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音乐课堂要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和学生都要动起来。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使音乐欣赏课“动”起来,让音乐与学生快乐同行呢?
一、教师要先“动”起来
1.创设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
“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是指音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亲切、友好的。
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包括音乐教室的布置,比如以绿色植物、鲜花装饰的窗台、讲台、走廊,教室里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使学生一步入音乐教室就产生愉悦、舒适之感等。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创设主要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师,上课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一种振奋的精神、饱满的热情、亲切友好的微笑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到你是他们学习的伙伴,是可亲可敬的朋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欢快的环境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见解,为上好音乐欣赏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走进非洲》一课时,在课前化了“非洲妆”,脸上摸了浓重的色彩与图案,当她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开怀大笑。在欣赏非洲迷人风光的同时,倾听教师精彩的旁白,从而对非洲音乐有了深切的认识和感受,加之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要“动”起来
在音乐欣赏课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欣赏、听觉、触觉中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翻身的日子》时,让学生自由创造动作,不要求动作一致,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求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这时学生有的表演秧歌,有的表演劳动,还有的还模仿起老农推小车的滑稽动作……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从而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艺术是没有定格的,尤其是音乐欣赏,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要提倡“自由想象”,在欣赏第一段音乐后,让学生大胆地想,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如在欣赏《春之声圆舞曲》时,有的学生说他看到一辆辆汽车在欢快的音乐中奔跑,有的学生说他看到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还有的说他感受到校园操场上的小草正在愉快地舞蹈。这些感受都是正确的,这首音乐使他们感觉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音乐中律动。
在课堂中能使学生“动”起来,前提是在课前先让学生“动”起来。课前教师应布置课题,分配任务,教师只要在课堂中组织贯穿即可。如在欣赏《梁祝》这部作品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去搜集有关《梁祝》的资料,课堂上分组把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汇总。有的学生在图书馆查到有关《梁祝》的感人故事,有的学生在网上下载了关于《梁祝》这一故事改编的舞剧、歌剧,还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了《梁祝》不同版本的音响资料。上课时,学生先讲叙这段家喻户晓的传说,让大家都沉浸到这种悲剧氛围中。然后教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此时,学生结合着音响视频,与主人公同喜、同忧、同愁、同恨。在动人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中,学生领略到了音乐的内涵。这样,一节较抽象的课在美与感动中被理解,被接受。
三、让师生在表达情感中“互动”起来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有时比嘴还会说话。在课堂上为了营造宽松的、富有活力的音乐课堂的气氛,应积极培养学生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如学生一味地喊唱时,我就用手捂住耳朵;当学生唱得优美动听时,我就做出陶醉的样子;当学生唱得毫无感情时,我就做出快睡着的样子。反过来,学生碰到喜欢的歌曲,可随着音乐节拍摆动身体,如果想再听一次喜欢的歌曲,则可竖起大拇指等。这种多变的身体语言,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师生配合默契,同时增进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总之,音乐是深具魅力,富有启发的。《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也是对音乐课堂中“动”起来的一种很好理解。听着音乐,情有所感,体有所动,动有所得,心灵感应,身心参与,才能其乐无穷。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教师要先“动”起来
1.创设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
“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是指音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亲切、友好的。
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包括音乐教室的布置,比如以绿色植物、鲜花装饰的窗台、讲台、走廊,教室里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使学生一步入音乐教室就产生愉悦、舒适之感等。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创设主要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师,上课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一种振奋的精神、饱满的热情、亲切友好的微笑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到你是他们学习的伙伴,是可亲可敬的朋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欢快的环境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见解,为上好音乐欣赏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走进非洲》一课时,在课前化了“非洲妆”,脸上摸了浓重的色彩与图案,当她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开怀大笑。在欣赏非洲迷人风光的同时,倾听教师精彩的旁白,从而对非洲音乐有了深切的认识和感受,加之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要“动”起来
在音乐欣赏课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欣赏、听觉、触觉中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翻身的日子》时,让学生自由创造动作,不要求动作一致,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求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这时学生有的表演秧歌,有的表演劳动,还有的还模仿起老农推小车的滑稽动作……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从而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艺术是没有定格的,尤其是音乐欣赏,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要提倡“自由想象”,在欣赏第一段音乐后,让学生大胆地想,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如在欣赏《春之声圆舞曲》时,有的学生说他看到一辆辆汽车在欢快的音乐中奔跑,有的学生说他看到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还有的说他感受到校园操场上的小草正在愉快地舞蹈。这些感受都是正确的,这首音乐使他们感觉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音乐中律动。
在课堂中能使学生“动”起来,前提是在课前先让学生“动”起来。课前教师应布置课题,分配任务,教师只要在课堂中组织贯穿即可。如在欣赏《梁祝》这部作品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去搜集有关《梁祝》的资料,课堂上分组把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汇总。有的学生在图书馆查到有关《梁祝》的感人故事,有的学生在网上下载了关于《梁祝》这一故事改编的舞剧、歌剧,还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了《梁祝》不同版本的音响资料。上课时,学生先讲叙这段家喻户晓的传说,让大家都沉浸到这种悲剧氛围中。然后教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此时,学生结合着音响视频,与主人公同喜、同忧、同愁、同恨。在动人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中,学生领略到了音乐的内涵。这样,一节较抽象的课在美与感动中被理解,被接受。
三、让师生在表达情感中“互动”起来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有时比嘴还会说话。在课堂上为了营造宽松的、富有活力的音乐课堂的气氛,应积极培养学生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如学生一味地喊唱时,我就用手捂住耳朵;当学生唱得优美动听时,我就做出陶醉的样子;当学生唱得毫无感情时,我就做出快睡着的样子。反过来,学生碰到喜欢的歌曲,可随着音乐节拍摆动身体,如果想再听一次喜欢的歌曲,则可竖起大拇指等。这种多变的身体语言,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师生配合默契,同时增进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总之,音乐是深具魅力,富有启发的。《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也是对音乐课堂中“动”起来的一种很好理解。听着音乐,情有所感,体有所动,动有所得,心灵感应,身心参与,才能其乐无穷。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