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学是师生互动下的双层次的有目的的行为,自然涉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古诗文教学在高中阶段尤为重要,一方面,古诗文传承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古诗文占据着高考很重要的比例,因此,对当前高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现状给予探究有其必要性。
关键词:高中阶段 古诗文 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方面的现状分析
1.课改与高考双重标准下教学压力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基础学科,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要求通过语文教学,特别是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三年的教学成果毕竟要接受高考的检验,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笔隐性精神财富,不易被发觉,而高考学生的分数才更有说服力,容易被放大。现在的教师,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还是莘莘学子高考成功的领路人,压力大在所难免。无论示范性高中还是普通高中,都在近乎疯狂的追求高考升学率、重本率,升学率高了,随之而来的回报便是生源不断、财源滚滚,提高升学率的重任自然要落到一线教师的肩上。
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浮于形式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但是,从调查问卷反馈出来的信息来看,一线教师普遍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中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一方面,学校重视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略相应配套教学资源的引进;另一方面,少数老教师不会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设备,部分教师则认为,古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无法用现代技术表现出来的,用多媒体课件来教学只是为了方便。
3.注重教学轻视研究
教学应该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活动,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拥有最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最能发现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因此,一切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和运用,都应该听取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最有发言权。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应该兼顾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教学理念的创新。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教学搞好就万事大吉了,课程改革和理论创新与自己关系不大,从一线教师发表的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来看,他们对理论创新的热情也不高。
二、学生方面的现状分析
古代诗歌、散文是我们民族文化当中的经典,其动人的情感、鲜活的思想、睿智的灵魂无不令我们感慨赞叹,但是,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快餐文化”盛行,传统文学虽然拥有无穷的魅力,毕竟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兴趣不是那么浓厚,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具体陈述如下。
1.厌恶古诗文,兴趣不浓
很多学生会因教师学识渊博、课堂幽默风趣而喜欢上某一学科,自然也会有很多学生因为教师的一些原因而对某一学科产生厌学情绪。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当中,一部分是因为教师教法陈旧,毫无新意,无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文本的魅力,而教师讲授知识的范围基本局限于教材上的东西,比如课文注释,课后习题等,教师课外资源的引用较少,对学生的要求往往以背诵为主,对文本的相关资料探究不够,对情感的发掘不深等等。
2、学习目标过于单一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可能是古人对语文“工具性”的最早认识,调查发现,现在高中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对高考,否则便不会“之乎者也”地学习这些“老古董”,只有10%的学生抛开高考的目的,希望通过学习古诗文来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与学生交谈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关系不大,一名学生还援引“感动中国”人物张正祥的事迹为例,央视给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它是孤独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评价如此之高,而张正祥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相比之下,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腐败官员,哪一个没受过“仁、义、礼、智、信”的熏陶和教诲。
3.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
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师生平等,提倡“对话式”教学,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才便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但是,调查发现,“对话式”课堂模式仍然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主,学生的发言权受到很大限制,学生稍微调侃一点的言论都可能被老师认为在挑衅他的权威,所以,学生往往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还是一板一眼地有序进行着。其实,我们认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应该只做一名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
参考文献
[1]何周松.浅议如何教好古诗文[J].知识经济. 2009(11)
[2]周建飞.关于上好古诗文课的几点思考[J].内江科技. 2010(04)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关键词:高中阶段 古诗文 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方面的现状分析
1.课改与高考双重标准下教学压力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基础学科,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要求通过语文教学,特别是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三年的教学成果毕竟要接受高考的检验,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笔隐性精神财富,不易被发觉,而高考学生的分数才更有说服力,容易被放大。现在的教师,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还是莘莘学子高考成功的领路人,压力大在所难免。无论示范性高中还是普通高中,都在近乎疯狂的追求高考升学率、重本率,升学率高了,随之而来的回报便是生源不断、财源滚滚,提高升学率的重任自然要落到一线教师的肩上。
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浮于形式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但是,从调查问卷反馈出来的信息来看,一线教师普遍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中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一方面,学校重视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略相应配套教学资源的引进;另一方面,少数老教师不会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设备,部分教师则认为,古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无法用现代技术表现出来的,用多媒体课件来教学只是为了方便。
3.注重教学轻视研究
教学应该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活动,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拥有最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最能发现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因此,一切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和运用,都应该听取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最有发言权。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应该兼顾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教学理念的创新。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教学搞好就万事大吉了,课程改革和理论创新与自己关系不大,从一线教师发表的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来看,他们对理论创新的热情也不高。
二、学生方面的现状分析
古代诗歌、散文是我们民族文化当中的经典,其动人的情感、鲜活的思想、睿智的灵魂无不令我们感慨赞叹,但是,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快餐文化”盛行,传统文学虽然拥有无穷的魅力,毕竟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兴趣不是那么浓厚,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具体陈述如下。
1.厌恶古诗文,兴趣不浓
很多学生会因教师学识渊博、课堂幽默风趣而喜欢上某一学科,自然也会有很多学生因为教师的一些原因而对某一学科产生厌学情绪。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当中,一部分是因为教师教法陈旧,毫无新意,无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文本的魅力,而教师讲授知识的范围基本局限于教材上的东西,比如课文注释,课后习题等,教师课外资源的引用较少,对学生的要求往往以背诵为主,对文本的相关资料探究不够,对情感的发掘不深等等。
2、学习目标过于单一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可能是古人对语文“工具性”的最早认识,调查发现,现在高中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对高考,否则便不会“之乎者也”地学习这些“老古董”,只有10%的学生抛开高考的目的,希望通过学习古诗文来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与学生交谈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关系不大,一名学生还援引“感动中国”人物张正祥的事迹为例,央视给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它是孤独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评价如此之高,而张正祥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相比之下,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腐败官员,哪一个没受过“仁、义、礼、智、信”的熏陶和教诲。
3.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
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师生平等,提倡“对话式”教学,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才便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但是,调查发现,“对话式”课堂模式仍然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主,学生的发言权受到很大限制,学生稍微调侃一点的言论都可能被老师认为在挑衅他的权威,所以,学生往往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还是一板一眼地有序进行着。其实,我们认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应该只做一名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
参考文献
[1]何周松.浅议如何教好古诗文[J].知识经济. 2009(11)
[2]周建飞.关于上好古诗文课的几点思考[J].内江科技. 2010(04)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