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上半叶蜚声欧洲的戏剧大师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抛出了“残酷戏剧”(Theatre of Cruelty)的理论构想,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剧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美国作家兼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对阿尔托戏剧理念中的美学思想大加褒扬,并称“西欧和美国晚近一切严肃的戏剧不妨说分两个阶段——阿尔托前和阿尔托后”。
阿尔托本人及其艺术理想都可谓既天才又疯狂,同时代的评论家对阿尔托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然而桑塔格从未掩饰过对他的钦佩,她曾在著名文集《在土星的标志下》收录了一篇为阿尔托作品集所作的长篇序文《走近阿尔托》,单从篇幅来看,足见桑塔格对阿尔托的尊敬与重视。
阿尔托的戏剧理论集《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对现代戏剧和文明展开了辛辣的批判。在序言中,阿尔托直言欧洲文化的危机便是对现实的恐惧,只有戏剧才能与这种恐惧面对面地交锋,而这种戏剧便是“残酷戏剧”,是能全方位地对观众施加影响的戏剧。虽然桑塔格的声望主要来自批评文集及小说,但她始终坚持戏剧的重要性。她此生仅创作过一部戏剧《床上的爱丽斯》,在她为德译本所做的题注中,桑塔格坦言:“我感觉我整个的一生都在为写《床上的爱丽斯》做准备。”在一次关于音乐的访谈中,桑塔格也曾表示二十世纪的音乐需要与戏剧形式紧密结合才能获得好评,足见戏剧这一文学样式在她艺术观中的地位。
在走近阿尔托的同时,桑塔格真切地走进了阿尔托的美学思想与创作动因。她认为:“在整个第一人称写作史上,尚找不到有人对精神痛苦的微观结构做出过如此不倦的详细记录。不过,阿尔托并非只是记下他的精神苦痛。精神苦痛构成了他的作品,因为尽管写作行为——赋予智慧以形式——是痛苦的,但是,这一痛苦也为写作行为提供了能量。”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要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谈到这么做的艺术功效应当便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了。但阿尔托认为戏剧本就是生命体,残酷便是生命的真义,戏剧的创作不是为了模仿人生从而发挥效用,相反,人生也只是戏剧的重影与复象罢了。
阿尔托对于戏剧形而上的思考可以归于他“残酷美学”的体系中,这一理念的发源正是他本人的残酷经历。阿尔托一生承受着肉体的剧痛与精神的煎熬,他幼年罹患脑膜炎,用药成瘾后成了瘾君子,先后遭遇事业挫败、经济困窘、精神崩溃。他的身体本就是炼狱,监禁于精神病院期间遭受的电疗愈发促使他形成了“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桑塔格对阿尔托的生命哲学是既同情又共鸣的,她的一生同样崎岖坎坷:孩童时期就患有严重的哮喘,四十岁出头查出晚期乳腺癌并被告知只有十分之一的机会再活两年,死里逃生的她年逾六十罹患子宫肌瘤,七十一岁又被确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桑塔格评价阿尔托时曾说“人经历了苦难便获得了话语权”,也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桑塔格自己对人世沧桑和生死问题成熟的体验和认知,也使她形成了一套“静默美学”,与阿尔托的“残酷戏剧”遥相呼应。
阿尔托的疯狂像尼采一般,他的社会文化观也与尼采一脉相承,他们都疯癫地呓语着“社会病了”。桑塔格认为阿尔托对艺术疗治性的使命思考得很细致,她归纳说:“阿尔托的全部著作讲述的都是拯救的故事,戏剧是他思考得最为深刻的拯救灵魂的途径”,并且支持“戏剧应当给文化施行一种休克疗法”。
二十世纪末,当萨拉热窝深陷战争泥淖不得救赎时,桑塔格不顾个人安危,先后十一次前往硝烟弥漫的纷争之地。面对美国不予干预的态度与知识界怯懦的行为,她“无法再仅仅做一个目击者:即是说,跟人见面、参观、吓得发抖、感到勇敢、感到沮丧”而决定“全身投入,做点事情”,这便是执导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桑塔格认为:“《等待戈多》是如此适宜阐明萨拉热窝人此刻的感受——失望、饥饿、沮丧,等待一种任意的外力来拯救他们或保护他们。”如果说桑塔格选择排演《等待戈多》是因为该剧剧情恰好与萨拉热窝当时的情状相契合,那么执导过程中的整个体悟便是她对“残酷戏剧”的初次实践。贝克特的这部剧作刻画了一群困顿的人等待戈多的场景,其间多次有人传信神秘戈多即将到来,但直至落幕他也没有现身。战火中的萨拉热窝民众同样翘首期盼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和平使者”前来支援,却终究只能一次次陷入绝望。在这样的背景下,桑塔格推崇贝克特的戏剧,并在其中实践着“残酷”戏剧带来的“静默”(voluntary mutism)体验,希望通过戏剧这一休克疗法为萨拉热窝带去精神的慰藉。桑塔格的“圈内人”中不乏有质疑她此举之真实动机的,认为桑塔格利用了萨拉热窝人民的无望感提高自己的国际声誉,因为排演此剧并未给受难人民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桑塔格事后多少做了些解释:“在萨拉热窝,就像在别的任何地方,懂得通过艺术来确认和改变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并因此感到更有力量和受到抚慰的,并不只是一小撮人。”她以此为自己正名。
事实上,与阿尔托一样,桑塔格秉持着“艺术家是受难的典范”这一信条。阿尔托一生的旨趣便是创立“残酷戏剧”,他曾多次宣称:“我认为最急迫的不是捍卫一种其存在从未使任何人能免除饥饿之苦或改善生活之虑的文化,而是从所谓的文化中吸取思想,这些思想具有使人振奋的力量,与饥饿的力量相似。”桑塔格也十分认可艺术的价值在于通过激奋的思想起作用,她认为“艺术家更有责任也更有能力去关注普遍受害的人们,体验他们的苦难,与自身的肉体和精神苦难相联系”。萨拉热窝人民在动乱中所受的苦难正赋予了他们更大的话语权,受难,作为一种残酷的生存状态,“冲撞意识的疆界,挤压出新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力强度”。桑塔格钦佩他们“能够在枪林弹雨以及其他恐怖主义行径中顽强不懈地努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自愿一次次地融入受害民众的群体,将他们的苦难感同身受,与他们一道在残酷的现实和残酷的戏剧中体验静默的尊严。正如桑塔格所言:“文化、严肃文化,是人类尊严的一种表达。”
走近“残酷”戏剧
阿尔托本人及其艺术理想都可谓既天才又疯狂,同时代的评论家对阿尔托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然而桑塔格从未掩饰过对他的钦佩,她曾在著名文集《在土星的标志下》收录了一篇为阿尔托作品集所作的长篇序文《走近阿尔托》,单从篇幅来看,足见桑塔格对阿尔托的尊敬与重视。
阿尔托的戏剧理论集《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对现代戏剧和文明展开了辛辣的批判。在序言中,阿尔托直言欧洲文化的危机便是对现实的恐惧,只有戏剧才能与这种恐惧面对面地交锋,而这种戏剧便是“残酷戏剧”,是能全方位地对观众施加影响的戏剧。虽然桑塔格的声望主要来自批评文集及小说,但她始终坚持戏剧的重要性。她此生仅创作过一部戏剧《床上的爱丽斯》,在她为德译本所做的题注中,桑塔格坦言:“我感觉我整个的一生都在为写《床上的爱丽斯》做准备。”在一次关于音乐的访谈中,桑塔格也曾表示二十世纪的音乐需要与戏剧形式紧密结合才能获得好评,足见戏剧这一文学样式在她艺术观中的地位。
在走近阿尔托的同时,桑塔格真切地走进了阿尔托的美学思想与创作动因。她认为:“在整个第一人称写作史上,尚找不到有人对精神痛苦的微观结构做出过如此不倦的详细记录。不过,阿尔托并非只是记下他的精神苦痛。精神苦痛构成了他的作品,因为尽管写作行为——赋予智慧以形式——是痛苦的,但是,这一痛苦也为写作行为提供了能量。”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要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谈到这么做的艺术功效应当便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了。但阿尔托认为戏剧本就是生命体,残酷便是生命的真义,戏剧的创作不是为了模仿人生从而发挥效用,相反,人生也只是戏剧的重影与复象罢了。
阿尔托对于戏剧形而上的思考可以归于他“残酷美学”的体系中,这一理念的发源正是他本人的残酷经历。阿尔托一生承受着肉体的剧痛与精神的煎熬,他幼年罹患脑膜炎,用药成瘾后成了瘾君子,先后遭遇事业挫败、经济困窘、精神崩溃。他的身体本就是炼狱,监禁于精神病院期间遭受的电疗愈发促使他形成了“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桑塔格对阿尔托的生命哲学是既同情又共鸣的,她的一生同样崎岖坎坷:孩童时期就患有严重的哮喘,四十岁出头查出晚期乳腺癌并被告知只有十分之一的机会再活两年,死里逃生的她年逾六十罹患子宫肌瘤,七十一岁又被确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桑塔格评价阿尔托时曾说“人经历了苦难便获得了话语权”,也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桑塔格自己对人世沧桑和生死问题成熟的体验和认知,也使她形成了一套“静默美学”,与阿尔托的“残酷戏剧”遥相呼应。
执导“残酷”戏剧
阿尔托的疯狂像尼采一般,他的社会文化观也与尼采一脉相承,他们都疯癫地呓语着“社会病了”。桑塔格认为阿尔托对艺术疗治性的使命思考得很细致,她归纳说:“阿尔托的全部著作讲述的都是拯救的故事,戏剧是他思考得最为深刻的拯救灵魂的途径”,并且支持“戏剧应当给文化施行一种休克疗法”。
二十世纪末,当萨拉热窝深陷战争泥淖不得救赎时,桑塔格不顾个人安危,先后十一次前往硝烟弥漫的纷争之地。面对美国不予干预的态度与知识界怯懦的行为,她“无法再仅仅做一个目击者:即是说,跟人见面、参观、吓得发抖、感到勇敢、感到沮丧”而决定“全身投入,做点事情”,这便是执导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桑塔格认为:“《等待戈多》是如此适宜阐明萨拉热窝人此刻的感受——失望、饥饿、沮丧,等待一种任意的外力来拯救他们或保护他们。”如果说桑塔格选择排演《等待戈多》是因为该剧剧情恰好与萨拉热窝当时的情状相契合,那么执导过程中的整个体悟便是她对“残酷戏剧”的初次实践。贝克特的这部剧作刻画了一群困顿的人等待戈多的场景,其间多次有人传信神秘戈多即将到来,但直至落幕他也没有现身。战火中的萨拉热窝民众同样翘首期盼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和平使者”前来支援,却终究只能一次次陷入绝望。在这样的背景下,桑塔格推崇贝克特的戏剧,并在其中实践着“残酷”戏剧带来的“静默”(voluntary mutism)体验,希望通过戏剧这一休克疗法为萨拉热窝带去精神的慰藉。桑塔格的“圈内人”中不乏有质疑她此举之真实动机的,认为桑塔格利用了萨拉热窝人民的无望感提高自己的国际声誉,因为排演此剧并未给受难人民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桑塔格事后多少做了些解释:“在萨拉热窝,就像在别的任何地方,懂得通过艺术来确认和改变他们对现实的看法,并因此感到更有力量和受到抚慰的,并不只是一小撮人。”她以此为自己正名。
事实上,与阿尔托一样,桑塔格秉持着“艺术家是受难的典范”这一信条。阿尔托一生的旨趣便是创立“残酷戏剧”,他曾多次宣称:“我认为最急迫的不是捍卫一种其存在从未使任何人能免除饥饿之苦或改善生活之虑的文化,而是从所谓的文化中吸取思想,这些思想具有使人振奋的力量,与饥饿的力量相似。”桑塔格也十分认可艺术的价值在于通过激奋的思想起作用,她认为“艺术家更有责任也更有能力去关注普遍受害的人们,体验他们的苦难,与自身的肉体和精神苦难相联系”。萨拉热窝人民在动乱中所受的苦难正赋予了他们更大的话语权,受难,作为一种残酷的生存状态,“冲撞意识的疆界,挤压出新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力强度”。桑塔格钦佩他们“能够在枪林弹雨以及其他恐怖主义行径中顽强不懈地努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自愿一次次地融入受害民众的群体,将他们的苦难感同身受,与他们一道在残酷的现实和残酷的戏剧中体验静默的尊严。正如桑塔格所言:“文化、严肃文化,是人类尊严的一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