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本解读的能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支柱。教学目标的准确确定、教学内容的科学研制、教学策略的合理遴选,都需要以精准而适切的文本解读作为基础。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重资源开掘、重方法体悟、重品鉴素养,关注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关注作者理解与表达,关注作品的风格和意境,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提升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文本解读;资源开掘;方法体悟;素养;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43-01
作为语文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文本解读的能力已经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支柱。教学目标的准确确定、教学内容的科学研制、教学策略的合理遴选,都需要以精准而适切的文本解读作为基础。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点拨者,应该成为一个潜心的阅读者。
一、重资源开掘,在文本解读中关注内容形式
文本是由原本零散的文字符号构建而成的。这些文字之所以能够表情达意,就在于其有机的组建形式生发出具有意蕴的内容。因此,文本解读首先就应该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入手。
如,苏教版的《望月》一文,其核心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在甲板赏月,然后与小外甥围绕月亮对诗的过程;二是月下对诗的内容以及小外甥视野下关于月亮的独特想象,此为文本的核心。这是文本借助对诗的形式表达主人公情感的有效方式,表达了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家乡、是亲人、是陪伴的独特意蕴。而文本呈现的形式也有两大特点值得引导学生探究。首先,作者一个人的眼中之月、两个人互动下的诗中之月、外甥想象中的心中之月,这三者构成了逐步深入的结构形式、鲜明严谨的文本脉络。它不仅是解构文本、感知文本的重要线索,同时也是历练学生谋篇布局能力的有效范例。其次,作者以丰富灵动的对话形式展现了诗中之月和心中之月,巧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等,将一个富于幻想、聪明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从文本的内容入手进行解读,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关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为准确感知与理解文本提供了基础;从文本的形式入手進行解读,能和作者深入对话,了解作者如此创作的根本用意,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二、重方法体悟,在文本解读中关注理解与表达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文本解读就应该为教学展开扎实的语用训练服务。教师要从文本创作的角度探寻契合学生认知的表达方法,为教学内容的研制提供源自文本的素材。
如,《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典型的通讯报道。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关注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之外,更要关注通讯报道在表达层面上的语用训练点。首先,文章注重了环境描写。如,借助“天阴沉沉”的预示着灾难即将降临。环境描写并没有一次写完,而是随着地震程度的增强而不断描述,“境”与“势”交相辉映。其次,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着墨不多,这主要是因为通讯报道讲究客观性和真实性,让亲历者还原当时的场景,比作者自圆其说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上述的两大表达策略,是这篇课文作为通讯报道呈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点。阅读教学需要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细致辨析,既要审视这种创作的特质,更要洞察其形成的表达效果。这样,文本解读的效益才能在学生扎实的训练中彰显出来。
三、重品鉴素养,在文本解读中关注风格和意境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关注语言,引领学生在感知、内化、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历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关注,就是要让学生体悟到文本语言的独特风格,品析作者蕴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表达特点。
如,季羡林老先生所写的《夹竹桃》一文,堪称是借物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整篇课文的语言质朴、清晰,读来令人神清气爽。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季羡林先生散文的特点: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这实在是最贴切不过了。教师的文本解读就可以紧扣这一评价,以《夹竹桃》一文为载体,对季老先生的散文语言风格进行探究。首先,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夹竹桃花开:“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或雪上有火。”言语描述既浅显易懂,又不失典雅之气,值得引领学生细加品析。其次,对夹竹桃幻想一段,作者运用了系列化的比喻手法,相互映衬,相辅相成,既有孩童天真幻想的率真,同时也有表达的匠心,可谓“睿智”至极。
这样,对文本语言的风格进行深刻而有效的解读,为课堂教学的扎实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着怎样的文本解读,就有着怎样的阅读教学。教师要从一个研读者的视角理解文本的内容形式、开掘文本表达的策略与方法、品鉴文本的语言风格,从而为阅读教学的语用训练提供有效的资源。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文本解读;资源开掘;方法体悟;素养;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43-01
作为语文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文本解读的能力已经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支柱。教学目标的准确确定、教学内容的科学研制、教学策略的合理遴选,都需要以精准而适切的文本解读作为基础。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点拨者,应该成为一个潜心的阅读者。
一、重资源开掘,在文本解读中关注内容形式
文本是由原本零散的文字符号构建而成的。这些文字之所以能够表情达意,就在于其有机的组建形式生发出具有意蕴的内容。因此,文本解读首先就应该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入手。
如,苏教版的《望月》一文,其核心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在甲板赏月,然后与小外甥围绕月亮对诗的过程;二是月下对诗的内容以及小外甥视野下关于月亮的独特想象,此为文本的核心。这是文本借助对诗的形式表达主人公情感的有效方式,表达了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家乡、是亲人、是陪伴的独特意蕴。而文本呈现的形式也有两大特点值得引导学生探究。首先,作者一个人的眼中之月、两个人互动下的诗中之月、外甥想象中的心中之月,这三者构成了逐步深入的结构形式、鲜明严谨的文本脉络。它不仅是解构文本、感知文本的重要线索,同时也是历练学生谋篇布局能力的有效范例。其次,作者以丰富灵动的对话形式展现了诗中之月和心中之月,巧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等,将一个富于幻想、聪明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从文本的内容入手进行解读,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关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为准确感知与理解文本提供了基础;从文本的形式入手進行解读,能和作者深入对话,了解作者如此创作的根本用意,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二、重方法体悟,在文本解读中关注理解与表达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文本解读就应该为教学展开扎实的语用训练服务。教师要从文本创作的角度探寻契合学生认知的表达方法,为教学内容的研制提供源自文本的素材。
如,《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典型的通讯报道。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关注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之外,更要关注通讯报道在表达层面上的语用训练点。首先,文章注重了环境描写。如,借助“天阴沉沉”的预示着灾难即将降临。环境描写并没有一次写完,而是随着地震程度的增强而不断描述,“境”与“势”交相辉映。其次,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着墨不多,这主要是因为通讯报道讲究客观性和真实性,让亲历者还原当时的场景,比作者自圆其说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上述的两大表达策略,是这篇课文作为通讯报道呈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点。阅读教学需要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细致辨析,既要审视这种创作的特质,更要洞察其形成的表达效果。这样,文本解读的效益才能在学生扎实的训练中彰显出来。
三、重品鉴素养,在文本解读中关注风格和意境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关注语言,引领学生在感知、内化、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历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关注,就是要让学生体悟到文本语言的独特风格,品析作者蕴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表达特点。
如,季羡林老先生所写的《夹竹桃》一文,堪称是借物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整篇课文的语言质朴、清晰,读来令人神清气爽。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季羡林先生散文的特点: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这实在是最贴切不过了。教师的文本解读就可以紧扣这一评价,以《夹竹桃》一文为载体,对季老先生的散文语言风格进行探究。首先,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夹竹桃花开:“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或雪上有火。”言语描述既浅显易懂,又不失典雅之气,值得引领学生细加品析。其次,对夹竹桃幻想一段,作者运用了系列化的比喻手法,相互映衬,相辅相成,既有孩童天真幻想的率真,同时也有表达的匠心,可谓“睿智”至极。
这样,对文本语言的风格进行深刻而有效的解读,为课堂教学的扎实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着怎样的文本解读,就有着怎样的阅读教学。教师要从一个研读者的视角理解文本的内容形式、开掘文本表达的策略与方法、品鉴文本的语言风格,从而为阅读教学的语用训练提供有效的资源。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