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新区科技产业孵化模式分析

来源 :长江技术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bobo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现代化需要科技产业的支撑,如何孵化科技产业成为核心问题。以湖北荆州高新区为例,分析科技产业孵化的内在逻辑、模式和运行机制。科技产业孵化,必须按照“政府支持、科创主导、市场运作和专业管理”的发展逻辑,按照“创业投资+企业孵化+产业孵化”的孵化模式,建立“资金推动、政策鼓励、科技驱动、产业带动和评价机制监控”的机制。特别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坚持科学发展观;营造政策环境,激发企业积极性;集聚科研资源,抢占技术新高地;培育创新主体,推动创新产业化;做强主导产业,发展核心产业带。
  关键词:高新区;科技产业孵化;模式与机制
  中图法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0.0310
  “四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难以突破的瓶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解决农业瓶颈的根本出路是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1]。然而,我国农业高新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高新科技的突破本身存在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的分散经营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新科技的应用。特别是在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农药、化肥和抗生素等化学制剂的使用难以统一掌控和检测,导致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民众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农产品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难以有效地解决。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仍然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2],提升高新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通过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带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和升级,从而提升农产品质量。那么,探索农业科技产业孵化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产业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以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农业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全面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然而,我国农业发展正遭遇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4],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供需不匹配的本质矛盾,农业供给侧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5],需要下大气力从根本上予以改革,需要通过发展农业科技产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需要。
  客观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农业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水平上,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不仅效益低下、市场风险大,而且由于每个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有限,严重影响到优秀农业经营者从事农业经营,导致农业经营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增加了集约经营的难度[6],难以获得规模效益和分工效益。另外,在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虽然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工业建设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青年劳动力数量不足、土地分散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在此背景下,很多学者提出了“逆城镇化”的政策主张,认为年轻人应当返回农村,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和科技含量[7]。这种做法是否能缓解农业发展面临的压力,姑且不说,但在分散经营的大背景下,纵然把农村劳动力全部换成年轻人,也不一定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况且这种做法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相悖。纵观人才流动的规律,都是产业比较效益的结果。在农业比较效益仍然低下的条件下,不仅年轻人难以向农业和农村流动,而且大量年轻人“返乡”也并不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经营形式上看,农业现代化需要集约经营的形式;从本质上看,农业现代化需要科技的支撑。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就是建立在农村人口少、从业人员素质高、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应用水平高的基础上。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在于发挥高新科技产业对农业集约式发展的带动、引领、支撑作用,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矛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然而,高新科技产业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和普及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孵化、成长、示范和鉴定的过程,但是在农户承包的土地上进行高新科技产业的试验并不现实。因此,只能由国家投资成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专门进行高新科技产业孵化模式的试验示范,培育出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成果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而解决制约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2  科技产业孵化模式的选择
  农业高新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动能的加速平台,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湖北荆州高新区先后获批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因此,研究其科技产业孵化的内在逻辑、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助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产业孵化的健康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宗旨的实现。
  2.1  科技产业孵化的内在逻辑
  高新区科技产业孵化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首先,高新区需要享受地方政府的各项优惠支持政策,为产业孵化奠定基础;其次,需要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高新区提供丰富的农业科研资源。同时,高新区需要有基本健全的市场条件,为科技产业的孵化提供准确及时的资源和要素配置;最后,科技产业的孵化既需要提高孵化效率,也需要节省成本,因而需要专业的管理为科技产业孵化提供保障。从整体上看,荆州高新区的科技产业孵化正是沿着这种逻辑,逐渐形成了“政府支持、科创主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格局(见图1)。   以政府支持为基础。高新区的形成是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支持。政府在高新区成立管委会,代表政府全面行使高新区管理和服务的职责。管委会根据荆州高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谋划全局,制定荆州高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政策,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贷款、拨款的功能。具体来看,一方面政府主要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快对高新区的人才、团队和平台的输入,另一方面政府对高新区入驻企业以及创新主体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推动科技产业的孵化。因此,农业高新区的科技产业孵化必须以政府支持为基础。
  以科创推动为主力。科研资源与创新主体(以下简称科创)是科技产业孵化的主力。一方面高校与科研院所为农业高新区提供大量的优质人才,技术团队和科研平台,为科技产业孵化提供了源动力,如区内的长江大学实验实训中心、江汉平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农创中心)、长江大学农业科技产业园等机构和平台承担着实验、转化和示范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创新主体能够带动区内孵化的企业从创意到成果,从产品到产业,充当“加速器”的重要作用,为科技产业孵化提供驱动力。因此,科创推动为科技产业孵化模式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主要力量。
  以市场运作为辅助。高新区的项目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由项目公司推进市场,在市场的竞争中形成具有推广潜力的科技产业。为了加快市场运作,推动科技产业孵化,荆州高新区以全面推进国家级荆州淡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牵引,形成以农产品交易物流为主体,带动农业科研的方向和农产品综合种养的发展,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同时,区内的食品加工、生物、智能农机、数字包装产业园等服务平台,起到了加快产业市场运作的辅助作用,推动了整个高新区科技产业孵化的发展。
  以专业管理为保障。荆州高新区科技产业的孵化涉及到大量人财物的协调与配合,需要专业的管理和服务。高新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市政府在园区行使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为荆州高新区提供科学专业的管理和服务,在尽量减少研发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成果转化,成为科技产业顺利孵化的保障。
  2.2  科技产业孵化的模式
  荆州高新区的科技产业孵化模式选择要结合自身条件和符合自身特色。荆州市政府高度重視高新区的发展,高新区设立了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江汉平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两大孵化平台,对入驻的19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力全方位支持,发挥科技企业加速器的重要作用。围绕入驻企业的主要项目,区内形成了以农业科技、氢能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四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带,加速科技产业的孵化与推广。荆州高新区科技产业孵化模式可以总结为“创业投资+企业孵化+产业孵化”(见图2)。
  “创业投资”是科技产业孵化的第一要求。科技产业的孵化首先最需要的是资金和人才,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很难构建科技产业孵化的基础条件,更难以对人才和科技企业产生吸引力。在科技投入方面,荆州高新区2016至2017年科技总投入达到573.7万元,年增长率达到406.3%。作为科技产业“孵化器”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免费提供给科技创新者使用,而且高新区还对进入的企业提供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以鼓励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进入。
  “企业孵化”是科技产业孵化的核心。“企业孵化”包含孵化器和加速器两部分。荆州高新区进行大量创业投资,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企业入驻,对新入驻的小企业进行孵化,体现其“孵化器”的功能。而在成功孵化后的企业再由一批实力较强的入驻企业和区内的主导产业进行带动,加快科技产业孵化,体现其“加速器”功能,如高新区内的普丰田园荆州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等。
  “产业孵化”是科技产业孵化的主要力量。“产业孵化”通过对产业创新主体的定向培育,最终向城市与区域经济系统成批输出有竞争力的企业及企业家。因此,“产业孵化”实质上就是“产业集群孵化”,即孵化器不仅要能孵化企业,而且要孵化出一个甚至多个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荆州高新区已经形成了农业科技、氢能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主导四大产业,并以四大产业为核心形成产业带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成功孵化后的科技产业以“反哺”的形式对高新区进行产业投资,以形成科技产业孵化模式的“闭环”效果,让科技产业孵化得更快更高质量。
  2.3  科技产业孵化的运行机制
  “创业投资+企业孵化+产业孵化”的科技产业孵化模式需要顺畅的运行机制。组成该模式的核心要素资金、政策、科技、产业和评价机制环环相扣,由资金推动、政策鼓励、科技驱动、产业带动和评价机制监控五大部分共同实现科技产业孵化稳健运行(见图3)。
  首先,政府和社会吸引的创业资金投入到孵化器中,充分满足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运行需求,同时对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实施优惠政策和条件,以吸引科技创新企业入驻并鼓励其发展。其次,依托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等科研资源,推动科技驱动孵化器和加速器的高效运行,加速“企业孵化”过程。然后,通过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带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进行最后的“产业孵化”。最后,建立科技创业孵化全链条的有效评价机制,分别对科技驱动情况、孵化器和加速器建立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和质量评价机制,严格监控“企业孵化”和“产业孵化”各个环节的运行,确保科技产业孵化链条井然有序地运行。
  3  促进农业高新区科技产业健康孵化的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坚持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紧紧围绕高新区的职能开展工作,把思想认识放在第一位,用先进思想指导行动,高新区的科技产业孵化才能有条不紊地实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特色优先、体制机制先进、产业突破发展、辐射带动增效、综合效益增值的基本原则。   3.2  营造政策环境,激发企业积极性
  营造有益于科技产业孵化的政策环境,激发科技企业入驻荆州高新区的积极性。一方面,切实落实支持高新区的财税优惠政策以及强农惠农支持政策,各相关部门按政策对高新区建设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土地流转和金融借贷支持政策等。另一方面,把相关的科技攻关、农业技术引进、龙头企业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等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重要项目向高新区倾斜,为高新区科技产业孵化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时,加大各级政府对高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建立科技产业孵化专项基金,为科技产业模式的孵化和推广提供坚实的支撑。
  3.3  集聚科研资源,抢占技术新高地
  技术团队和科研平台是科研资源的载体。首先,高水平的技术团队是科技产业孵化模式成败的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必须靠自主研发,坚持高端人才引进与乡土人才培养并重,着力组建一支集聚一批农业领域研发人才、管理经营人才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其次,科技产业的成功孵化依赖于优质的科研平台。推进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向示范区集聚,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在示范区转化、示范和应用,促进研发与应用有效对接。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和农科院、林科院等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搭建农业科技产业孵化模式研究平台,展示先进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形成支撑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集群,抢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农村科技产业发展。
  3.4  培育创新主体,推动创新产业化
  创新主体是科技产业孵化模式实践的先行军,科技产业的成功推广需要一批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农业创新型企业的实践和带动。这些创新主体也扮演着孵化加速器的角色,旨在为经历孵化之后的中小企业加速助推技术创新产业化进程,完成从“幼苗”到“大树”的全成长周期孵化。一方面,对荆州高新区的科技企业进行租金奖励、装修补贴以及按照高新区有关政策执行税收、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人才引进等方面优惠奖励政策。另一方面,重点对具有潜力的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研发投入,着力培育出一批综合效益好、具有示范作用的农业创新型企业,加快创新产业化进程。
  3.5  做强主导产业,发展核心产业带
  高新区必须围绕主導产业开展孵化,以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围绕所在地的农业主导产业,同政府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服务地方主导产业[8]。一方面,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着力提升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将荆州高新区农业科技、氢能产业、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四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构建以四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带,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注重主导产业区域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着力提升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打造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李谷成,青平.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2015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2015(12):126-128.
  [2]张巍巍,王有志,王君.经济发达地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区模式探索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8(1):69-72.
  [3]吴晓艳.以绿色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J].人民论坛,2018(17):70-71.
  [4]夏四友,文琦,赵媛,等.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效率的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7(10):173-180.
  [5]郑康,郑月波.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2019(3):113-114.
  [6]汪发元.中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比较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26-32.
  [7]周宇.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与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经济,2019(8):111-113.
  [8]汪发元,刘在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背景下基层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2015(9):85-90.
其他文献
摘 要:水利工程投资贯穿工程建设各阶段,具有政策性、综合性、专业性等特点。在开展水利工程投资时,为了有效控制管理总体投资,应当对各阶段实施投资管理控制,包括设计、招标、施工建设、竣工阶段等。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马颊河孟家闸除险加固工程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梳理水利工程中的投资控制,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投资控制;设计 ;水利工程  中图法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天生港港务码头为例,论述了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防洪影响论证过程。首先分析长江在生态保护、岸线利用、防洪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利用相关设计资料、历史卫星图片等,进行批建符合性分析,然后利用数学模型等手段,论证工程对长江行洪安全、河势稳定、堤防护岸等防洪工程的影响,根据分析的结果,综合工程有关规划符合性等研究,提出防洪影响整改措施。  关键词:防洪影响论证;长江;码头;整改;天生港  中图
期刊
摘 要:基于长江经济带2003—2017年数据,运用PVAR模型通过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对财政投入、绿色创新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财政投入对城镇化的影响由负转正,对于财政投入与绿色创新的冲击,城镇化反应不明显,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城镇化本身。因此,要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发展规律,防止在城镇化进程中超越客观现实;要全面服务城镇化的国家战略,参与城镇化进程;要
期刊
摘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长春市绿园区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中,针对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转变观念,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主题,以激活群众参与力为核心,依托社会,面向社区,走出一条资源配置社会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管理运作社会化、效用监评社会化的新路来,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群众参
期刊
摘 要:21世纪初,香根草被引种至北方地区,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消落区及黄河流域部分地区种植驯养成功,充分发挥其生态学特性,表现出了很好的水土保持、水质净化和景观效果。在经济价值方面开发了以草代木香菇种植、动物饲料和保健饮品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香根草;丹江口水库;消落区治理;效果分析 
期刊
摘 要:河长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河湖治理创新之举。2009年以来,河长制的研究文献涵盖了理论基础、运行机制、作用效果、现实困境、改革方向等,其中对河长制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改进措施探究较为深入。未来应加强对河长制的比较研究、社会参与模式研究等,为河长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河长制;环境治理;公共政策  中图法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A DO
期刊
摘 要:利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等数据,以成渝城市群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关系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08—2017年成渝城市群制造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时空维度对成渝城市群制造业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得到2008—2013年,制造业产业在成渝城市群的优势呈现逐年增强,而2014—2017年,重庆市区位熵维持在1.
期刊
摘 要:我国多个城市根据统筹考虑、分期实施的原则策划了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分期实施污水处理厂、管网泵站以及水域环境等共同经营项目。本文提出,与政府实施机构沟通处理好PPP项目的共同经营项目在绩效考核中的权责利益分配事宜,是分期成功实施PPP项目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PPP项目;水环境治理;共同经营;绩效考核  中图法分类号:F283 文献标志码:A DOI
期刊
摘 要:本文对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模式总结分析,阐述产业规划的一般方法和基础理论,对产业规划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可能性、可行性”碰撞模式深度剖析,并应用于苏州浒墅关经开区的产业规划研究,提出经开区适宜发展的目标产业,为其他园区的产业规划提供了参考模式。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模式  中图法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
期刊
摘 要:为推进浙江省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划定工作,提高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提炼了重点防御区划定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划定技术环节和流程。技术方法可为浙江省其他县(市、区)划定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提供参考,对提高海洋灾害防御能力、保护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危险性指数  中图法分类号:P731.23 文献标志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