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以音乐实践活动促进美育实施的探索,提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鉴赏美;从情感体验出发,引导学生感悟美;丰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创造美;提高审美情操,启发学生追求美;着眼未来的发展,促进学生收获美”等手段,促进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由形式美育迈向实质美育。
【关键词】音乐实践活动 美育 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151-03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即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不仅是健全学生人格修养的必要途径,还是提高学生崇高境界和道德修养的催化剂。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集歌曲演唱、舞蹈、器乐、戏剧表演等多种音乐技能为一体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音乐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体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知识操练和运用的结合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美感的激情和享受状态,其心灵在艺术美和情感升华的共振下得到洗礼,逐渐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使形式美育迈进实质美育。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鉴赏美
欣赏、演唱、舞蹈、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体验艺术美、声乐美、形体美的机会。在这些在艺术表演活动中,学生欣赏美、体验美,进而学会正确地审评美,即能分析和评价社会上的美好事物,抵制各种精神污染,正确辨别和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例如在欣赏民樂合奏《三个和尚》时,笔者先播放了板胡、坠胡、管子三种主奏乐器的音频,然后提问:“如果这三种乐器代表三个和尚的形象,那么,这三种乐器的音色和旋律特点是什么?”为了顺利完成这个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根据乐器的音色和旋律特点,请学生说一说每种乐器代表的和尚的性格特点。在探究活动中,笔者请学生将音乐表现的故事演一演,甚至配上即兴台词对白,学生很快就悟出三个和尚中“美”与“丑”“勤劳”与“懒惰”的品质和性格涵义。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少不了会遇到许多民间音乐或民族音乐,这些音乐较具地方特色,甚至本身就是方言歌曲。由于学生平时对各地方言接触较少,他们觉得与普通话相比,方言好笑、不好听,然而有音乐旋律承载的方言歌曲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听赏—感受—模仿的音乐实践活动,能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高尚的审美观。例如在广西本土音乐的学习中,笔者先让学生欣赏壮族歌曲《山歌年年唱春光》的表演视频,演员载歌载舞的表演,浓郁、唯美的民族风格深深吸引了学生,原汁原味的壮语和旋律交织出壮乡春光无限好的美景,让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产生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壮语的美妙和民族的伟大。接下来是模仿学唱、表演展示环节,笔者先亲自示范一些简单的壮语发音,新鲜、独特的语言很快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不由自主地跟着教师念读。接下来才是《山歌年年唱春光》歌曲的示范唱和带唱,最后是学生自主演唱,在这个循序渐进的音乐实践过程中,学生逐渐领悟到方言歌曲的美,不再认为壮语难听,对“夹壮”的语言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嘲笑。如此,从听、唱、演的实践活动中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从情感体验出发,引导学生感悟美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表演节目,他们都会产生心灵的感受与体验。如今的音乐教材资源中,蕴含着多方面的情感与内容,如德育内容、爱国情感、艺术鉴赏等,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欣赏和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感悟内在的道德内涵与人文情操,既能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又能修身养性,经历美的修炼与美的提升,最后达到美感的共识和统一。
例如,在《游子吟》的表演中,笔者扮演妈妈,学生演绎游子,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歌曲旋律,师生进行诗词情境的表演。笔者表演的动作缓慢、轻柔,神情悲伤、不舍,体现伟大的母爱和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牵挂。在歌曲音乐的叠加和级进中,师生动作相互交集,带给表演参与者感动以及美的享受,同时使观众产生爱母、敬母、惜母的情感体验,感悟艺术形式上父母之爱的美。
又如,听赏合唱歌曲《保卫黄河》一课时,乐音中透露出黄河滔滔不绝、汹涌奔腾、势不可挡的气势,然而在单纯的听赏中,学生很难联想到歌曲背后关于中华民族的苦难。对此,笔者早有准备,先与学生谈论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由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因受到向往抗日胜利的驱动,谱写的乐章如同抗战中的中国民众一样,充满力量,充满激情,蕴含着战斗感和必胜的信念。继而,笔者播放一段当时华北沦陷、国土被强占、民不聊生的场景,更激起学生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在复听歌曲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情感在轮唱递进中迸发。经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他们清晰地感受到歌曲中的力量和情绪,无形之中,爱国情感教育目标与艺术知识目标双双落实。
三、丰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创造美
音乐实践活动包括感受、理解、想象、创造等一系列内心活动,实践中的表演、演出、编排等具体活动都是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实现的,这些活动属于二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创造力。例如在《哆来咪》一曲的教学中,要将DO、REI、MI、FA、SOL、LA、TI这7个基本音的唱名唱得准确、唱得美,这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难度不高却难以完美完成的要求。7个基本音虽然简单,但歌词赋予它们生命和想象,教唱时,教师设计一些灵动形象的表演,就可以把这7个基本音唱得准确。如告诉学生“DO是一只小母鹿,REI是金色阳光,MI是称呼我自己,FA是向着远方……”每个音都有自己特定的词语描写,这便于学生记忆和表演。同时唱到唱名时可以借用柯尔文音乐手势,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请7名学生分别扮演7个基本音,在同学们唱起歌谱的时候,7名学生做出相应音高的手势,这样的方式既给教学增添了乐趣,又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音高概念。接下来,笔者即兴唱音,学生听音站出来。如师唱DO、MI、REI;LA、TI、SOL;RE、MI、DO、RE、DO等,扮演相应基本音的学生分别站出来。多种趣味形式的音高练习,让学生轻松、迅速地唱准音。最后,带着这些音高概念和情感再回到歌曲的演唱中,难点迎刃而解,学生把歌曲唱得既有美感又准确。 又如,笔者编排经典诵读节目时,先创设了古、今一起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场景:皓月当空,一边的教师和学生扮演古代的先生与学童,另一边的教师和学生则扮演现代的教师和学生,古今相对,大家在同一片月光下就自己演绎的角色吟诵这首经典古诗,表达同一个心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紧接着《静夜思》音乐响起,背景换成窗外的花枝明月,古装的教师和学生上台一起随乐舞蹈,他们水袖遮面、窗影眺望,瞬间乡愁弥漫,原台上负责吟诵的师生开始随着音乐吟诵《静夜思》,最后在副歌部分大家一起深情演唱,顿时台上舞蹈、演唱、吟诵共同交织,画面唯美,大家感受着经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和心灵碰撞的感动,迸发出师生共同创作的思维火花。
音乐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表现美的过程,表现美的过程离不开二度创作。师生共同参与的二度创作,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与启发下,能极大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由此而言,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创新是实现审美情感升华的重要手段。
四、提高审美情操,启发学生追求美
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是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音乐活动实践活动中,表演者通过每一首乐曲、每一段舞蹈、每一个音符、每一句台词,将作品蕴涵的哲理和情感进行诠释和表达,使作为观众的学生思想得到启迪,性情得到陶冶,审美情操得到提高。例如,我校每年都举办的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表演類项目有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等类别,这些节目大多表现校园生活、理想追求、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等积极向上的生活面貌或文化风情,学生积极参与此类音乐实践活动,其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无形中便能获得提升。
例如三声部童声合唱曲目《撒满人间的爱》,在声部交织的和声中,学生集体唱出:“大海连着太平洋,大路通向新时代,我们在这里相聚又在这里起飞,给天地撒满人间的爱。”进入副歌部分,学生不约而同随着音乐的律动,全身心融入合唱的声部中,和谐、动听、欢快的和声,让人深深感悟世界的美好以及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人间大爱。又如民乐团社演奏的民乐《茉莉花》,由大阮、中阮、琵琶、古筝、扬琴、笛子、二胡一起合奏,虽然每种乐器演奏的乐音各不相同,但在演奏者完美的配合下,流淌出美妙生动的旋律,学生在典雅古朴的韵味中感受中国民歌的无穷魅力,促进他们对美好、高尚情感的追求与向往。
五、着眼未来的发展,促进学生收获美
音乐实践活动通常是基于对音乐作品有基本认知后进行和开展的,所以它是音乐基础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的音乐实践活动,将审美因素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既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不断发展,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唤起他们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是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开展,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例如我校“童悦”合唱团参加了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与交响乐团一起合作演唱《春天在哪里》《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学生在交响乐团的现场伴奏下演唱,他们不仅见到了平时在课本中才见到的各种乐器,还体验了只有在电视中才看到的艺术家与交响乐合作演绎的现场表演。在专业的音乐厅演唱,与专业的交响乐团合作,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友爱、互助、协作的品质逐渐形成,也有助于部分艺术特长生及音乐爱好者,经过实践活动的展演和比赛,在心灵埋下音乐艺术的种子,最后生根发芽,考取专业院校学习深造,为将来走上艺术道路打下基础。
又如,现今正在铺开和推进的《南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素质音乐学科测评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中,包括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发展指标等内容,其中学业指标包括音乐体验感受与理解能力、音乐表现与合奏能力、即兴创作及编创能力、识读和应用乐谱能力;发展指标包括自主参加校外音乐学习、参加音乐实践、参加音乐欣赏活动、参加课外校外展示展演活动经历、参加课外校外音乐实践活动经历等艺术实践活动内容。此指标体系,既关注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水平,也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关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关注对学生的特长激励。此外,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艺术实践的分值比重达到40%-50%,同时,对参加校外艺术展演和在各级艺术比赛中获奖可有附加10分的加分项。总之,注重学生的艺术实践与特长发展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对美育的实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横向来看,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丰富艺术实践经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纵向而言,能够促进学生个人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提升,为将来的发展和持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从实施的条件来看,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均适合课堂、课外开展,甚至可以灵活机动地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如层次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多参与校外艺术节、文艺展演等活动;能力和水平稍弱的学生可以多参与校内、班级、家庭中的音乐表演。总的而言,音乐实践活动是一种喜闻乐见、效果明显的美育途径,也是小学音乐基础教育中形式美育迈向实质美育的有效手段。
作者简介:米开敏(1978— ),女,广西浦北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
【关键词】音乐实践活动 美育 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151-03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即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不仅是健全学生人格修养的必要途径,还是提高学生崇高境界和道德修养的催化剂。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集歌曲演唱、舞蹈、器乐、戏剧表演等多种音乐技能为一体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音乐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体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知识操练和运用的结合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美感的激情和享受状态,其心灵在艺术美和情感升华的共振下得到洗礼,逐渐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使形式美育迈进实质美育。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鉴赏美
欣赏、演唱、舞蹈、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体验艺术美、声乐美、形体美的机会。在这些在艺术表演活动中,学生欣赏美、体验美,进而学会正确地审评美,即能分析和评价社会上的美好事物,抵制各种精神污染,正确辨别和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例如在欣赏民樂合奏《三个和尚》时,笔者先播放了板胡、坠胡、管子三种主奏乐器的音频,然后提问:“如果这三种乐器代表三个和尚的形象,那么,这三种乐器的音色和旋律特点是什么?”为了顺利完成这个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根据乐器的音色和旋律特点,请学生说一说每种乐器代表的和尚的性格特点。在探究活动中,笔者请学生将音乐表现的故事演一演,甚至配上即兴台词对白,学生很快就悟出三个和尚中“美”与“丑”“勤劳”与“懒惰”的品质和性格涵义。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少不了会遇到许多民间音乐或民族音乐,这些音乐较具地方特色,甚至本身就是方言歌曲。由于学生平时对各地方言接触较少,他们觉得与普通话相比,方言好笑、不好听,然而有音乐旋律承载的方言歌曲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听赏—感受—模仿的音乐实践活动,能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高尚的审美观。例如在广西本土音乐的学习中,笔者先让学生欣赏壮族歌曲《山歌年年唱春光》的表演视频,演员载歌载舞的表演,浓郁、唯美的民族风格深深吸引了学生,原汁原味的壮语和旋律交织出壮乡春光无限好的美景,让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产生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壮语的美妙和民族的伟大。接下来是模仿学唱、表演展示环节,笔者先亲自示范一些简单的壮语发音,新鲜、独特的语言很快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不由自主地跟着教师念读。接下来才是《山歌年年唱春光》歌曲的示范唱和带唱,最后是学生自主演唱,在这个循序渐进的音乐实践过程中,学生逐渐领悟到方言歌曲的美,不再认为壮语难听,对“夹壮”的语言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嘲笑。如此,从听、唱、演的实践活动中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从情感体验出发,引导学生感悟美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表演节目,他们都会产生心灵的感受与体验。如今的音乐教材资源中,蕴含着多方面的情感与内容,如德育内容、爱国情感、艺术鉴赏等,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欣赏和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感悟内在的道德内涵与人文情操,既能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又能修身养性,经历美的修炼与美的提升,最后达到美感的共识和统一。
例如,在《游子吟》的表演中,笔者扮演妈妈,学生演绎游子,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歌曲旋律,师生进行诗词情境的表演。笔者表演的动作缓慢、轻柔,神情悲伤、不舍,体现伟大的母爱和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牵挂。在歌曲音乐的叠加和级进中,师生动作相互交集,带给表演参与者感动以及美的享受,同时使观众产生爱母、敬母、惜母的情感体验,感悟艺术形式上父母之爱的美。
又如,听赏合唱歌曲《保卫黄河》一课时,乐音中透露出黄河滔滔不绝、汹涌奔腾、势不可挡的气势,然而在单纯的听赏中,学生很难联想到歌曲背后关于中华民族的苦难。对此,笔者早有准备,先与学生谈论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由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因受到向往抗日胜利的驱动,谱写的乐章如同抗战中的中国民众一样,充满力量,充满激情,蕴含着战斗感和必胜的信念。继而,笔者播放一段当时华北沦陷、国土被强占、民不聊生的场景,更激起学生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在复听歌曲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情感在轮唱递进中迸发。经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他们清晰地感受到歌曲中的力量和情绪,无形之中,爱国情感教育目标与艺术知识目标双双落实。
三、丰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创造美
音乐实践活动包括感受、理解、想象、创造等一系列内心活动,实践中的表演、演出、编排等具体活动都是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实现的,这些活动属于二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创造力。例如在《哆来咪》一曲的教学中,要将DO、REI、MI、FA、SOL、LA、TI这7个基本音的唱名唱得准确、唱得美,这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难度不高却难以完美完成的要求。7个基本音虽然简单,但歌词赋予它们生命和想象,教唱时,教师设计一些灵动形象的表演,就可以把这7个基本音唱得准确。如告诉学生“DO是一只小母鹿,REI是金色阳光,MI是称呼我自己,FA是向着远方……”每个音都有自己特定的词语描写,这便于学生记忆和表演。同时唱到唱名时可以借用柯尔文音乐手势,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请7名学生分别扮演7个基本音,在同学们唱起歌谱的时候,7名学生做出相应音高的手势,这样的方式既给教学增添了乐趣,又让学生直观地建立起音高概念。接下来,笔者即兴唱音,学生听音站出来。如师唱DO、MI、REI;LA、TI、SOL;RE、MI、DO、RE、DO等,扮演相应基本音的学生分别站出来。多种趣味形式的音高练习,让学生轻松、迅速地唱准音。最后,带着这些音高概念和情感再回到歌曲的演唱中,难点迎刃而解,学生把歌曲唱得既有美感又准确。 又如,笔者编排经典诵读节目时,先创设了古、今一起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场景:皓月当空,一边的教师和学生扮演古代的先生与学童,另一边的教师和学生则扮演现代的教师和学生,古今相对,大家在同一片月光下就自己演绎的角色吟诵这首经典古诗,表达同一个心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紧接着《静夜思》音乐响起,背景换成窗外的花枝明月,古装的教师和学生上台一起随乐舞蹈,他们水袖遮面、窗影眺望,瞬间乡愁弥漫,原台上负责吟诵的师生开始随着音乐吟诵《静夜思》,最后在副歌部分大家一起深情演唱,顿时台上舞蹈、演唱、吟诵共同交织,画面唯美,大家感受着经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和心灵碰撞的感动,迸发出师生共同创作的思维火花。
音乐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表现美的过程,表现美的过程离不开二度创作。师生共同参与的二度创作,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与启发下,能极大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由此而言,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创新是实现审美情感升华的重要手段。
四、提高审美情操,启发学生追求美
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是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音乐活动实践活动中,表演者通过每一首乐曲、每一段舞蹈、每一个音符、每一句台词,将作品蕴涵的哲理和情感进行诠释和表达,使作为观众的学生思想得到启迪,性情得到陶冶,审美情操得到提高。例如,我校每年都举办的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表演類项目有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等类别,这些节目大多表现校园生活、理想追求、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等积极向上的生活面貌或文化风情,学生积极参与此类音乐实践活动,其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无形中便能获得提升。
例如三声部童声合唱曲目《撒满人间的爱》,在声部交织的和声中,学生集体唱出:“大海连着太平洋,大路通向新时代,我们在这里相聚又在这里起飞,给天地撒满人间的爱。”进入副歌部分,学生不约而同随着音乐的律动,全身心融入合唱的声部中,和谐、动听、欢快的和声,让人深深感悟世界的美好以及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人间大爱。又如民乐团社演奏的民乐《茉莉花》,由大阮、中阮、琵琶、古筝、扬琴、笛子、二胡一起合奏,虽然每种乐器演奏的乐音各不相同,但在演奏者完美的配合下,流淌出美妙生动的旋律,学生在典雅古朴的韵味中感受中国民歌的无穷魅力,促进他们对美好、高尚情感的追求与向往。
五、着眼未来的发展,促进学生收获美
音乐实践活动通常是基于对音乐作品有基本认知后进行和开展的,所以它是音乐基础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的音乐实践活动,将审美因素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既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不断发展,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唤起他们对美好世界和人生的热爱。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是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开展,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例如我校“童悦”合唱团参加了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与交响乐团一起合作演唱《春天在哪里》《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学生在交响乐团的现场伴奏下演唱,他们不仅见到了平时在课本中才见到的各种乐器,还体验了只有在电视中才看到的艺术家与交响乐合作演绎的现场表演。在专业的音乐厅演唱,与专业的交响乐团合作,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友爱、互助、协作的品质逐渐形成,也有助于部分艺术特长生及音乐爱好者,经过实践活动的展演和比赛,在心灵埋下音乐艺术的种子,最后生根发芽,考取专业院校学习深造,为将来走上艺术道路打下基础。
又如,现今正在铺开和推进的《南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素质音乐学科测评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中,包括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发展指标等内容,其中学业指标包括音乐体验感受与理解能力、音乐表现与合奏能力、即兴创作及编创能力、识读和应用乐谱能力;发展指标包括自主参加校外音乐学习、参加音乐实践、参加音乐欣赏活动、参加课外校外展示展演活动经历、参加课外校外音乐实践活动经历等艺术实践活动内容。此指标体系,既关注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水平,也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关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关注对学生的特长激励。此外,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艺术实践的分值比重达到40%-50%,同时,对参加校外艺术展演和在各级艺术比赛中获奖可有附加10分的加分项。总之,注重学生的艺术实践与特长发展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对美育的实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横向来看,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丰富艺术实践经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纵向而言,能够促进学生个人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提升,为将来的发展和持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从实施的条件来看,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均适合课堂、课外开展,甚至可以灵活机动地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如层次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多参与校外艺术节、文艺展演等活动;能力和水平稍弱的学生可以多参与校内、班级、家庭中的音乐表演。总的而言,音乐实践活动是一种喜闻乐见、效果明显的美育途径,也是小学音乐基础教育中形式美育迈向实质美育的有效手段。
作者简介:米开敏(1978— ),女,广西浦北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