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盛云,湖北省荆州市骨干教师,松滋市明星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2016年度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得者,出版有诗集《楝果铃铛》《叶的背影》。
商山①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④梦,凫⑤雁满回塘⑥。
★【注释】
①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
②征铎(duó):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③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落叶乔木,叶子在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④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朝设置杜县,汉宣帝修筑陵墓在东原上,因名杜陵。
⑤鳧(fú):野鸭。
⑥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导读】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温庭筠四十八岁,他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友人徐商(时任河中节度使),经过商山时作了这首诗。全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苦和思乡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首联(第一、二句)点明时间、事件和情感。清晨起床,就听到马车准备上路的动静,那悬挂在马脖子上的大铃铛发出“叮当、叮当”的脆响,声音在山间低回,让人听了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这种“空”,是故乡渐远时的失落,也是前途未卜时的迷茫。想到这,诗人不禁悲从中来。就在悲情萦怀时,耳畔又传来村野的鸡啼,仿佛是催人快走,又好像是留人慢行。而茅店檐头的月亮还冷冷地挂着,犹如失眠者苍白的脸;板桥上的白霜竟已印下了早行人的足迹。就这样,颔联(第三、四句)由远及近,从上到下地描写了商山早行时的环境氛围——苍凉!颈联(第五、六句)接着写路上所见:槲叶纷纷飘落,覆盖山路,而枳花开得正盛,连片似雪,分点如星,映照得驿站墙角分外明亮。这早行中的春色,不由得让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野鸭、大雁都飞回来了,在曲岸回环的湖塘里游弋,嬉戏。尾联(第七、八句)以“杜陵”借代长安,而唐代诗人多以长安为第二故乡,如此,尾联与首联就遥相呼应起来,一“行”一“思”,一“悲”一“梦”,或直接,或隐晦地表达出了思乡的愁苦。
★【联想】
商山,不醒的杜陵梦
这轮月,本该如峨冠上的碧玉
也本该如书案上晃动诗情的酒盏
那时,珠帘漫卷廊间的清风
瑶琴落满了牡丹的花瓣
哪曾想它在一声鸡啼里
竟如此冰凉如霜,如此清瘦如渐朽的桥板
仿佛故乡在季节转身的时候
模糊了山水,也黯淡了谁挂泪的脸蛋
且顺着铺满槲叶的山路前行
看驿站墙角的枳花,灯一样地闪
明明暗暗里,如梦中描画眉梢的素手轻抬
照罢圆镜,又拈起团扇
那时,窗棂外的新竹已齐了楼头
悄悄的耳语响在鬓畔
而远处的湖塘,成群的野鸭牵动水波
成行的大雁落到水岸
★【拓展】
才思敏捷“温八叉”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写史湘云跟香菱谈诗,薛宝钗半是数落半是打趣道:“……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现在的两个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
上述话语中,诗人的称呼真有意思。特别是“温八叉”,感觉好奇怪!他是谁呀?为什么叫“温八叉”呢?
原来,“温八叉”就是温庭筠。温庭筠自幼才思敏捷,尤其擅长创作小赋,每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按官方韵书中所定的韵来作赋,他从不起草,而是叉手构思。叉一下,他就能写出一句,押一韵;叉八下,他就能写出八句,押八韵。当时人们就称他为“温八叉”,用来形容温庭筠创作的能力强,速度快。后来也用“八叉手”形容才思敏捷。
商山①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④梦,凫⑤雁满回塘⑥。
★【注释】
①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
②征铎(duó):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③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落叶乔木,叶子在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④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朝设置杜县,汉宣帝修筑陵墓在东原上,因名杜陵。
⑤鳧(fú):野鸭。
⑥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导读】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温庭筠四十八岁,他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友人徐商(时任河中节度使),经过商山时作了这首诗。全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苦和思乡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首联(第一、二句)点明时间、事件和情感。清晨起床,就听到马车准备上路的动静,那悬挂在马脖子上的大铃铛发出“叮当、叮当”的脆响,声音在山间低回,让人听了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这种“空”,是故乡渐远时的失落,也是前途未卜时的迷茫。想到这,诗人不禁悲从中来。就在悲情萦怀时,耳畔又传来村野的鸡啼,仿佛是催人快走,又好像是留人慢行。而茅店檐头的月亮还冷冷地挂着,犹如失眠者苍白的脸;板桥上的白霜竟已印下了早行人的足迹。就这样,颔联(第三、四句)由远及近,从上到下地描写了商山早行时的环境氛围——苍凉!颈联(第五、六句)接着写路上所见:槲叶纷纷飘落,覆盖山路,而枳花开得正盛,连片似雪,分点如星,映照得驿站墙角分外明亮。这早行中的春色,不由得让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野鸭、大雁都飞回来了,在曲岸回环的湖塘里游弋,嬉戏。尾联(第七、八句)以“杜陵”借代长安,而唐代诗人多以长安为第二故乡,如此,尾联与首联就遥相呼应起来,一“行”一“思”,一“悲”一“梦”,或直接,或隐晦地表达出了思乡的愁苦。
★【联想】
商山,不醒的杜陵梦
这轮月,本该如峨冠上的碧玉
也本该如书案上晃动诗情的酒盏
那时,珠帘漫卷廊间的清风
瑶琴落满了牡丹的花瓣
哪曾想它在一声鸡啼里
竟如此冰凉如霜,如此清瘦如渐朽的桥板
仿佛故乡在季节转身的时候
模糊了山水,也黯淡了谁挂泪的脸蛋
且顺着铺满槲叶的山路前行
看驿站墙角的枳花,灯一样地闪
明明暗暗里,如梦中描画眉梢的素手轻抬
照罢圆镜,又拈起团扇
那时,窗棂外的新竹已齐了楼头
悄悄的耳语响在鬓畔
而远处的湖塘,成群的野鸭牵动水波
成行的大雁落到水岸
★【拓展】
才思敏捷“温八叉”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写史湘云跟香菱谈诗,薛宝钗半是数落半是打趣道:“……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现在的两个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
上述话语中,诗人的称呼真有意思。特别是“温八叉”,感觉好奇怪!他是谁呀?为什么叫“温八叉”呢?
原来,“温八叉”就是温庭筠。温庭筠自幼才思敏捷,尤其擅长创作小赋,每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按官方韵书中所定的韵来作赋,他从不起草,而是叉手构思。叉一下,他就能写出一句,押一韵;叉八下,他就能写出八句,押八韵。当时人们就称他为“温八叉”,用来形容温庭筠创作的能力强,速度快。后来也用“八叉手”形容才思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