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管采用何种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只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对知识点有所掌握,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关键词】学生;差异性;课堂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理解其内涵,那就是——以学生为本!
我们再来看看正确的学生观中,“差异性”的主要含义——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承认他们之间存在差异。
也就是说,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所以,我认为:不管采用何种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只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对知识点有所掌握,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反之,就是片面的,失败的。
那么,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呢?
一、活用教材因材巧设“问”,贯穿课堂全过程
新课标倡导“活用教材”,教材虽然是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也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因此,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情,因人、因时、因地进行实际的调整、增删、融合、变动、加工。
而这一切,恰好可以通过“问”来达成,使教材拓展出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含蕴。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思维从问而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是被问题所激起的,教师要怎样才能问得好呢?关键就是对教材要熟悉,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在根据课堂的需要剖析成几部分,把问题贯穿整个课堂,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点:
1.架起“认知的桥梁”在起点做文章。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在课堂的前15分钟是黄金时段,你如何用旧知识拴住、牵引新知识,设计出导向式的问题这很关键。例如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设计以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6厘米(宽不变,长每次减少1厘米)要求学生很快回答出每次得到图形的面积,当长为6厘米,宽为6厘米时,教师及时让学生观察这时出现的是什么图形(正方形),正方形的每条边都叫做什么?(边长)在这基础上,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们求?为什么?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学生通过思考、比较、轻而易举地概括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抓重、难点,别铺天盖地的砸问题
重点即重要的知识点,由内容而定的是一堂课的主要矛盾。难点即难学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水平与抽象复杂知识的矛盾。如何抓重点、难点也是一节课的关键。因此,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集中精力探索老师的关键问题后,能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进一步的提升。
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来施问
学生的智力、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着客观差异,因此教学中应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对课堂提问不能搞“一刀切”应有针对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同等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他的成功也许很小,但老师的一句肯定或表扬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让中等生于优等生组成小组,通过动手摆一摆,中等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但不能总结概括出来,那就让概括总结出计算公式。
课堂提问“看似平常”但问题问到点子上,问到要害处,对课堂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师生又可以在问题互动的过程中彼此增进师生感情,又是你对以堂课做简易评估,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二、重视语言表达注重思维外化,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
语言表达思维较之形体动作表达思维是具有优越性的。许多概念、理论的表达,形体动作无能为力,语言却可以大显身手。语言的产生,一方面使思维通过语言得以充分表达;另一方面,语言能反过来帮助思维从直觉向抽象升华,促进人类思维从简单向复杂进化。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课堂死气沉沉,师生没有互动旧没有信息的反馈,没有信息的往返,知识的传输就会中断。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也应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是“问而乱发”,达不到教师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听、说、论”三个步骤课堂习惯培养。“听”即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听别人对问题的见解,听得进去才能有能力来分析别人的回答是否对错。“说”即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要敢说、多说,并会说完整句,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回答数学问题。特别是中差生,他们在课堂中很容易被优等生牵着鼻子走。课堂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知识差异不同的学生,设计出多样性的问题。“论”即在课堂中允许出现争论的现象,就好像是百家讲坛,只要学生对自己的见解能提出确切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见解都应该支持,并提出表扬与肯定。而不是让学生有感而不发,只一味地听取一种正确的结论或答案。
三、分层次精心设计练习,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做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同样的感觉,课堂练习时,同一份练习布置下去,有的同学10分钟不到就已完成。而有的同学拖拖拉拉半个小时还不能完成。这样就造成课堂中有的学生没事做,有的学生事做不完。针对这种情况练习题设计要以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为主线,以发展思维为核心,做到“精、巧、新、深”分层设计,让待进生练习基本练习题,让学生深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思维。让中等生练习对比训练题,结合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弄清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让优等生练习多向训练题或深化题,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得训练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有“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感觉。例如在教完长方形的周长在练习时可设计如下:
1.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本题是周长计算的基本题目可由待进生来解答。
2.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宽是3米,长比宽多2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本题在条件中有出现变化,可由中等生来解答。
3.一个长方形的花坛的周长是16米,长是5米,宽是多少米?本题是周长演变延伸题,由优生来解答。
这样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整体都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解决课堂中学生差异性导致的完成练习时间的差异问题。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做出适合学生本身情况的引导,让学生有意识地锻炼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教师提供的应该是一个可以发展学生天赋萌芽的环境,而不是一个将学生都塑造得符合标准的模子;教师主导的应该是条条可以通罗马的大路,而不是一條千军万马厮杀的独木桥。教育是面向学生的,即教育输出的劳动最终指向目标都是学生,要让每一个的学生在教育中有所获益,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真正涵义。
【关键词】学生;差异性;课堂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理解其内涵,那就是——以学生为本!
我们再来看看正确的学生观中,“差异性”的主要含义——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承认他们之间存在差异。
也就是说,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所以,我认为:不管采用何种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只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对知识点有所掌握,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反之,就是片面的,失败的。
那么,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呢?
一、活用教材因材巧设“问”,贯穿课堂全过程
新课标倡导“活用教材”,教材虽然是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也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因此,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情,因人、因时、因地进行实际的调整、增删、融合、变动、加工。
而这一切,恰好可以通过“问”来达成,使教材拓展出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含蕴。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思维从问而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是被问题所激起的,教师要怎样才能问得好呢?关键就是对教材要熟悉,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在根据课堂的需要剖析成几部分,把问题贯穿整个课堂,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点:
1.架起“认知的桥梁”在起点做文章。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在课堂的前15分钟是黄金时段,你如何用旧知识拴住、牵引新知识,设计出导向式的问题这很关键。例如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设计以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6厘米(宽不变,长每次减少1厘米)要求学生很快回答出每次得到图形的面积,当长为6厘米,宽为6厘米时,教师及时让学生观察这时出现的是什么图形(正方形),正方形的每条边都叫做什么?(边长)在这基础上,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们求?为什么?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学生通过思考、比较、轻而易举地概括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抓重、难点,别铺天盖地的砸问题
重点即重要的知识点,由内容而定的是一堂课的主要矛盾。难点即难学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水平与抽象复杂知识的矛盾。如何抓重点、难点也是一节课的关键。因此,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集中精力探索老师的关键问题后,能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进一步的提升。
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来施问
学生的智力、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着客观差异,因此教学中应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对课堂提问不能搞“一刀切”应有针对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同等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他的成功也许很小,但老师的一句肯定或表扬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让中等生于优等生组成小组,通过动手摆一摆,中等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但不能总结概括出来,那就让概括总结出计算公式。
课堂提问“看似平常”但问题问到点子上,问到要害处,对课堂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师生又可以在问题互动的过程中彼此增进师生感情,又是你对以堂课做简易评估,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二、重视语言表达注重思维外化,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
语言表达思维较之形体动作表达思维是具有优越性的。许多概念、理论的表达,形体动作无能为力,语言却可以大显身手。语言的产生,一方面使思维通过语言得以充分表达;另一方面,语言能反过来帮助思维从直觉向抽象升华,促进人类思维从简单向复杂进化。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课堂死气沉沉,师生没有互动旧没有信息的反馈,没有信息的往返,知识的传输就会中断。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也应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是“问而乱发”,达不到教师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听、说、论”三个步骤课堂习惯培养。“听”即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听别人对问题的见解,听得进去才能有能力来分析别人的回答是否对错。“说”即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要敢说、多说,并会说完整句,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回答数学问题。特别是中差生,他们在课堂中很容易被优等生牵着鼻子走。课堂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知识差异不同的学生,设计出多样性的问题。“论”即在课堂中允许出现争论的现象,就好像是百家讲坛,只要学生对自己的见解能提出确切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见解都应该支持,并提出表扬与肯定。而不是让学生有感而不发,只一味地听取一种正确的结论或答案。
三、分层次精心设计练习,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做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同样的感觉,课堂练习时,同一份练习布置下去,有的同学10分钟不到就已完成。而有的同学拖拖拉拉半个小时还不能完成。这样就造成课堂中有的学生没事做,有的学生事做不完。针对这种情况练习题设计要以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为主线,以发展思维为核心,做到“精、巧、新、深”分层设计,让待进生练习基本练习题,让学生深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思维。让中等生练习对比训练题,结合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弄清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让优等生练习多向训练题或深化题,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得训练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有“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感觉。例如在教完长方形的周长在练习时可设计如下:
1.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本题是周长计算的基本题目可由待进生来解答。
2.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宽是3米,长比宽多2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本题在条件中有出现变化,可由中等生来解答。
3.一个长方形的花坛的周长是16米,长是5米,宽是多少米?本题是周长演变延伸题,由优生来解答。
这样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整体都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解决课堂中学生差异性导致的完成练习时间的差异问题。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做出适合学生本身情况的引导,让学生有意识地锻炼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教师提供的应该是一个可以发展学生天赋萌芽的环境,而不是一个将学生都塑造得符合标准的模子;教师主导的应该是条条可以通罗马的大路,而不是一條千军万马厮杀的独木桥。教育是面向学生的,即教育输出的劳动最终指向目标都是学生,要让每一个的学生在教育中有所获益,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真正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