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a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成绩的最好办法。经常写作文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全面提高。要多写多改才能熟中生巧。改作文有多种办法,而自改是最主要、最实际、最有效提高水平的一种好方法。
  “文成于改”,告诉人们文章是改出来的。所谓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义务教育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修改自己文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假如着重在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向导和指点该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同时又指出:“给学生批改的目的,在使他们达到自己能够批的地步,他们能够批改了,无论写什么就比较得当了。”叶老的论述十分明确指出了批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要想让学生自改作文,教师要多方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改。
  笔者曾经在培养小学作文自改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1. 指导修改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使学生掌握作文自改的方法和要领,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修改符号。汇编一些常用批改符号,刻印之后贴在学生作文本的首页,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符号的意义。如好词佳句用“~~”表示,错误用“○”表示,删减用“×”表示,增加用“√”表示,调换用“I”表示等。其次组织学生运用修改符号,在第一次作文评改课上,将学生作文发到手中,启发学生阅读思考,按照写作和批改要求,试着用修改符号把作文中主要错误和不妥之处标注出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2. 择文修改
  教师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1~2篇典型文章,围绕训练项目组织学生修改。修改的程序是:第一步自读,文章怕读,一读毛病就出来了;第二步自改,即一删多余的不必要成分,二添欠缺部分,把内容写具体,进一步修饰润色,三换拗口、意思不明确的词句,四调前后紊乱的语句;第三步自谈,让学生各抒己见,广开言论,说出各自看法,这样能使学生(作者)心悦诚服,还能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改的道理。
  3. 重点修改
  在作文修改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把文章修改得十全十美,要达到作文基本要求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作文修改时必须做到重点突出,目标集中,一文一得,就是要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训练重点集中修改,做到有主有次。如语文教学训练重点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在作文时就要依据语文课中学到的知识来修改自己的作文,紧紧围绕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地来检查自己作文中表达思想感情是否真实,用词造句是否恰当。再如,语文教学训练重点是“注意细节、叙述具体”,而在作文修改中就紧紧围绕这一点检查作文是否写得有血有肉,细节描写是否做到“如闻其声,如见其面,如观其状,如临其境”。这样一文一个重点地培养学生自改文章,逐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才能达到写作功底扎实,一文一得。有了重点才方向明确,重点改好了,全文就好办了。
  4. 难点修改
  所谓难点修改,就是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训练要求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文中那些难以达到要求的方面进行修改。如围绕“注意文章后详写和略写”这个训练重点修改《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首先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详写,怎样详写,使学生明确凡与文中有关的地方,能突出中心思想的地方就是详写,详写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文章中心,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抓住与事件有关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去写。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作文难点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写好本文难就难在写人物的特点,即抓与事件有关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具体描写,修改这样的文章,功夫就要下在难点上,难点解决了,重点突出了,自然也就达到写作要求。
  由于年级不同,要求不同,学生作文水平不同,作文难点也不相同。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例如对作文转好学生采取严格按着训练重点,从整体入手全面修改,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则要要求他们从部分入手,抓住重点段落修改。从重点修改到全文修改,有主有次,这样学生就会逐步提高。
  5. 独立修改
  在掌握了批改符号的基础上,除了要用以上几种方式进行经常性训练外,还要让学生独立修改。即有一篇作文全部让学生自己找毛病,自己修改。想怎样改就怎样改,改定后,教师阅读学生修改后的文章(初稿)进行总结,好的适时表扬,表扬时把自改好的作文作为修改的范例,并让作者当场宣读自己的作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作文自改的兴趣和能力,而且能对其他学生有帮助,一带众,得到鼓舞士气普遍提高的效果。
  笔者以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认识过程。只要扎扎实实做到上述几点,加强指导,严格训练,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在学中练,在练中提高,不仅会学还会用,相互促进,使语文成绩全面提高。不仅如此还会对其他学科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把知识变为能力,全面提高了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他文献
无论读、写、听、说,都有一种语感在起作用。有良好语感素养的人,阅读琅琅成诵,抑扬顿挫;缺乏语感素养的人,朗读结结巴巴,语意割裂。语感素养良好的人,下笔文清意顺、从心所欲;语感素养欠缺的人,出笔词不达意,语多梗塞。听话要会听“音”,听出“话外意”,要靠听觉的语感去分辨;说话要根据对象和场合,组织思想,通情达理地表述,也凭表达的语感去调节。加强语感训练是形成这种能力的初步阶梯。学生一旦建立起良好规范的
期刊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想学、爱学的好课,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下面我以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进行新教材中关于基础理论水解知识的课堂教学时的优化设计思路。  1.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化学
期刊
高中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的提高和解题上的技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数学的应用也逐渐摆上了日程。诚然,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掌握提出、分析和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研究和表述问题,是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的应用呢?在此,浅谈如下。  1.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意义
期刊
【摘要】手工制作艺术是一种充分调动人的手、眼、大脑协调合作,在三维空间进行的物质创造活动,通过对人的生理刺激,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交叉活动,发掘创造潜力培养创造能力,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手段。布艺:作为手工的一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养。本文通过六个方面的介绍让学生玩转布趣,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布艺;教学方法;六部曲  随着时代的发展,“布艺DIY”的兴起,
期刊
走上这个不寻常的讲台前,我自认为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里准备——这些聋哑孩子的分析能力可能相对要差一些,理解能力也可能会弱一些。可是当我真正走近了他们,与他们同学一本教科书时才发现,他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很差,这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往往在我们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词语,却被他们理解出了极大偏差,有时真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是哭笑不得。而八年级理科教材中的一个个新名词“机械”“能量”“重力”……这些对于他
期刊
培养和造就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让学生掌握已形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发现的;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物理教学的任务不应仅停留在教会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1. 以激发兴趣带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产生  课堂教学应以“学
期刊
想像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只要时时记得培养,常常正确引导,学生就会有丰富的想像力。从阅读开始,必须让小学生在感知语言方面,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1. 朗读吟诵,想像画面  课文的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反复吟诵,要在眼前能呈现出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能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像出一幅幅的画面,为画面中的人物,赋予动作、语言和情感,把静止的画面变成动态的过程。这
期刊
复习是唤醒学生记忆,将知识串珠成链,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必由之路。然而其漫长的苦难历程,使学生备受煎熬,也使学生在漫漫地迎战中产生了极强的疲惫心态。为此,改进复习策略,让学生充满信心、充满期待、饱含热情的投入到复习中来,以此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有效重构认知,提升数学素养。  1. 策略一:引领自我甑别,厘清知识  题海战术是常规复习很难走出的梦魇,如何将练习变成学生自觉行为,让学生走出苦
期刊
CAI辅助教学给课堂增添了活力,声光电的科学整合使课堂教学魅力四射。绚丽的多彩、动感的画面、简洁的解说、悦耳的音乐等密切的融合,让学生耳目一新,在刺激学生感官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打造理想的数学课堂。  1. 选择贴近生活的课件,激发兴趣,提高关注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关注学习的原动力,她是学习创新的灵感源泉,也是智慧的发祥地
期刊
习题课与新授课一样重要,必须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学思路,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1. 习题课的特点  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如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