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在中国古时已有之,近百年来逐渐形成了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发展的主导理念也是日新月异,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其不同的具体形式。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展理念一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的发展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合适、正确的发展模式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大学发展的“双轨制”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模式。“双轨制”是对高等教育系统实现两个方面,同一层次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常规高等教育的新思维。这一模式综合了近代及现代大学发展历程的精华,对于提高大学的时代性及进一步提高学生质量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双轨制 高等教育现状 实施 展望
一.什么是“双轨制”
所谓的“双轨制”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和观念,其基本涵义就是对于高中毕业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有两种选择,其中大概成绩排名在前20%的学生可以选择再上一年到两年的预备班后进而再进入真正意义的精英教育阶段,剩下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后则进入普通的高等教育学习阶段。这是一种同一层次,不同方面的教育制度。也就是说一条路分为两个岔路:一条是大学,一条是精英教育。二者都有相同的学位制度,但是在生源和教育资源方面,精英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学生的质量和发展平台将会更大,从而成为真正的精英。这一发展模式其实在如今的法国实施的非常成功,也使法国成为拥有世界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等教育体制。精英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设置相关的课程和专业,为各个领域培养需要的人才。历届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大学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开篇这样描绘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从现代意义来讲,大学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合适的发展模式直接关乎其后续发展。这是因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系统的外部环境条件也是变化、发展的。大学发展模式也是如此,对于整个社会对于各方面要求的变化,也需要不断的改造着自己,更新其内部结构和思路,以应对时局需要。。
二、对中国现阶段大学发展现状的认识
现代社会中国大学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了大批的知名学者及科研成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急剧膨胀,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的扩大,这是显性的发展。但是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对现代中国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必须了解大学发展的全部情况。我国自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数次改革,从和到分再到和,期间都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的体制。这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满足的国家各方面人才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及其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环境甚至是整个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才能更好的紧跟时代步伐呢?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力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尤其突出的就是高校的扩招,不得不说,这在整体上增加了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高等教育普及率得到了提高,国民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有些现实问题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原来我们一直推崇的精英教育渐渐沦为了大众教育,曾经的“天之骄子”似乎变的很“贱”,没有了优良的就业环境等等问题不断出现,这就凸显了教育体制的漏洞所在,就值得我们去改良相关的教育体制。综合观察,我认为如今的高等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管理过于松散,缺乏足够硬度
一流的大学得益于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有赖于一流的研究。①不少名人学者都用这样一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现代大学的管理,那就是“放羊”。也就是学校把学生固定在校园内,剩下的就是学生放任式的去安排生活和学习。乍一听,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但是实际上执行的效果并不好。中国学生已经适应制度化的管理,突然的失去管理,会让学生不能适应,虽出发点好,但是实际上执行效果不佳。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依从规划好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制度,修学分,拿毕业证似乎就成了所有学生的共同目标和上课的唯一动力。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一个通病,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管理上说的直接一点就是没有硬度,不得不让人担忧。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活力
我国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自古以来都是贯穿一条主线。教育模式过于死板,传统的影响依然强大,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收效有限。面对未来的发展道路,在如今的高等院校提供的渠道很有限。对于有很高才能和特殊的人才没有更多的选择,结果就是所有的学生一旦进入高校就都成为了“大学生”,大家都涂上了一样的颜色。没有了层次之分,似乎也就少了很多的动力,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活力的具体表现。
(三)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现状脱轨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国高等院校有1000多所,除了公共课以外,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学校皆有,这些专业的设置实际上培养的毕业生已经供过于求,而学校为了扩充专业实力,不断的向教育部门申请新的专业,完全没有紧跟大学发展与专业设置服务于社会的理念。造成的后果就是,社会短期已经不需要的人才源源不断的流入社会,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没有得到培养,产生了人才错位,实在是令人深思。而“双轨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般的学生就学习普通大学教育,毕业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而这些精英阶层则可以重新规划人生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相关领域从事更深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就避免了培养大量的过剩人才,也节省了社会资源。这其实也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是为了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部分高校发展理念出现不合适拐点
一些学校本来是很有特色的学院,认可度很好,学生的就业也很好,可是在社会的滚滚大潮中经不起诱惑,盲目的想方设法的升格为大学,发展的不伦不类。结果在综合类大学中实力一般,同时也失去了自己曾经在业界的辉煌地位,着实可惜。这一情况在如今社会尤其明显,想把学习做大做强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是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优势而去追求那些自己的软肋,其实质就是管理的理念有了偏差。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但却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都沦为了一般的院校。相比国外,很多专科学院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成为莘莘学子的理想求学之地,究其原因,这些高校就是走上了精英教育阶段,从而专一发展这一方面。例如法国的巴黎高等政治学院,虽没有改名为大学,但走出了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等政坛要人,还有大批的内阁精英成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而论。
以上是对中国大学管理中问题的认识,虽不能全部囊括,但主要的方面已基本罗列。这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剖析,与此同时,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也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只有及时对发展中的不足及时调整,中国高等教育才能更加稳健的向前发展。
四、高等教育发展之新思路“双轨制”与中国现实的结合
新思路的萌发往往是伴随着对旧思路的批判而出现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社会的任何伟大进步都包含着管理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依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为主,发展的思路一直是沿用了以前由经验积累的旧制。不能说旧制不好,不能解决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沿袭的旧制坚强地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这就是值得肯定的地方。马克思辩证法要求我们要全面看待问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逐渐不能满足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对我们就提出了要求,我们要寻求新的管理思路,这就是—“双軌制”。但新思路的萌生也必须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才能付诸实施,“双轨制”的实行也必须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缮,在一些层面上进行调整.,不追求和法国高等教育完全一样的体制,我们进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轨制”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与“双轨制”结合后对我国高等教育调整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坚定不移的坚持党委领导
这也是“双轨制”的基本原则,只有团结在学校党委的周围办学,教育才能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双轨制”也就是以此作为一个基点,展开的发展思路。这是一个原则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坚持党委对学校的坚强领导是实施好“双轨制”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
(二)补充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
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只有“双轨制”中所提到的一条岔路,要想真正实现“双轨制”的发展模式,首先就是要完善和补充现有的教育体制,从上层建筑上进行定格。也就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在普通的大学教育层面上再开辟一个精英教育阶层,专门招收在入学考核后合格的学员,参照法国的情况,制定适应我国情况的精英教育课程及相关发展思路。这是实现“双轨制”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步骤。
(三)改变高校当前的招生方式
“双轨制’本身的基点就是从改变招生制度开始,这是大的前提。这方面可以依照法国,对于每年考试成绩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进行筛选,可以定出一个相对较大的比例范围,重新考试。综合学生的考核成绩及其本人意愿,引导一部分学生进入新的精英教育阶段。根据中国的学制,对考核合格的学生进行一年的预备班培训,让学生开放性的认识自己将来所要走的精英道路是什么。在具体的制定精英阶层教学时,要进行长远的计划和思考,包括现有的情况和长远的社会发展趋势都应该纳入考虑的范围,这样就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四)招生层次化和多元化
除了按照国家教育制度招生外,对于特长生的招录可以做适当的调整,放宽特长生的招生范围。这样就可以让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方面特长突出的人才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也使教育面扩大。现在的招生制度对这方面也有涉及,但是幅度还不够大,有些条件规定的近乎苛刻。例如有高考的学生在古汉语方面有很高地天赋,却不能特招进入最好的高校继续进行深造,着实可惜。建议在此方面让相关制度更加规范,能更大幅度的吸收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学生。
(五)高校要与企业与社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高校建立的目的本来就是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所需的人才,“双轨制“就是要落实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计划。当今社会发展的日益迅速,高校所设专业必须紧跟社会的步伐,甚至可以与企业建立专门人才培训渠道,这一方面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直接解决了就业问题,实为多赢战略。具体到相关措施,相关的精英教育课程可以由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一线的工人进行授课,真正的把实践和理论进行结合,避免了传统上学生只知道理论而缺乏实践的弊端。在这一点,德国的职业教育手段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学生不应该只是坐在课堂上听课的人,而应该赋予其更宽泛的概念。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学生将会学到更多与社会符合的实用性知识,也是提升学生精英素质的一个方面。这一特色战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如果处理的好,将来可以推广发展至全国各大高校,重新改变高校发展思路,迎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个春天。
(六)对精英学员和课程设置建立严格的定期评估机制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行政班子要制定长、中、短期的计划,定期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精英学员进行评估,落后于时代的部分坚决淘汰,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时代特色。对于精英学员,开学之初就应该强调其原则性,学校应该设定一个基本的范围或者说红线,如果在定期的评估中,学生不合格次数超过两次,就要考虑把其从精英阶层的教育转回普通的大学教育。这一方面是保证精英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负责,长期不能达标只能说明学生不能适应这一教育阶层,及时进行回转也可以进行补救。但其中的红线部分则可以进行严格的调查研究设定,绝对不能轻率。以上措施是有依据的,我们从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就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作为国家和集体沉重负担的部分必须坚决的舍弃,有一套全新、可行的发展思路,并逐步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校也引入时代因素,进一步增强学校运作的活力,真正的让学校活跃起来,发展起来。
(七)学校应建立一套独立的监督“双轨制”施行机构
所有的行动落实才是关键,建立脫离高校编制的监督机构是管理方案落实的重要步骤,由省级以上财政给予监督机构人员物质保障,这就为管理行动的落实上了最坚实的一道保险。这是有现实依据的,欧美一些国家就是建立了这样一套独立的监督体制,就大大的预防了很多负面情况的出现。邓小平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有这么成功的机制,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完善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监督并不等于不信任,这完全是两个概念,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一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正常进行,尤其是在其实施的初期阶段,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监督就有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具体的实施者发现问题,发现漏洞,及时进行补救,为“双轨制”的实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对“双轨制”的展望
“双轨制”作为一种新的思潮,是顺应社会实践而出现的,是一种必然。在讲究效率与成果的今天,其一系列的实验都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活力,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在以后的改革进程中,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制度。一方面,不能只看到成功的方面,不能只看到成绩: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的否定改革,拒绝改革,阻碍改革。针对该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得一系列问题,实践者要适时进行调整,坚决避免把教育引入功利化的胡同,因为这功利化是违背教育的根本宗旨的,也是背离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总之,一种新的制度都是从被一点点接受和认识开始的,只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其不足,充分发展其长处,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毛主席曾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一尝”。如今的教育界已开始实践并认可“双轨制”模式,这是一个时代进步的表现。我坚信,在未来教育领域,这一模式必将继续存在并且得到深入推广和发展。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今天,必将为教育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对我国而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构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新框架的重大决策和成功实践,不仅有利于克服高等教育原有体制下的种种弊端,而且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新世纪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正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改革的实践是成功的,它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深远意义将会在今后日益显现出来。
[注释]
①程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②周三多.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
[参考文献]
[1]程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2]周三多.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
[3]纪宝成.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0(11).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
[关键词]双轨制 高等教育现状 实施 展望
一.什么是“双轨制”
所谓的“双轨制”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和观念,其基本涵义就是对于高中毕业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有两种选择,其中大概成绩排名在前20%的学生可以选择再上一年到两年的预备班后进而再进入真正意义的精英教育阶段,剩下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后则进入普通的高等教育学习阶段。这是一种同一层次,不同方面的教育制度。也就是说一条路分为两个岔路:一条是大学,一条是精英教育。二者都有相同的学位制度,但是在生源和教育资源方面,精英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学生的质量和发展平台将会更大,从而成为真正的精英。这一发展模式其实在如今的法国实施的非常成功,也使法国成为拥有世界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等教育体制。精英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设置相关的课程和专业,为各个领域培养需要的人才。历届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大学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开篇这样描绘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从现代意义来讲,大学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合适的发展模式直接关乎其后续发展。这是因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系统的外部环境条件也是变化、发展的。大学发展模式也是如此,对于整个社会对于各方面要求的变化,也需要不断的改造着自己,更新其内部结构和思路,以应对时局需要。。
二、对中国现阶段大学发展现状的认识
现代社会中国大学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了大批的知名学者及科研成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急剧膨胀,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的扩大,这是显性的发展。但是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对现代中国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必须了解大学发展的全部情况。我国自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数次改革,从和到分再到和,期间都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的体制。这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满足的国家各方面人才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及其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环境甚至是整个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才能更好的紧跟时代步伐呢?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力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尤其突出的就是高校的扩招,不得不说,这在整体上增加了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高等教育普及率得到了提高,国民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有些现实问题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原来我们一直推崇的精英教育渐渐沦为了大众教育,曾经的“天之骄子”似乎变的很“贱”,没有了优良的就业环境等等问题不断出现,这就凸显了教育体制的漏洞所在,就值得我们去改良相关的教育体制。综合观察,我认为如今的高等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管理过于松散,缺乏足够硬度
一流的大学得益于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有赖于一流的研究。①不少名人学者都用这样一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现代大学的管理,那就是“放羊”。也就是学校把学生固定在校园内,剩下的就是学生放任式的去安排生活和学习。乍一听,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但是实际上执行的效果并不好。中国学生已经适应制度化的管理,突然的失去管理,会让学生不能适应,虽出发点好,但是实际上执行效果不佳。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依从规划好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制度,修学分,拿毕业证似乎就成了所有学生的共同目标和上课的唯一动力。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一个通病,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管理上说的直接一点就是没有硬度,不得不让人担忧。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活力
我国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自古以来都是贯穿一条主线。教育模式过于死板,传统的影响依然强大,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收效有限。面对未来的发展道路,在如今的高等院校提供的渠道很有限。对于有很高才能和特殊的人才没有更多的选择,结果就是所有的学生一旦进入高校就都成为了“大学生”,大家都涂上了一样的颜色。没有了层次之分,似乎也就少了很多的动力,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活力的具体表现。
(三)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现状脱轨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国高等院校有1000多所,除了公共课以外,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学校皆有,这些专业的设置实际上培养的毕业生已经供过于求,而学校为了扩充专业实力,不断的向教育部门申请新的专业,完全没有紧跟大学发展与专业设置服务于社会的理念。造成的后果就是,社会短期已经不需要的人才源源不断的流入社会,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没有得到培养,产生了人才错位,实在是令人深思。而“双轨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般的学生就学习普通大学教育,毕业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而这些精英阶层则可以重新规划人生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相关领域从事更深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就避免了培养大量的过剩人才,也节省了社会资源。这其实也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是为了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部分高校发展理念出现不合适拐点
一些学校本来是很有特色的学院,认可度很好,学生的就业也很好,可是在社会的滚滚大潮中经不起诱惑,盲目的想方设法的升格为大学,发展的不伦不类。结果在综合类大学中实力一般,同时也失去了自己曾经在业界的辉煌地位,着实可惜。这一情况在如今社会尤其明显,想把学习做大做强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是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优势而去追求那些自己的软肋,其实质就是管理的理念有了偏差。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但却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都沦为了一般的院校。相比国外,很多专科学院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成为莘莘学子的理想求学之地,究其原因,这些高校就是走上了精英教育阶段,从而专一发展这一方面。例如法国的巴黎高等政治学院,虽没有改名为大学,但走出了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等政坛要人,还有大批的内阁精英成员。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而论。
以上是对中国大学管理中问题的认识,虽不能全部囊括,但主要的方面已基本罗列。这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剖析,与此同时,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也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只有及时对发展中的不足及时调整,中国高等教育才能更加稳健的向前发展。
四、高等教育发展之新思路“双轨制”与中国现实的结合
新思路的萌发往往是伴随着对旧思路的批判而出现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社会的任何伟大进步都包含着管理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依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为主,发展的思路一直是沿用了以前由经验积累的旧制。不能说旧制不好,不能解决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沿袭的旧制坚强地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这就是值得肯定的地方。马克思辩证法要求我们要全面看待问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逐渐不能满足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对我们就提出了要求,我们要寻求新的管理思路,这就是—“双軌制”。但新思路的萌生也必须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才能付诸实施,“双轨制”的实行也必须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缮,在一些层面上进行调整.,不追求和法国高等教育完全一样的体制,我们进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轨制”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与“双轨制”结合后对我国高等教育调整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坚定不移的坚持党委领导
这也是“双轨制”的基本原则,只有团结在学校党委的周围办学,教育才能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双轨制”也就是以此作为一个基点,展开的发展思路。这是一个原则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坚持党委对学校的坚强领导是实施好“双轨制”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
(二)补充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
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只有“双轨制”中所提到的一条岔路,要想真正实现“双轨制”的发展模式,首先就是要完善和补充现有的教育体制,从上层建筑上进行定格。也就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在普通的大学教育层面上再开辟一个精英教育阶层,专门招收在入学考核后合格的学员,参照法国的情况,制定适应我国情况的精英教育课程及相关发展思路。这是实现“双轨制”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步骤。
(三)改变高校当前的招生方式
“双轨制’本身的基点就是从改变招生制度开始,这是大的前提。这方面可以依照法国,对于每年考试成绩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进行筛选,可以定出一个相对较大的比例范围,重新考试。综合学生的考核成绩及其本人意愿,引导一部分学生进入新的精英教育阶段。根据中国的学制,对考核合格的学生进行一年的预备班培训,让学生开放性的认识自己将来所要走的精英道路是什么。在具体的制定精英阶层教学时,要进行长远的计划和思考,包括现有的情况和长远的社会发展趋势都应该纳入考虑的范围,这样就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四)招生层次化和多元化
除了按照国家教育制度招生外,对于特长生的招录可以做适当的调整,放宽特长生的招生范围。这样就可以让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方面特长突出的人才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也使教育面扩大。现在的招生制度对这方面也有涉及,但是幅度还不够大,有些条件规定的近乎苛刻。例如有高考的学生在古汉语方面有很高地天赋,却不能特招进入最好的高校继续进行深造,着实可惜。建议在此方面让相关制度更加规范,能更大幅度的吸收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学生。
(五)高校要与企业与社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高校建立的目的本来就是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所需的人才,“双轨制“就是要落实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计划。当今社会发展的日益迅速,高校所设专业必须紧跟社会的步伐,甚至可以与企业建立专门人才培训渠道,这一方面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直接解决了就业问题,实为多赢战略。具体到相关措施,相关的精英教育课程可以由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一线的工人进行授课,真正的把实践和理论进行结合,避免了传统上学生只知道理论而缺乏实践的弊端。在这一点,德国的职业教育手段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学生不应该只是坐在课堂上听课的人,而应该赋予其更宽泛的概念。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学生将会学到更多与社会符合的实用性知识,也是提升学生精英素质的一个方面。这一特色战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如果处理的好,将来可以推广发展至全国各大高校,重新改变高校发展思路,迎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个春天。
(六)对精英学员和课程设置建立严格的定期评估机制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行政班子要制定长、中、短期的计划,定期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精英学员进行评估,落后于时代的部分坚决淘汰,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时代特色。对于精英学员,开学之初就应该强调其原则性,学校应该设定一个基本的范围或者说红线,如果在定期的评估中,学生不合格次数超过两次,就要考虑把其从精英阶层的教育转回普通的大学教育。这一方面是保证精英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负责,长期不能达标只能说明学生不能适应这一教育阶层,及时进行回转也可以进行补救。但其中的红线部分则可以进行严格的调查研究设定,绝对不能轻率。以上措施是有依据的,我们从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就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作为国家和集体沉重负担的部分必须坚决的舍弃,有一套全新、可行的发展思路,并逐步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校也引入时代因素,进一步增强学校运作的活力,真正的让学校活跃起来,发展起来。
(七)学校应建立一套独立的监督“双轨制”施行机构
所有的行动落实才是关键,建立脫离高校编制的监督机构是管理方案落实的重要步骤,由省级以上财政给予监督机构人员物质保障,这就为管理行动的落实上了最坚实的一道保险。这是有现实依据的,欧美一些国家就是建立了这样一套独立的监督体制,就大大的预防了很多负面情况的出现。邓小平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有这么成功的机制,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完善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监督并不等于不信任,这完全是两个概念,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一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正常进行,尤其是在其实施的初期阶段,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监督就有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具体的实施者发现问题,发现漏洞,及时进行补救,为“双轨制”的实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对“双轨制”的展望
“双轨制”作为一种新的思潮,是顺应社会实践而出现的,是一种必然。在讲究效率与成果的今天,其一系列的实验都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活力,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在以后的改革进程中,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制度。一方面,不能只看到成功的方面,不能只看到成绩: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的否定改革,拒绝改革,阻碍改革。针对该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得一系列问题,实践者要适时进行调整,坚决避免把教育引入功利化的胡同,因为这功利化是违背教育的根本宗旨的,也是背离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总之,一种新的制度都是从被一点点接受和认识开始的,只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其不足,充分发展其长处,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毛主席曾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一尝”。如今的教育界已开始实践并认可“双轨制”模式,这是一个时代进步的表现。我坚信,在未来教育领域,这一模式必将继续存在并且得到深入推广和发展。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今天,必将为教育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对我国而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构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新框架的重大决策和成功实践,不仅有利于克服高等教育原有体制下的种种弊端,而且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新世纪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正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改革的实践是成功的,它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深远意义将会在今后日益显现出来。
[注释]
①程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②周三多.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
[参考文献]
[1]程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2]周三多.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
[3]纪宝成.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0(11).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