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肥沃的土地上。”在教学中离不开情感,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受情感的影响更大。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就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 生物教学
一 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
“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地完善自我,以积极的热情带领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教师的情感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饱满的热情调动、感染学生的情感,从而渲染教学氛围,营造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教师要热情对待学生,无私关爱学生。同时,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如在教学《血型和输血》一课时,我拿出了自己的献血证,利用自己的行為影响学生,使学生认同我国的义务献血制度。教师一般都有多方面的特长,可把这些特长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擅长绘画的教师可在上《花的结构》一课时,现场画一朵桃花,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是不擅长绘画的教师也可以以“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加珍惜时间和学习机会。
二 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情感
初中生好动,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从生物学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实验、标本、实物、挂图、课件等多种手段,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推动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如在《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演示血液循环的全过程,心脏的收缩、血液成分的变化过程、动脉血和静脉血变化的部位,这些都能一目了然。
同时,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活动中体验。新教材中有种类繁多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视觉》这一节教学中,让学生蒙住双眼,体验盲人的生活。在活动后让学生谈体会,感受盲人的艰辛,增强学生对残疾人的关爱之心。
三 结合教材特点实施情感教育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讲得生动形象,多和学生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教材紧密结合起来,新教材非常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资源,紧扣教材,创设情感因素。如大家都知道要保护环境,但说不出为什么,生物教材中关于有毒物质的循环与积累恰好解释了它。人污染了环境,有毒物质流入海水中再通过藻类植物→小鱼→大鱼→海鸟积累,有毒物质可浓缩到原来的几百万倍。人如果吃了这样的鱼和海鸟,会有什么后果呢?通过这一实例让学生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升到理论高度。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的教材看上去并无好的情感资源,需要教师挖掘,教师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课本紧密结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紧扣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教学,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一节中,首先我就问:“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你怎样知道春天到了?”学生回答:“看到、听到、闻到的。”我说:“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你们像春天一样,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春天易逝,青春也易逝,你们要好好珍惜。”这样很自然地就把情感教育融入了教学。
四 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益来进行课堂活动
教学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课堂活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目标指导法则,教学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选用的原则自然也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因此,媒体的应用决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做到媒体展示的知识内容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如教学《血液循环》一课,是生物知识的重难点,其教学目标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的变化。根据这一目标和媒体功能,我们选择的逻辑思路是:首先,让学生用手摸自己心脏,感受心脏的跳动,然后对照心脏模型,讲述其结构。其次,自己制作复合胶片,依次展示:(1)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及瓣膜);(2)与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3)体循环、肺循环路线;(4)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且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这样,将复杂的血液循环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很好。最后,观看血液循环动态图。从以上教学步骤可看出,课堂教学在目标指导下将多媒体协调配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与信息,从而使学生领会,全面认识,加深理解,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师生情感作为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任何教学机器不能代替的。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教学的作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善于利用情感教学,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情感 生物教学
一 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
“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地完善自我,以积极的热情带领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教师的情感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饱满的热情调动、感染学生的情感,从而渲染教学氛围,营造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教师要热情对待学生,无私关爱学生。同时,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如在教学《血型和输血》一课时,我拿出了自己的献血证,利用自己的行為影响学生,使学生认同我国的义务献血制度。教师一般都有多方面的特长,可把这些特长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擅长绘画的教师可在上《花的结构》一课时,现场画一朵桃花,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是不擅长绘画的教师也可以以“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加珍惜时间和学习机会。
二 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情感
初中生好动,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从生物学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实验、标本、实物、挂图、课件等多种手段,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推动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如在《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演示血液循环的全过程,心脏的收缩、血液成分的变化过程、动脉血和静脉血变化的部位,这些都能一目了然。
同时,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活动中体验。新教材中有种类繁多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视觉》这一节教学中,让学生蒙住双眼,体验盲人的生活。在活动后让学生谈体会,感受盲人的艰辛,增强学生对残疾人的关爱之心。
三 结合教材特点实施情感教育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讲得生动形象,多和学生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教材紧密结合起来,新教材非常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资源,紧扣教材,创设情感因素。如大家都知道要保护环境,但说不出为什么,生物教材中关于有毒物质的循环与积累恰好解释了它。人污染了环境,有毒物质流入海水中再通过藻类植物→小鱼→大鱼→海鸟积累,有毒物质可浓缩到原来的几百万倍。人如果吃了这样的鱼和海鸟,会有什么后果呢?通过这一实例让学生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升到理论高度。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的教材看上去并无好的情感资源,需要教师挖掘,教师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课本紧密结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紧扣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教学,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一节中,首先我就问:“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你怎样知道春天到了?”学生回答:“看到、听到、闻到的。”我说:“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你们像春天一样,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春天易逝,青春也易逝,你们要好好珍惜。”这样很自然地就把情感教育融入了教学。
四 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益来进行课堂活动
教学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课堂活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目标指导法则,教学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选用的原则自然也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因此,媒体的应用决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做到媒体展示的知识内容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如教学《血液循环》一课,是生物知识的重难点,其教学目标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的变化。根据这一目标和媒体功能,我们选择的逻辑思路是:首先,让学生用手摸自己心脏,感受心脏的跳动,然后对照心脏模型,讲述其结构。其次,自己制作复合胶片,依次展示:(1)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及瓣膜);(2)与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3)体循环、肺循环路线;(4)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且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这样,将复杂的血液循环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很好。最后,观看血液循环动态图。从以上教学步骤可看出,课堂教学在目标指导下将多媒体协调配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与信息,从而使学生领会,全面认识,加深理解,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师生情感作为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任何教学机器不能代替的。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教学的作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善于利用情感教学,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