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成为高中数学的困难生,这是高一阶段频繁出现的现象。本文针对此现象,就高中与初中数学的衔接进行分析,提出做好高中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的措施,供老师和学生借鉴之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初中数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B-0088-02
近年来,我们高中教师都在关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在升入高一后,数学成绩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其中也不乏初中的数学尖子。出现这种现象和高中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有很大关系。那么如何做好高中与初中数学的衔接,使高一学生顺利从初中学习过渡到高中的学习中来呢?下面就高中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其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几点措施。
一、高中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课程、教材内容变化的影响
在笔者所进行的一项市级课题《高中数学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下简称“学困生研究”)中,曾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对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教材的编写”这两个问题,在调查的33名高中数学老师中就分别有21、24人认为是造成学困生的原因。由此可见,高中数学知识之间联系密切,题目综合性强、难度加大,教材内容的大变化影响了初中高中的衔接。具体表现在:
1.高中数学太难、太抽象
初中教材多用形象具体、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数学知识,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学困生研究”中,发现学生认为“高中数学太难,太抽象”有217人,占一半之多。尤其是问“若你能删去高中数学的一章,你想删哪章”,回答删去函数这一章的学生最多。说明一进入高中,学生马上接触到的集合、函数等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运算,一时无法转化,难以理解和接受,不可避免地出现适应不良,成了数学学习的困难生。
2.方法的灵活多变、理性思维加深
在高中,数学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要求。初中阶段,知识简单,题型少,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狭窄,加上各类题型更易出现固定的思路,学生只需像套公式一样去应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就能解决问题,思维单一、理性思维层次低。而在高中,数学知识多且复杂,题目灵活多变,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不是套用公式、方法这么简单,常需要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思维拓展才能迎刃而解。
3.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不畅
在“学困生研究”中,对问题“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不畅”,33名教师中有24人同意此观点。课改后,高中数学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深度、广度都有了大幅的提升。这使得初、高中的教材内容衔接出现了断点。如二次函数配方、分解因式、图象等性质、三角形的重心定理、立方和(差)公式等不再做要求或要求很低,而这些知识在高中数学里却是常用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1.思想不端正。常听到不少学生说自己在初一、初二都是玩着过,随便学学,到了中考前两个月才拼命学一下就考上高中了。故而,部分学生仍存在初中时“临门一脚”的想法,也觉得高中可以依此类推,只要高三时冲刺一段时间,上大学不成问题。
2.依赖性强。在初中,教师常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细细讲,慢慢练,练熟、练透了再进入下一个问题;还有教师把各类题型、解法归纳齐全,要求学生背下来,考试时照套也往往奏效。这使得学生独立思考少,不会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更多的学生从不主动进行预习和复习,只会跟着老师走。而高中,由于内容多,思维量大,方法灵活多变,很少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熟、练透,故更多的知识理解消化过程、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放在课堂之外。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仍沿袭旧习惯,课后复习巩固很少做,坐等上课时老师讲,主动学习的时间少。故而高一学生往往存在公式、定理、概念记不牢,知识运用不灵活,数学作业难完成,一到考试不是忘这就是忘那,成绩自然下降了。
3.学习方法不科学。在高一,笔者曾对学生的数学笔记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全班66人,有1/3的学生全抄教师的板书,忙着记却忘了听;有1/3的学生不会记,只写了几个大标题。又如在调查“你在课下需要多长时间预习”这一问题时,426名学生就有266人回答“有时间就预习或根本就不预习”。还有这样的学生:上数学课做物理、语文课上学数学,自认为自己很厉害,不需要听老师讲,但下课了又去问老师刚刚讲过的题目,结果学得一塌糊涂,成绩大幅下滑。
(三)初、高中教师的教学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较易、题型少,课改后难度更是大幅降低,加上中考试题和课本比较接近,难度比较稳定,较易通过教师的反复讲解、学生的多次演练,达到理想的成绩。此外,教师只看重中考目标,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对中考之外的内容很少涉及、补充,学生的能力发展有限。
高中数学教材内涵丰富,知识点多、难,处理方法灵活性更强;高考试题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这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需挖掘教材、延伸和拓展教材才能适应高考,这就导致课堂教学中容量增大,讲得快练得少,反复巩固的情况更是少。造成部分高一新生无法适应高中学习出现衔接不畅而成绩低下。
三、问题解决的几点措施
1.做好入学教育
中考是面向一个地市招生,甚至有些地方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故而竞争不是很大,选拔性不明显。而高考是全省几十万考生的竞争,高考题会更倾向与大学知识相联系,更具选拔性。如若学生还是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努力半个学期就考上大学,那最后只能名落孙山了。此外,还应当在高一入学时给学生讲明白:高中数学课程的要求、内容编排的特点以及教师教学的不同点和学习与考试的不同点。在学习中还可以进行一些学习经验交流会,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改进。
2.教师的教学方法
(1)衔接教学方法。高一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多做铺垫,多复习旧知识,以减缓坡度。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先复习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教会学生看图,然后再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把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联系起来,学生接受新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
(2)衔接教材内容。相对初中“浅、少、易”的特点,高中教材则更突出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高中教师应当在教学高一前,关注初中教材的内容,甚至应向初中数学教师请教,清楚在高中教材没有的但又要用到的,学生是否在初中已经学过、学到何种程度,哪些只是需要在高一学习新内容前进行补充、延伸和拓展学习。
3.学生的学习方法
(1)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Charles Robert Darwin(英)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高一学生常见学习方法不佳:不预习、不听课、不复习、不做练习等,缺少“总结归纳、理解消化、提升”等课外的功夫。不良的学习习惯成为高一学数学的严重阻碍。
在高一阶段,数学教师就应该不断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教会学生预习、引导学生学会听课,重视课后的及时复习和单元的归纳总结;要求学生不仅仅是知道结果,更应该注重过程;不应死记硬背,而应注重在理解基础上去记忆。
(2)要有主动学习的学习状态。
高中生的学习首先要达到“想学”,然后要达到“会学”,要由被动变主动。爱数学、享受数学,才能主动去学习,多去尝试,多做题,尝试解出一道道数学难题的喜悦,慢慢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其次,在学习中,学生应当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挑战课本和老师,自觉的完成作业,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总结归纳,积极拓展自己的解题思维,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3)发挥合作学习精神,组建班级数学兴趣小组。
笔者在班级中曾尝试组建班级数学兴趣小组,发现确实能使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尤其是小组长的数学成绩提高幅度更大。组建班级数学兴趣小组,各小组的你追我赶不仅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培养,合作能力也增强了,也促进整个班集体好学、善学的浓厚氛围。
(责编 罗汝君)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初中数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B-0088-02
近年来,我们高中教师都在关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在升入高一后,数学成绩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其中也不乏初中的数学尖子。出现这种现象和高中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有很大关系。那么如何做好高中与初中数学的衔接,使高一学生顺利从初中学习过渡到高中的学习中来呢?下面就高中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其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几点措施。
一、高中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课程、教材内容变化的影响
在笔者所进行的一项市级课题《高中数学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下简称“学困生研究”)中,曾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对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教材的编写”这两个问题,在调查的33名高中数学老师中就分别有21、24人认为是造成学困生的原因。由此可见,高中数学知识之间联系密切,题目综合性强、难度加大,教材内容的大变化影响了初中高中的衔接。具体表现在:
1.高中数学太难、太抽象
初中教材多用形象具体、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数学知识,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学困生研究”中,发现学生认为“高中数学太难,太抽象”有217人,占一半之多。尤其是问“若你能删去高中数学的一章,你想删哪章”,回答删去函数这一章的学生最多。说明一进入高中,学生马上接触到的集合、函数等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运算,一时无法转化,难以理解和接受,不可避免地出现适应不良,成了数学学习的困难生。
2.方法的灵活多变、理性思维加深
在高中,数学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要求。初中阶段,知识简单,题型少,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狭窄,加上各类题型更易出现固定的思路,学生只需像套公式一样去应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就能解决问题,思维单一、理性思维层次低。而在高中,数学知识多且复杂,题目灵活多变,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不是套用公式、方法这么简单,常需要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思维拓展才能迎刃而解。
3.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不畅
在“学困生研究”中,对问题“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不畅”,33名教师中有24人同意此观点。课改后,高中数学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深度、广度都有了大幅的提升。这使得初、高中的教材内容衔接出现了断点。如二次函数配方、分解因式、图象等性质、三角形的重心定理、立方和(差)公式等不再做要求或要求很低,而这些知识在高中数学里却是常用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1.思想不端正。常听到不少学生说自己在初一、初二都是玩着过,随便学学,到了中考前两个月才拼命学一下就考上高中了。故而,部分学生仍存在初中时“临门一脚”的想法,也觉得高中可以依此类推,只要高三时冲刺一段时间,上大学不成问题。
2.依赖性强。在初中,教师常把一个问题进行分解,细细讲,慢慢练,练熟、练透了再进入下一个问题;还有教师把各类题型、解法归纳齐全,要求学生背下来,考试时照套也往往奏效。这使得学生独立思考少,不会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更多的学生从不主动进行预习和复习,只会跟着老师走。而高中,由于内容多,思维量大,方法灵活多变,很少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熟、练透,故更多的知识理解消化过程、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放在课堂之外。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仍沿袭旧习惯,课后复习巩固很少做,坐等上课时老师讲,主动学习的时间少。故而高一学生往往存在公式、定理、概念记不牢,知识运用不灵活,数学作业难完成,一到考试不是忘这就是忘那,成绩自然下降了。
3.学习方法不科学。在高一,笔者曾对学生的数学笔记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全班66人,有1/3的学生全抄教师的板书,忙着记却忘了听;有1/3的学生不会记,只写了几个大标题。又如在调查“你在课下需要多长时间预习”这一问题时,426名学生就有266人回答“有时间就预习或根本就不预习”。还有这样的学生:上数学课做物理、语文课上学数学,自认为自己很厉害,不需要听老师讲,但下课了又去问老师刚刚讲过的题目,结果学得一塌糊涂,成绩大幅下滑。
(三)初、高中教师的教学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较易、题型少,课改后难度更是大幅降低,加上中考试题和课本比较接近,难度比较稳定,较易通过教师的反复讲解、学生的多次演练,达到理想的成绩。此外,教师只看重中考目标,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对中考之外的内容很少涉及、补充,学生的能力发展有限。
高中数学教材内涵丰富,知识点多、难,处理方法灵活性更强;高考试题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这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需挖掘教材、延伸和拓展教材才能适应高考,这就导致课堂教学中容量增大,讲得快练得少,反复巩固的情况更是少。造成部分高一新生无法适应高中学习出现衔接不畅而成绩低下。
三、问题解决的几点措施
1.做好入学教育
中考是面向一个地市招生,甚至有些地方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故而竞争不是很大,选拔性不明显。而高考是全省几十万考生的竞争,高考题会更倾向与大学知识相联系,更具选拔性。如若学生还是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努力半个学期就考上大学,那最后只能名落孙山了。此外,还应当在高一入学时给学生讲明白:高中数学课程的要求、内容编排的特点以及教师教学的不同点和学习与考试的不同点。在学习中还可以进行一些学习经验交流会,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改进。
2.教师的教学方法
(1)衔接教学方法。高一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多做铺垫,多复习旧知识,以减缓坡度。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先复习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教会学生看图,然后再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把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联系起来,学生接受新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
(2)衔接教材内容。相对初中“浅、少、易”的特点,高中教材则更突出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高中教师应当在教学高一前,关注初中教材的内容,甚至应向初中数学教师请教,清楚在高中教材没有的但又要用到的,学生是否在初中已经学过、学到何种程度,哪些只是需要在高一学习新内容前进行补充、延伸和拓展学习。
3.学生的学习方法
(1)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Charles Robert Darwin(英)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高一学生常见学习方法不佳:不预习、不听课、不复习、不做练习等,缺少“总结归纳、理解消化、提升”等课外的功夫。不良的学习习惯成为高一学数学的严重阻碍。
在高一阶段,数学教师就应该不断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教会学生预习、引导学生学会听课,重视课后的及时复习和单元的归纳总结;要求学生不仅仅是知道结果,更应该注重过程;不应死记硬背,而应注重在理解基础上去记忆。
(2)要有主动学习的学习状态。
高中生的学习首先要达到“想学”,然后要达到“会学”,要由被动变主动。爱数学、享受数学,才能主动去学习,多去尝试,多做题,尝试解出一道道数学难题的喜悦,慢慢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其次,在学习中,学生应当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挑战课本和老师,自觉的完成作业,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总结归纳,积极拓展自己的解题思维,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3)发挥合作学习精神,组建班级数学兴趣小组。
笔者在班级中曾尝试组建班级数学兴趣小组,发现确实能使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尤其是小组长的数学成绩提高幅度更大。组建班级数学兴趣小组,各小组的你追我赶不仅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培养,合作能力也增强了,也促进整个班集体好学、善学的浓厚氛围。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