度为标志的场地地震危险性结果相近。通过现场勘察与检测,场地A与场地B均为岩性不同的两个一元结构,岩性分别以砂砾石和粉土为主。采用一维土层反应等效线性化的计算方法得出场地A和场地B的土层反应。通过地震反应谱的特征分析,表明硬场地和软场地的强度和周期(或频率)特征是不同的,同时
介绍了新疆测震系统中的各类台站在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通信条件下的科学构建,固定台站、和田台阵及流动台网采用了不同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台网中心对采用各类传输方式的数据进行实时接收、存储、共享分发以及分析处理。
介绍了聊古1井概况和地热开发对聊古1井的影响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保护地震观测环境的合理化建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同时指出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因此,地震观测环境保护与井口技术改造两者必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实现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工作的正常开展,使之继续服务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通过对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北天山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观测值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各断裂带、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运动特征。由于各断裂带、各测线与震中的距离不同,它们所反映出的地壳垂直形变运动特征和变化量也不相同。流动水准观测资料对北天山中西部地区5~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震前反映,前兆信息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