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过中年,往往会出现皮肤松弛、眼睑下垂、赘肉增多等症状。许多人对此并不在意,以为这是上了年纪的必然现象。北京广安门医院的副主任医师陈兰羽博士提醒,出现上述症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不仅仅是衰老的表现,也是脾气不足的信号,如不及时调理和养护,很可能由脾气虚弱导致升举无力的下陷证,出现胃下垂、肾下垂、脱肛、疝气……
眼睑下垂 两眼平视前方时,上眼皮下缘应在黑眼珠的上缘位置,低于此为眼睑下垂。有些中老年人,特别是停经后的妇女,眼皮下垂使眼睛变小,严重时因眼皮遮盖瞳孔而影响视力。中医眼科五轮八部理论认为,睑为肉轮,在脏属脾,脾气虚弱则睑举无力,因而出现下垂,治疗重在补气养血,祛痰升睑。将山药25克、枸杞20克、茯苓20克、黄芪25克、升麻10克,加水1500毫升,烧开后煎15分钟,取汁与白米煮粥食用。每天1次,连食两月,可健脾益气,防治老年性眼皮下垂。也可用自然疗法,用双手掌根搓揉大包穴(在侧胸部腋中线上,第六七肋间隙处)10~15分钟,然后将脐部填满粗盐,将艾条点燃后放入灸盒内置于脐部,灸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注意:脑梗塞、颅内动脉瘤、重症肌无力等也可引起眼睑下垂,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胃下垂 轻度胃下垂者一般无不适感觉,下垂严重者常有腹部饱胀下坠感,餐后或站立时症状加重,甚至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现象。到医院用X线钡餐造影检查,可见胃的下缘下移入盆腔。此病与老年人食管松弛无力,韧带松弛,腹内压下降,胃缺乏支撑有关。中医认为胃下垂属胃脘痛范畴,治疗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为主,可用气功疗法。内功:仰卧,臀部垫高约5厘米。吸气时舌抵上腭,默念“胃上升”中的第一个字,呼气时落舌,默念第二个字;停闭时舌不动,默念第三个字。外功:太极拳,每日1~2次。腹胀时加按摩腹部100~300次,腰酸时揉腰100~300次。还可食用猪肚黄芪汤。将黄芪30克、陈皮20克用纱布包好放入1只猪肚中,用麻线扎紧,放入锅中加水用文火炖至猪肚熟,再加适量调味品,趁热食肚饮汤,分4次2天食完,5只猪肚为一疗程。黄芪为补气药,善于益气升阳,可治疗各种脏器下垂;陈皮理气健脾,和中消滞;猪肚能补胃益气。猪肚黄芪汤对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胃下垂颇有效验。
注意:胃下垂患者宜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忌食生冷,食后最好平卧半小时。避免剧烈活动,尤其是跳跃活动,不要长时间站立。
脱肛是肛门垂脱向外翻出的一种疾病 轻者在排便时发生脱出,便后自行缩回;重者不仅排便时脱出,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压的情况下,都可引起脱肛,不能自行回缩,必须用手将其托入肛门,经常脱肛容易发生炎症感染。这与年老肛门括约肌无力有关,经常便秘、腹泻、长期咳嗽也会诱发此病。中医认为,治疗宜健脾益气、升提固涩。用食指按摩百会穴,产生酸、麻、胀的感觉。每日3~5次,每次5~10分钟,一般3天后就可收到一定疗效。食用黄芪蒸鸡,将黄芪50克放入宰杀干净的母鸡腹内,蒸熟后食用。早晚练习提脱操,双手握拳,屈肘举至肩高,两膝关节半弯曲,然后突然用力向上冲起,使四肢完全伸直。每次200下,坚持锻炼可提升脏器。
注意:平时尽量避免久坐久蹲、负重远行;养成每天按时大便习惯,缩短大便时间;积极治疗便秘、咳嗽等疾病,防止腹压增高。
疝气俗称“小肠串气” 常表现为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有的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症状。如果疝气嵌顿,还可能造成肠梗阻、肠坏死等危险情况。中医认为,中老年人患疝气病是由于体质虚弱,寒气、湿气、浊气、怒气乘虚进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所致。治疗宜采取培补元气为主,辅以祛除寒湿浊邪的方法。可采取穴位贴敷,将白胡椒6克研末分为2份,分贴于肚脐部和脚心,上盖棉花,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如胶布处起泡,可换绷带包扎固定。茄子有收敛止血、健脾止带等多种效用。民间验方用茄子50克水煎取汁,饭前饮汁,每日2次。对轻度疝气有收敛固脱之效,并可改善疝气带来的不适感。
注意:手术是治疗疝气的最佳方法,且越早手术越好。平时加强腹部肌肉锻炼,控制便秘、咳嗽,避免举重或提拉重物等,都有助于减少疝气的复发。
据《中医药报》
编辑/延一
眼睑下垂 两眼平视前方时,上眼皮下缘应在黑眼珠的上缘位置,低于此为眼睑下垂。有些中老年人,特别是停经后的妇女,眼皮下垂使眼睛变小,严重时因眼皮遮盖瞳孔而影响视力。中医眼科五轮八部理论认为,睑为肉轮,在脏属脾,脾气虚弱则睑举无力,因而出现下垂,治疗重在补气养血,祛痰升睑。将山药25克、枸杞20克、茯苓20克、黄芪25克、升麻10克,加水1500毫升,烧开后煎15分钟,取汁与白米煮粥食用。每天1次,连食两月,可健脾益气,防治老年性眼皮下垂。也可用自然疗法,用双手掌根搓揉大包穴(在侧胸部腋中线上,第六七肋间隙处)10~15分钟,然后将脐部填满粗盐,将艾条点燃后放入灸盒内置于脐部,灸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注意:脑梗塞、颅内动脉瘤、重症肌无力等也可引起眼睑下垂,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胃下垂 轻度胃下垂者一般无不适感觉,下垂严重者常有腹部饱胀下坠感,餐后或站立时症状加重,甚至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现象。到医院用X线钡餐造影检查,可见胃的下缘下移入盆腔。此病与老年人食管松弛无力,韧带松弛,腹内压下降,胃缺乏支撑有关。中医认为胃下垂属胃脘痛范畴,治疗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为主,可用气功疗法。内功:仰卧,臀部垫高约5厘米。吸气时舌抵上腭,默念“胃上升”中的第一个字,呼气时落舌,默念第二个字;停闭时舌不动,默念第三个字。外功:太极拳,每日1~2次。腹胀时加按摩腹部100~300次,腰酸时揉腰100~300次。还可食用猪肚黄芪汤。将黄芪30克、陈皮20克用纱布包好放入1只猪肚中,用麻线扎紧,放入锅中加水用文火炖至猪肚熟,再加适量调味品,趁热食肚饮汤,分4次2天食完,5只猪肚为一疗程。黄芪为补气药,善于益气升阳,可治疗各种脏器下垂;陈皮理气健脾,和中消滞;猪肚能补胃益气。猪肚黄芪汤对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胃下垂颇有效验。
注意:胃下垂患者宜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忌食生冷,食后最好平卧半小时。避免剧烈活动,尤其是跳跃活动,不要长时间站立。
脱肛是肛门垂脱向外翻出的一种疾病 轻者在排便时发生脱出,便后自行缩回;重者不仅排便时脱出,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压的情况下,都可引起脱肛,不能自行回缩,必须用手将其托入肛门,经常脱肛容易发生炎症感染。这与年老肛门括约肌无力有关,经常便秘、腹泻、长期咳嗽也会诱发此病。中医认为,治疗宜健脾益气、升提固涩。用食指按摩百会穴,产生酸、麻、胀的感觉。每日3~5次,每次5~10分钟,一般3天后就可收到一定疗效。食用黄芪蒸鸡,将黄芪50克放入宰杀干净的母鸡腹内,蒸熟后食用。早晚练习提脱操,双手握拳,屈肘举至肩高,两膝关节半弯曲,然后突然用力向上冲起,使四肢完全伸直。每次200下,坚持锻炼可提升脏器。
注意:平时尽量避免久坐久蹲、负重远行;养成每天按时大便习惯,缩短大便时间;积极治疗便秘、咳嗽等疾病,防止腹压增高。
疝气俗称“小肠串气” 常表现为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有的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症状。如果疝气嵌顿,还可能造成肠梗阻、肠坏死等危险情况。中医认为,中老年人患疝气病是由于体质虚弱,寒气、湿气、浊气、怒气乘虚进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所致。治疗宜采取培补元气为主,辅以祛除寒湿浊邪的方法。可采取穴位贴敷,将白胡椒6克研末分为2份,分贴于肚脐部和脚心,上盖棉花,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如胶布处起泡,可换绷带包扎固定。茄子有收敛止血、健脾止带等多种效用。民间验方用茄子50克水煎取汁,饭前饮汁,每日2次。对轻度疝气有收敛固脱之效,并可改善疝气带来的不适感。
注意:手术是治疗疝气的最佳方法,且越早手术越好。平时加强腹部肌肉锻炼,控制便秘、咳嗽,避免举重或提拉重物等,都有助于减少疝气的复发。
据《中医药报》
编辑/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