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地理性与人文性的共融一直以来是德育教学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第二课时为例,以挖掘地理课堂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地理中的人文因素,不仅有利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构建,也有利于中学生提升地理素养。
关键词:地理性与人文性;地形图教学;山体部位;德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性质有以下几个特征:区域性(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思想性(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实践性(包括实验、演示、乡土地理考察等)。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解读,确定这一节内容的重点是:挖掘山体五个地形部位蕴含的德育因素。难点是:用地理的眼光去欣赏黄石山水、中国山水之美,学生激发热爱家乡山水、热爱中国山水之情。
基于以上考虑,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下: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個地形部位,挖掘地理因素里蕴含的德育因素,实现地理性与人文性共融。
2,用等高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人生哲理。
3,激发热爱黄石山水、热爱中国山水之情。
二,案例描述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核心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若干环节:
(1)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黄石十四中地理组老师爬黄石东方山图,联系实际提问:“姜老师和赵老师分别从山的A,B斜坡向山顶攀爬,你认为谁走的路较为轻松省力,为什么?”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贴切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中蕴含的道理是:要想到顶点,不管路程是曲折还是平直,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管是哪条路,沿途都会有美好的风景。让德育回归生活。学习德育是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教育。何谓生活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
(二)体会自然地理中的人文道理
1,读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体五个地形部位及思考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突破重点。
①山峰(顶):中间高,四周低。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凌云壮志,教师引导学生要明白地理事物中富含的人生哲理,要有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的一种体现。
②山脊:等高线最弯处指向低处为山脊。站在山脊处往两侧望,中间高、两侧低。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是:山有脊梁,中华民族也有脊梁,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有鲁迅、袁隆平等民主进步人士,还有中国共产党等,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教师引导学生挺直脊梁,自立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③山谷:等高线最弯处指向高处为山谷。站在山谷处往两侧望,中间低、两侧高。
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是:《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意思是做人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一样宽广豁达,谦虚低调,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善于接受别人意见和观点。教师引导青春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④鞍部:相邻两座山峰之间的连接部位。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是: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这句话的意思是,竹还没有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节一节的了,即使生长到很高的的高度也保持着虚心谦卑的态度。鞍部和竹子一样,即使是快和最高处齐高,也要保持低调不张扬。教师引导学生也要明白这个道理,满招损谦受益。
⑤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区,此处既可以攀岩也可以观赏瀑布。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既写出陡崖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人生的美景可能在地陡险之处。攀岩,是一项在绝壁的极限运动,攀岩的意义不在于能攀爬上去,而在于有不断往上攀爬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也要学会发现生活的美,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问题,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基础变化对德育的影响,又要遵循德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创造新时期学校德育的辉煌。[2]
2,学以致用,利用地形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及思考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突破难点。
待学生探究完知识点后设计小组活动: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借用地形模型,给姜老师登山队和赵老师登山队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地理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我设计了六个与生活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等高线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合作实践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学领域,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德育领域,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重视得不够,很多让人片面地认为作为学生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德育可以慢慢接受。这样看来,德育的投入不能与分数的增加成正比。学校德育普遍重视理论灌输,轻学生实践,有些还脱离生活实际,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德育内容与现实矛盾更尖锐。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是很难使学生接受教育,并产生施教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所以,我设计了小组活动,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即完成了教学内容,又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德育的渗透。
(三)体会自然地理中的人文情感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之际,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长征的不易,赞美革命先烈为祖国做出的奉献。《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中体现了《地形图》的自然地理知识,红军长征爬过山脊、走过山谷、跨过鞍部、翻过山顶、攀过陡崖,但是红军们从不喊苦喊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与艰苦的环境顽强抗争,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并传承这样的红军精神,要剖析其中的自然地理因素,也要领悟其中的人文因素,实现地理性与人文性共融。
新中国的今天来之不易,江山如此多娇,今日的中国已经焕然一新,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教师引导学生在《中国山水》的音乐中,欣赏黄石山水、中国山水,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山水,热爱中国山水之情。德育是教育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站在高处、看在远处、着手小处、干在实处,要引导学生着眼乡土地理,发现身边家乡的美,并以小见大,更要热爱中国的美。
完整的德育视野,既要在德育过程之中,也需在德育过程之外,必须关注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德育生态环境的整体构成具有系统性,影响机制具有复杂性,形成发展具有建构性,存在属性具有价值性,存在样态具有动态平衡性。德育生态环境通过支撑与制约、熏染与陶冶、引发与导向、检验与反馈等作用机制发挥其德育影响。[3]
三,教后反思
回想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地理课程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过程,自然界中的事物不能言语,但它们给人类的启示却不言自明。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地理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这样的地理课堂不仅充满着自然地理的科学性,也充满着人文地理的人文性,地理性与人文性共融,引导学生经历了地理素养和品德内化的提升过程。
参考文献
[1]黄飞.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纵横.2009(12)
[2]吴雪晶.浅析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发展[J]. 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 2005(02)
[3]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冯秀军[J].教育研究.2014(06)
关键词:地理性与人文性;地形图教学;山体部位;德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性质有以下几个特征:区域性(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思想性(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实践性(包括实验、演示、乡土地理考察等)。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解读,确定这一节内容的重点是:挖掘山体五个地形部位蕴含的德育因素。难点是:用地理的眼光去欣赏黄石山水、中国山水之美,学生激发热爱家乡山水、热爱中国山水之情。
基于以上考虑,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下: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個地形部位,挖掘地理因素里蕴含的德育因素,实现地理性与人文性共融。
2,用等高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人生哲理。
3,激发热爱黄石山水、热爱中国山水之情。
二,案例描述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核心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若干环节:
(1)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黄石十四中地理组老师爬黄石东方山图,联系实际提问:“姜老师和赵老师分别从山的A,B斜坡向山顶攀爬,你认为谁走的路较为轻松省力,为什么?”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贴切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中蕴含的道理是:要想到顶点,不管路程是曲折还是平直,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管是哪条路,沿途都会有美好的风景。让德育回归生活。学习德育是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教育。何谓生活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
(二)体会自然地理中的人文道理
1,读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体五个地形部位及思考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突破重点。
①山峰(顶):中间高,四周低。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凌云壮志,教师引导学生要明白地理事物中富含的人生哲理,要有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的一种体现。
②山脊:等高线最弯处指向低处为山脊。站在山脊处往两侧望,中间高、两侧低。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是:山有脊梁,中华民族也有脊梁,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有鲁迅、袁隆平等民主进步人士,还有中国共产党等,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教师引导学生挺直脊梁,自立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③山谷:等高线最弯处指向高处为山谷。站在山谷处往两侧望,中间低、两侧高。
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是:《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意思是做人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一样宽广豁达,谦虚低调,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善于接受别人意见和观点。教师引导青春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④鞍部:相邻两座山峰之间的连接部位。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是: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这句话的意思是,竹还没有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节一节的了,即使生长到很高的的高度也保持着虚心谦卑的态度。鞍部和竹子一样,即使是快和最高处齐高,也要保持低调不张扬。教师引导学生也要明白这个道理,满招损谦受益。
⑤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区,此处既可以攀岩也可以观赏瀑布。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既写出陡崖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人生的美景可能在地陡险之处。攀岩,是一项在绝壁的极限运动,攀岩的意义不在于能攀爬上去,而在于有不断往上攀爬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也要学会发现生活的美,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问题,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基础变化对德育的影响,又要遵循德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创造新时期学校德育的辉煌。[2]
2,学以致用,利用地形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及思考其中蕴含的人文道理,突破难点。
待学生探究完知识点后设计小组活动: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借用地形模型,给姜老师登山队和赵老师登山队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地理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我设计了六个与生活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等高线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合作实践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学领域,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德育领域,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重视得不够,很多让人片面地认为作为学生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德育可以慢慢接受。这样看来,德育的投入不能与分数的增加成正比。学校德育普遍重视理论灌输,轻学生实践,有些还脱离生活实际,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德育内容与现实矛盾更尖锐。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是很难使学生接受教育,并产生施教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所以,我设计了小组活动,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即完成了教学内容,又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德育的渗透。
(三)体会自然地理中的人文情感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之际,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长征的不易,赞美革命先烈为祖国做出的奉献。《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中体现了《地形图》的自然地理知识,红军长征爬过山脊、走过山谷、跨过鞍部、翻过山顶、攀过陡崖,但是红军们从不喊苦喊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与艰苦的环境顽强抗争,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并传承这样的红军精神,要剖析其中的自然地理因素,也要领悟其中的人文因素,实现地理性与人文性共融。
新中国的今天来之不易,江山如此多娇,今日的中国已经焕然一新,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教师引导学生在《中国山水》的音乐中,欣赏黄石山水、中国山水,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山水,热爱中国山水之情。德育是教育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站在高处、看在远处、着手小处、干在实处,要引导学生着眼乡土地理,发现身边家乡的美,并以小见大,更要热爱中国的美。
完整的德育视野,既要在德育过程之中,也需在德育过程之外,必须关注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德育生态环境的整体构成具有系统性,影响机制具有复杂性,形成发展具有建构性,存在属性具有价值性,存在样态具有动态平衡性。德育生态环境通过支撑与制约、熏染与陶冶、引发与导向、检验与反馈等作用机制发挥其德育影响。[3]
三,教后反思
回想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地理课程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过程,自然界中的事物不能言语,但它们给人类的启示却不言自明。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地理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这样的地理课堂不仅充满着自然地理的科学性,也充满着人文地理的人文性,地理性与人文性共融,引导学生经历了地理素养和品德内化的提升过程。
参考文献
[1]黄飞.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纵横.2009(12)
[2]吴雪晶.浅析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发展[J]. 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 2005(02)
[3]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冯秀军[J].教育研究.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