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符号、气韵与游戏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s_gig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书四十余年,经常萦环脑际的一个问题是:“书法是什么?”今天,如果有人以此为问,我将会说“书法是融汉字符号、气韵与游戏为一体的毛笔书写活动。”汉字,是书法作品的符号外壳,可感而且可见;气韵,是作品的内核精神,依附汉字符号而存在,可感而不可见;而游戏的心灵,则是令两者融合为一的催化良方。
  在艺术的天地里,形式符号胜过一切雄辩。不同的符号,标志着不同的艺术门类,也象征着不同的情感意义。汉字作为中华书艺的表现符号,其意义可有三个层次:首先,它是作品的题材内容,偏属文字义理的实用功能,是文学性的;其次,它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字体的文字书写,也是书法作品的媒材载体,偏属于汉字形体学,是学术性的;最后,它是书艺表现的抒情形式,就在点画、线条及其空间构筑的造型本身,投射了书家的审美情趣,超越了汉语(音、义)与汉字(形)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艺术性的。
  后两个层次都跟形体有关,却又各有分野:文字学上的“形”,体现为笔画书写的中心线,着重内部组织的俗成规定性;艺术学上的“形”,体现为笔画的轮廓线,着重外部造型的抒情表现性。而前两个层次又都属于题材范畴,跟第三个层次艺术符号之表现才能关系不大。不过,由于书法是古代读书人之必修,其中积淀着浓厚的传统文人审美意蕴,文化性格特别鲜明,故上述有关汉字符号的三重功能,早已因相互生发而浑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有所偏废,都难免美中不足。
  古代中国文人运用毛笔写字画画,在水墨与纸绢的磨合中,相应产生一种浑沦的笔墨趣味,称之为“气韵”。“气”,具有充满(整体)、流动(运动)、连续(贯通)等特性;“韵”,有节奏、旋律、趣味、姿态、余音、余味等意涵,它依附于“气”而存在。盡管有“气”才有“韵”,但若有“气”而无“韵”,则其气势、神气的境界,也难臻高妙。在艺术创作上,气由人心灵明觉知的本源处感发而生,是人体内在的精与神之转化与投注。天地万物都是一气所化生,物理学所谓质量不灭,即以气之转换为中介。
  美学家阿恩海姆说:“知觉,即结构的发现。”此为西方观点,是单就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构成上而言。实则,知觉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气韵”的感悟与发现。书法作品作为一种有机整体的“场”存在,除了形式构成关系外,还有更为本质性的能量、信息及其运动特征,这才是书艺整体生命的真正内容。
  气韵的表现关乎用笔,就在笔毫与纸面的抵拒鼓荡中生发。笔法不通,点画无力,所谓“活的形象”便成了空谈。骨法用笔,是毛笔书画艺术的“生死关”,有其严肃的美感客观性;造型结构是“风格关”,有主观能动性。明得此中关窍,欣赏字画自能登堂入室,从事创作也不至于掉落形式主义的窠臼。
  此外,笔、纸、墨等工具材质的选用,也是影响创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它跟笔法同是“气韵”生成与否的外在依据。至于其内在依据,除了先天气质禀赋外,还跟创作者后天的生活体验、文化素养以及他对于形式觉知能力的开显程度密切相关。
  艺术活动是人类本质生命的一种回归,它能让人照见真实的自我,进而调整、转化自我,终至于实现、完成自我。德国美学家席勒说:“当一个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当一个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游戏,是人类内在顽皮性情的自然发露,它往往以趣味的追求为其特征。也唯有在游戏中,人们才能将内在性灵转化为具有气韵内容的独特符号。在艺术活动中,游戏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心态上的,一是心境上的。前者表现为“无目的”“非功利”,过程就是目的的专注与享受,指向学习态度的敬慎与精诚;后者表现为主、客二元对立的消除,既分别又无分别,摆脱一切创作技法的挂碍,而指向内在心灵的自足与忘怀。二者都归结于当下情境的坦然面对与直觉感悟的随顺区处,这种优游的自由心境,是游戏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的最佳创作状态。
  个人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在此种心境下产生的作品也是有的。除《乱码字组dz-))以外,如近作《空同》与《眉寿》,原本都只是率意写成的草稿图,当正式书写时,前后各写了一二十件,更换了不知多少笔和纸,但表现效果却都不如最初的草稿图。最后,这无心的偶然游戏之作,竟成了我现代实验性创作中的代表作品。可见自由的心灵,才是孕育佳作的温床,任何功利目的或技法得失的矜持执念,都是艺术创作的仇敌。
  若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加以观照,我的学书经历,大略可分四阶段:1964至1986年是师古筑基阶段,以法度的完备为追求目标,侧重在传统古典符号的理解与诠释,有唯美倾向。1987至1991年为第二阶段,大量接触新出土简牍帛书,由法度的工整向趣味化的写意转进,开始容许败累,侧重在传统古典符号的解构与个人符号的建构,有新古典的倾向。1992至2002年为第三阶段,笔势由拳而舞,化刚劲为柔劲。持续钻研古典,并加入现代性的实验探索,个人符号追求强烈,侧重由传统符号向现代符号之转换。2003至今,为传统之深掘与现代之出新双轨并进,分进合击,力求在书艺符号“涩、衡、贯、和”的本质回归中,作创造性的开展;书写以安闲松柔为主,似已渐人佳境,有顿归“老实写字”之悟。
  责任编辑:韩少玄
其他文献
中国画的灵魂在于线条,从毛笔的书写性演变而来的笔墨语言,是写意精神成为民族审美品格立命所在。大小写意都注重用笔用墨,一幅中国画要有基本的元素组成,这些也是由毛笔书写而产生的笔墨语言,如点、线、面,题款、印章。这些元素中尤其突出的是“线”“点”,这又成为中国画的核心元素。“线”“点”的核心是书法笔意在中国画中的延生和演变。笔墨意境的核心就是“线”“点”组合所出现的抽象的、朦胧的、品味不尽的意象之美。
期刊
任赛,1982年生,长春人。201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唯美新视界——任赛写意山水画精品集》等。  烟霞洞地处杭州西湖西南山麓,是由石灰岩融成的天然石洞,洞口常年弥漫烟岚,山体有陨星坠落,石质含有硫矿元素。所以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光照耀在山石上,山石上会有五彩斑斓之色,再加上傍晚山间会有雾霭缭绕,折射到上面呈
期刊
自2013年开始,我一直在探索中国画鸡冠花的创作表现方法。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鸡冠花是知恩图报的象征。其原型是公鸡为了保护少主人免受蜈蚣精的侵害,奋不顾身啄死蜈蚣精后,自己随之死去,化身鸡冠花的故事。虽然故事有点凄美,但确实让人动容。在国外,鸡冠花则是“爱情”的代名词。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男方如果手持鸡冠花而来,则是求爱的标识。  在我眼里,鸡冠花则是流淌在自己生命里的一段赞歌。第一次见到鸡冠花
期刊
在绘画中,光的使用不容易把握。它一方面可以使画中物象得到灿烂的表现,同时也极易因光的流溢而减损绘画的内在深度,给人流于肤浅的印象。但任赛画中光影的营造,却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她在峰峦幽谷中对光的使用,由于有浓重的墨色为背景,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空间纵深;她画的树、花因光的介入更炫目,也因此将整个画面点亮,成为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对象。就其哲学暗示性来讲,这种由光提点出的幽深和明快,使画面显现出独特的神秘
期刊
我与周凯初识于20世纪90年代初,彼时,深圳美术界正热衷于推进“都市水墨”“城市山水”,以昭示自身与众不同的文化形象。周凯身为深圳画院的画家,自然要积极投身于此。  周凯学美术是科班出身,早年在上海美专学习油画,接受了严格的西画训练。因缘际会,他在26岁时得拜胡问遂为师学习书法,30岁时又经胡问遂引荐,成为陆俨少的入室弟子。这是一段类似私塾式的口传心授的传统教育,两位当代书画大师的耳提面命,使他很
期刊
人物画家需要严格的造型功力。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勤奋,李毅长期观摩和临摹名家作品,掌握了刻画人物的基本造型技巧。又通过坚持不懈的写生,培养了塑造形象的能力。对他艺术成长影响最大的是黄胄先生和李宝峰,他从黄胄的人物画中认识到深人生活、观察和体验客观对象以及写生的重要性。李宝峰吸取了黄胄的创作经验,在个人笔墨风格上有所建树,也使他更清楚地领悟到笔墨语言的要旨,驱使他在提炼笔墨表现力上狠下苦功。后来他在杜滋
期刊
贺成才,1960年生,辽宁营口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文化与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中国当代国画家贺成才作品集》《贺成才中国画作品集》等。  黄宾虹说:“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古人头
期刊
1980年,于彭歷时三个半月,走遍桂林、苏州、杭州、景德镇、北京、上海、西安、敦煌、云冈……隐藏在灵魂深处的文化寻根之情,被彻底地释放。一趟故国之旅,为于彭注入了创作的灵泉。  内心的激情和外在的压制,于彭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足以安顿、解脱的方式:1985年起,他开始费心构筑改造那问位在士林、也是他出生成长的平凡老屋;将奇石怪木搬进庭园,将古老的家具、摆设搬进室内,成为一个隐藏在尘嚣、俗世之中的秘
期刊
一、“纯粹美学”概念的提出  “纯粹美学”的概念是法国著名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提出的。非常遗憾。正如爱德华·S.凯西所说的,杜夫海纳试图在承认情感先天性这个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审美范畴体系——‘纯粹美学’”的尝试并没有成功。从人类整个美学史的宏观角度来说,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包括几乎所有现代美学)并没有超出“审美主体”美学的范畴。  尽管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没有完成“
期刊
关于宋代绘画款识,历代书画理论家多有论及,明沈灏《画尘》有云:“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也有云:“款题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古画不名款,有款者亦于树腔、石角题名而已。”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亦有云:“唐、宋之画,问有书款,多有不书款者,但于石隙问用小名印而已。”结合前人相关款识理论所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