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内皮标记物显示微血管密度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xue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标记物CD31、CD34和FⅧ在显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血管密度(MVD)中的差异,以及MVD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波免疫组化染色方法(LSAB)检测CD31、CD34与FⅧ在78例NSCLS中的表达.结果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CD31与FⅧ显示的MVD分别是(65.8±14.3)、(63.5±17.9)和(54.3±19.4)条,范围分别是18~112条、16~102条和16~103条,具有一致性(P>0.05).CD34、CD31与FⅧ3种微血管内皮标记物显示NSCLC的MVD,在转移组分别是(69.5±15.7)、(65.3±14.5)和(58.3±16.3)条,在无转移组分别是(44.3±14.3)、(40.5±12.6)和(36.5±15.8)条,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CD31、CD34、FⅧ相关抗原均能清晰地、选择性地显示NSCLC的MVD,但CD34比CD31、FⅧ因子相关抗原更敏感,能突出显示较小的、不成熟的微血管或单一的内皮细胞;NSCLC的MVD与微血管内皮标记物的种类无关,与有无转移密切相关,MVD可作为预测NSCLC病人预后的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进一步观察腭裂修复术后腭裂隙骨性愈合状况,统计并讨论影响骨性愈合的因素.方法对52例完全性腭裂术后患者进行头颅冠状CT扫描,观察腭裂骨性裂隙的愈合情况并测量腭裂隙内骨桥形成的位置、形态及质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52例受试者中的37例(71%)在腭裂隙处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术后腭骨板骨桥形成.经统计发现,在形成骨桥的患者中男女比例接近;单侧与双侧腭裂者骨桥形成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
目的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2~1998年手术治疗的胸骨后甲状腺肿瘤34例,对其术前检查、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发病率约为4%(34/920),女性多见于男性;恶性肿瘤5例,约占15%(5/34).术前X线检查发现气管移位7例、约占21%(7/34),食管受压6例、约占18%(6/34);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MRI)检
目的观察术中回收式白体输血后凝血状态的变化.方法36例择期行骨科大手术病人,将同性别,手术类型及年龄相近的两位病人配为一对,随机分配到回收式自体输血组(试验组)或异体输血组(对照组)中.试验组用血液回收仪回收术中出血,经过滤、离心、清洗后回输给病人.分别取术前、输血前、输血后1h及术后24h的静脉血,测定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
目的比较分析各项免疫检测指标在肿瘤患者的变化情况,寻找可以真实反映肿瘤患者机体免疫状况相对理想的指标. 方法运用细胞培养、细胞化学银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单向免疫扩散测定、KL型免疫图象分析系统及流式细胞仪等技术方法,分别检测健康人和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银染蛋白(argyrophilic nuclear organizer region associated prote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