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化学知识。能充分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对化学保持持久、有深度的兴趣,促进了化学学科的教学。笔者就新课程下如何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不成熟的策略。
一、更新课程实验理念
首先,加强对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了解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对实验教学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实验技术水平。在实验教学中,对于新课程中规定要开设的实验应该进行合理地划分:明确哪些实验利用现成器材是可以开设的;哪些需要适当的改进等,并按照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实验器材获得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和有效地进行。
二、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的科学素养都能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就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权威式教育和管理模式,在课堂上注意营造民主氛围,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给学生的思想、行为以较大的自由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创造轻松愉快、和谐自然的教学环境,使自己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让学生感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这样一来,学生没有心理负担,能积极参加讨论,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经一年左右的实验,该班学生在化学课上更加大胆、活跃和自信。
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将部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改为边教学边实验,使学生能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实验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验形式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与教师先讲完理论之后,过几天再做学生实验相比,由于这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首次”观察可能的现象,他们有较强新鲜感受和兴奋点,探索问题的欲望十分强烈,效果更加明显。适合在课堂上开展邊教学边实验的基本条件是:(1)有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操作的小型、便携、易掌握、能快捷装配的实验仪器;(2)取药品方便,实验安全,试剂用量少,产生的废液少,几乎没有毒气污染。如氢氧化铝的两性、盐溶液的酸碱性等实验都可开展边教学边实验。
四、构建探究实验模式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实验问题情境,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摸索操作方法,自主拟定实验步骤,自行探究实验结论,并通过评价与交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的和谐发展。这是一种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性之间又存在矛盾:学生要有自主性,教师就不宜过多指导;但教师不指导,探究有时就很难进展下去。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具体分析和规划实验的过程目标。对于具体的实验,学生应该在哪个要素上下功夫,实验的主要能力目标是什么,对此教师要十分清楚,要进行规划。
五、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都是具有相当的基础性、目的性、典型性、指导性的意义的。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它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实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演示教学的效率,为达到演示实验的最大效率,我们做到成功率高、可见度高。同时要注意实验的教学性,操作过程中结合所教知识点进行适当加以解释说明。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最好走下讲台,让学生更清楚的进行观察现象。
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实验课是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结合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真正做到规范操作。这有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行设计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为达到实验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和效能。
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用于实验探究的问题可能来自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也可能来自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可能来自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无论是什么情况,始终要让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对于教材中某些验证性的实验如果改为探究性的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中,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化学教育走素质教育之路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一、更新课程实验理念
首先,加强对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了解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对实验教学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实验技术水平。在实验教学中,对于新课程中规定要开设的实验应该进行合理地划分:明确哪些实验利用现成器材是可以开设的;哪些需要适当的改进等,并按照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实验器材获得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和有效地进行。
二、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的科学素养都能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就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权威式教育和管理模式,在课堂上注意营造民主氛围,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给学生的思想、行为以较大的自由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创造轻松愉快、和谐自然的教学环境,使自己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让学生感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这样一来,学生没有心理负担,能积极参加讨论,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经一年左右的实验,该班学生在化学课上更加大胆、活跃和自信。
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将部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改为边教学边实验,使学生能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实验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验形式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与教师先讲完理论之后,过几天再做学生实验相比,由于这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首次”观察可能的现象,他们有较强新鲜感受和兴奋点,探索问题的欲望十分强烈,效果更加明显。适合在课堂上开展邊教学边实验的基本条件是:(1)有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操作的小型、便携、易掌握、能快捷装配的实验仪器;(2)取药品方便,实验安全,试剂用量少,产生的废液少,几乎没有毒气污染。如氢氧化铝的两性、盐溶液的酸碱性等实验都可开展边教学边实验。
四、构建探究实验模式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实验问题情境,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摸索操作方法,自主拟定实验步骤,自行探究实验结论,并通过评价与交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的和谐发展。这是一种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性之间又存在矛盾:学生要有自主性,教师就不宜过多指导;但教师不指导,探究有时就很难进展下去。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具体分析和规划实验的过程目标。对于具体的实验,学生应该在哪个要素上下功夫,实验的主要能力目标是什么,对此教师要十分清楚,要进行规划。
五、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都是具有相当的基础性、目的性、典型性、指导性的意义的。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它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实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演示教学的效率,为达到演示实验的最大效率,我们做到成功率高、可见度高。同时要注意实验的教学性,操作过程中结合所教知识点进行适当加以解释说明。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最好走下讲台,让学生更清楚的进行观察现象。
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实验课是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结合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真正做到规范操作。这有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行设计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为达到实验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和效能。
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用于实验探究的问题可能来自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也可能来自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可能来自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无论是什么情况,始终要让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对于教材中某些验证性的实验如果改为探究性的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中,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化学教育走素质教育之路发挥出独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