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G647.38
(重庆文理学院2014年科研项目,编号:Y2014RJ40)
摘要:本文在总结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提炼总结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课程、训练、实践、服务等四位一体的创业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自此开启全民创业的新时代。国家发改委立即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以进一步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高校就业,促进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和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观念狭窄,重视不够。创业工作已被大多数的高校重视,但仍不被有的院校领导看好,认为创业不是大学阶段的事情,甚至认为创业不过是加强就业的一种措施:一是仍把开实体公司才看作是创业;二是只选拔经济管理或商学院等少数创业爱好者进入创业园;三是形式重视,实际上在场地、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不够。
2.课程单一,覆盖面窄。一是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二是没有开设系统的必修课,而是以少数几门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三是课程理论化,实际操作性不强,能力培养不够;四是课程结构和内容与社会脱节,严重滞后。
3.师资缺乏,质量不够。新进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项目经验。一是具有创业经验或指导学生创业的教师数量偏少、层次不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强;二是校外指导老师多停留在讲座、沙龙等点上,具体的指导和个性化的教育不多;三是受到体制机制或其它因素制约,学校教师本身参与企业管理和创业过程的比例偏少,更别说开公司带领学生创业了。
4.服务缺位,体系不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和服务上不够:一是准入方面的服务意识不够,程序审批服务不够齐全,学校与工商、税务等行政审批部门的对接不够,手续仍不够简化,很多申请、变更、年审等事务仍由学生满大街的跑和找。二是创业启动资金和基金的设置方面欠缺,主要靠学生自筹,学校层面和政府层面的帮扶效果不明显。三是学生创业初期和经营过程中的跟踪指导不够,停留于形式,很多时候是学生自生自灭。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实际运用性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课程、训练、实践、服务等方面着手构建。
(一) 建立全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必修+选修模式。可采用分级模式实施:一是对全校学生实施公共课性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以建立大学生的创业思想、掌握初步的理论知识;二是根据市场和学生需求设置创业系列课程,实施选修课,供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选学。
2.组建创业先锋班,重点培养创业人才。根据学生需求组建特色人才培养实验班,对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同时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实施“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模式。
(二)建立健全适应于创新创业的训练体系
1.创业训练与创业赛事相结合。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每年各大部委、各地方政府和人民团体协会均组织了大量创新创业大赛。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加强学生训练,通过比赛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推广学生作品,提高学生企业美誉度。
2.创业训练与校友工作相结合。高校已毕业的校友经过多年的磨砺成长,已拥有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中小型企业,甚至已成长为当地知名的大型企业。校友工作应主动服务于创新创业这个中心,利用好校友资源,开展相应的活动,为创业就业工作服务。
3.创业训练与模拟演练相结合。一是充分利用好“创业之星”沙盘推演教学软件的作用,应该选拔和组织学生经常训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二是组织包含市场调研、项目选择、创业计划书制作在内的跨专业的创业模拟大赛,加强学生创业流程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三是组织学生到地方微型创业园和产业园参观,了解市场状况,增加见识,拓宽思路。
(三)建立健全适应于创新创业的实践体系
1.校内创业实践体系。学校可开发出“咖啡书屋”、“邮政报亭”、“送水站”、“快递流通站”、“移动营业厅”、“洗衣部”等创业项目以竞争和招标(答辩)的形式让学生承包经营,以加强学生实际运营管理能力。
2.创业园孵化实践体系。高校根据学校所属位置,开辟出与社会接轨且人气旺盛的街区成立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让有创业意向或有一定想法的创业爱好者入驻,让创业者零距离接触市场,真实体验创业过程。
3.地方产业园区实践。经过在校内孵化园的成长和磨砺,有市场价值和前景的大学生微型企业将对接到地方创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实施“3+1”和“2+2”运行模式,即校内三年或两年,园区一年或两年。让大学生微型企业接受市场法则,以进一步成长与发展,成长为成熟稳定的社会实体企业。
(四)构建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服务指导体系
高校应形成校、院、系三级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学工部应成立校级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从宏观和全局层面进行统筹、管理,并引导全校创业工作良性发展;二级学院应该有结合专业发展的具体举措;系(教研室)应该配备学生创业导师,形成三级创业指导平台。
1.思想引导与决策咨询中心。中心主要由校级层面设置,并安排专兼职专业教师面向全校创业大学生服务。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的培养与引导,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塑造顽强的创业精神,培养必备的创业能力,建立高尚的创业品格,营造一种新时期高等教育中全新的创业理念。[1]同时向创业者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和决策指导,以帮助刚跨入创业门槛的大学生坚定信念和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疑惑。
2.打造“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高校根据大学生创业申请数量和园区规模情况,适时减化申报程序和审批手续,争取将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在校级层面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设立窗口或分站,或者以每月或每季度来校集中处理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服务。
3.过程帮扶指导中心。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如教师、企业老总、专家顾问、校外创业导师等组成专家团队对学生提供创业过程的帮扶指导,使学生在各个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至少可以得到思路上的解决。
4.融资贷款难,成立创业基金。对于大学生创业初期或创业发展期来说,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应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经验在使用现有政策和措施外,还应成立校内创业基金,基金来源可以是校友,也可以是社会资源,还可以是风投。
参考文献:
1.李霜.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J]环境视野68-69
2.重庆文理学院:创业教育促进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年19期
(重庆文理学院2014年科研项目,编号:Y2014RJ40)
摘要:本文在总结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提炼总结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课程、训练、实践、服务等四位一体的创业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自此开启全民创业的新时代。国家发改委立即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以进一步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高校就业,促进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和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观念狭窄,重视不够。创业工作已被大多数的高校重视,但仍不被有的院校领导看好,认为创业不是大学阶段的事情,甚至认为创业不过是加强就业的一种措施:一是仍把开实体公司才看作是创业;二是只选拔经济管理或商学院等少数创业爱好者进入创业园;三是形式重视,实际上在场地、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不够。
2.课程单一,覆盖面窄。一是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块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二是没有开设系统的必修课,而是以少数几门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三是课程理论化,实际操作性不强,能力培养不够;四是课程结构和内容与社会脱节,严重滞后。
3.师资缺乏,质量不够。新进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项目经验。一是具有创业经验或指导学生创业的教师数量偏少、层次不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强;二是校外指导老师多停留在讲座、沙龙等点上,具体的指导和个性化的教育不多;三是受到体制机制或其它因素制约,学校教师本身参与企业管理和创业过程的比例偏少,更别说开公司带领学生创业了。
4.服务缺位,体系不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和服务上不够:一是准入方面的服务意识不够,程序审批服务不够齐全,学校与工商、税务等行政审批部门的对接不够,手续仍不够简化,很多申请、变更、年审等事务仍由学生满大街的跑和找。二是创业启动资金和基金的设置方面欠缺,主要靠学生自筹,学校层面和政府层面的帮扶效果不明显。三是学生创业初期和经营过程中的跟踪指导不够,停留于形式,很多时候是学生自生自灭。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实际运用性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课程、训练、实践、服务等方面着手构建。
(一) 建立全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必修+选修模式。可采用分级模式实施:一是对全校学生实施公共课性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以建立大学生的创业思想、掌握初步的理论知识;二是根据市场和学生需求设置创业系列课程,实施选修课,供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选学。
2.组建创业先锋班,重点培养创业人才。根据学生需求组建特色人才培养实验班,对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同时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实施“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模式。
(二)建立健全适应于创新创业的训练体系
1.创业训练与创业赛事相结合。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每年各大部委、各地方政府和人民团体协会均组织了大量创新创业大赛。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加强学生训练,通过比赛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推广学生作品,提高学生企业美誉度。
2.创业训练与校友工作相结合。高校已毕业的校友经过多年的磨砺成长,已拥有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中小型企业,甚至已成长为当地知名的大型企业。校友工作应主动服务于创新创业这个中心,利用好校友资源,开展相应的活动,为创业就业工作服务。
3.创业训练与模拟演练相结合。一是充分利用好“创业之星”沙盘推演教学软件的作用,应该选拔和组织学生经常训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二是组织包含市场调研、项目选择、创业计划书制作在内的跨专业的创业模拟大赛,加强学生创业流程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三是组织学生到地方微型创业园和产业园参观,了解市场状况,增加见识,拓宽思路。
(三)建立健全适应于创新创业的实践体系
1.校内创业实践体系。学校可开发出“咖啡书屋”、“邮政报亭”、“送水站”、“快递流通站”、“移动营业厅”、“洗衣部”等创业项目以竞争和招标(答辩)的形式让学生承包经营,以加强学生实际运营管理能力。
2.创业园孵化实践体系。高校根据学校所属位置,开辟出与社会接轨且人气旺盛的街区成立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让有创业意向或有一定想法的创业爱好者入驻,让创业者零距离接触市场,真实体验创业过程。
3.地方产业园区实践。经过在校内孵化园的成长和磨砺,有市场价值和前景的大学生微型企业将对接到地方创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实施“3+1”和“2+2”运行模式,即校内三年或两年,园区一年或两年。让大学生微型企业接受市场法则,以进一步成长与发展,成长为成熟稳定的社会实体企业。
(四)构建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服务指导体系
高校应形成校、院、系三级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学工部应成立校级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从宏观和全局层面进行统筹、管理,并引导全校创业工作良性发展;二级学院应该有结合专业发展的具体举措;系(教研室)应该配备学生创业导师,形成三级创业指导平台。
1.思想引导与决策咨询中心。中心主要由校级层面设置,并安排专兼职专业教师面向全校创业大学生服务。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的培养与引导,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塑造顽强的创业精神,培养必备的创业能力,建立高尚的创业品格,营造一种新时期高等教育中全新的创业理念。[1]同时向创业者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和决策指导,以帮助刚跨入创业门槛的大学生坚定信念和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疑惑。
2.打造“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高校根据大学生创业申请数量和园区规模情况,适时减化申报程序和审批手续,争取将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在校级层面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设立窗口或分站,或者以每月或每季度来校集中处理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服务。
3.过程帮扶指导中心。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如教师、企业老总、专家顾问、校外创业导师等组成专家团队对学生提供创业过程的帮扶指导,使学生在各个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至少可以得到思路上的解决。
4.融资贷款难,成立创业基金。对于大学生创业初期或创业发展期来说,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应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经验在使用现有政策和措施外,还应成立校内创业基金,基金来源可以是校友,也可以是社会资源,还可以是风投。
参考文献:
1.李霜.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J]环境视野68-69
2.重庆文理学院:创业教育促进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