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孤儿救助模式研究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uank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孤儿救助工作是指对孤儿群体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项权益的全面保障,它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孤儿救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始终未能形成多元化的孤儿救助长效机制。本文针对秦皇岛孤儿的调查结果,以生态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多元化孤儿救助模式,以此为孤儿的基本生活、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孤儿救助;多元化模式;生态理论
  
  一、引言
  孤儿是最弱小、最需要社会关注的群体,因此,合理的孤儿救助模式在孤儿救助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孤儿寄养模式,尤其是家庭寄养的研究,且多从法律、政策、制度的角度出发,而生态系统视角鲜有提及。本文结合对秦皇岛市抚宁县和卢龙县的孤儿进行的36份抽样调查,了解孤儿的生活情况、学习状况、行为交往方式、以及资助状况等,进而针对孤儿生存困境提出构建多元化孤儿救助模式。
  二、孤儿的困境
  孤儿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利于其发展及融入社会的困境。孤儿的困境在于其生活、教育、医疗等各项权益没有得到全面保障,从而导致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一)抚养结构不合理。由国家民政部牵头组织的对全国孤儿的摸底调查显示,我国孤儿的抚养结构不够合理。秦皇岛孤儿的调查同样证实了这一结果:在抚养结构上,由孤儿的祖父母及亲戚抚养的比例最高,分别占55.6%与36.1%,仅有2.8%的孤儿生活在孤儿院,但还有5.6%的孤儿独自生活,这部分孤儿年龄集中在16-18周岁之间。由此可见,孤儿的抚养方式主要是替代性抚养,即由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抚养。
  调查进一步显示,由亲属抚养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孤儿抚养方式。孤儿监护人半数以上都已经退休、下岗或者生活在农村,经济困难尚需政府救济。在农村或者乡镇这种亲属关系比较密切的地区,孤儿主要由他们的祖父母进行照料,而且六、七十岁老年人照顾孙女或孙子的情况相当普遍。另外,有些孤儿由亲属代养,而多数抚养人的经济能力也很有限。
  (二)教育费用无法解决。国内有些学者研究显示,由于丧失了主要的赡养人,80%以上的抚养孤儿的家庭无力负担需要现金支付的教育费用(主要是学习资料和书本费用)。秦皇岛孤儿的调查结果同样显示:经济困难依然是影响孤儿正常就学的最大难题,这导致不少孤儿提前退学(没有完成九年义务的学习),致使其外出流浪或者打工。而在这个特殊群体中,多数孩子都具有勤奋刻苦的品质,他们的求学欲望特别强烈,但由于支付不起学习费用,很多孤儿都被迫退学,甚至有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也放弃了在普通人眼中极其普通的大学梦。
  (三)生活状况欠佳。获得健康照顾(包括适当的身心医疗照顾和预防保健服务)是儿童应获得的基本权利。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孤儿的基本生活状况得不到足够的保障。秦皇岛孤儿调查同样显示,这些被调查的孤儿在温饱、饮食和住房方面都得不到根本的保障,这使得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他们营养状况欠佳。此外,由于孤儿抚养方式的特殊性和抚养家庭经济上的极度困难,医疗费用对于养护家庭来说也是一大难以逾越的困难。调查数据表明:当孤儿感觉身体难受时,55.6%的孤儿会得到抚养人及时照料,有27.8%的孤儿需求向人求助,才能得到照料。其中,有22.2%的孤儿通常求助于自己的亲戚,5.6%的孤儿求助于邻居。此外,还有高达16.7%的孤儿靠自己弱小的身体与毅力,硬撑着挺过"难关"。可见,近一半的孤儿处于病痛困境中时,不能获得及时救助,弱小的身体要忍受病与痛的折磨。
  (四)交往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经历了失去父母的沉重打击,再加上家庭教育和父母亲关爱的缺失,这让许多孤儿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秦皇岛对孤儿调查的数据显示:少数孤儿由于承受了太多与年龄不相符的生活和精神压力,陷入了极度自卑的深渊。同时有很多孤儿因缺少沟通和抚慰,性格内向、情感压抑,甚至向自闭抑郁型发展。
  由表1可见,75%以上的孤儿都有一定得自控能力和坚忍心理,面对人生的不幸都能够坚强、乐观的去面对,而且他们都很希望自己融入到学校集体当中。但同时,由于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也有半数孤儿存在着严重的自卑、缺乏必要的自信、怯于交往等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些孤儿给与高度的关注。
  (五)所接受的资助来源渠道较少
  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孤儿所接受的资助来源渠道比较少。我们在对秦皇岛孤儿的调查中发现,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很多孤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救助,状况有所改变。但是,由于很多让祖父母或亲戚代养的孤儿没有向有关部门申请资助,所以没有得到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救助,只能随低保、特困救助等制度得到少量的帮助,很多时候只是不规律的临时性救助。由此可见,孤儿所接受的资助来源渠道比较窄,急需拓宽。
  三、构建多元化的孤儿救助模式
  孤儿成长的寄养家庭和机构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及社会环境四个层面是互相监督、互相渗透的。因此,在孤儿救助的问题上,我们应从生态系统的视角进行整体把握。政府应努力从宏观上构建一个孤儿在资金使用、组织体系、服务人员保障、国家制度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支援的生态系统,确保其在一个比较适合的照料模式下健康成长,使其在生活、教育费用、医疗健康、心理行为、资助等方面得到基本保障。这种多元化的孤儿救助模式,一方面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另一方面,又能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福利的社会化。
  (一)资源多元化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孤儿救助过程中,首先要强调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无论是对福利机构集中收养的孤儿,还是对社会散居的孤儿,政府都负有救助责任。因此,各级民政部门要依靠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从规划、建设、政策、监督等方面和集体工作措施上,解决孤儿生活、学习、康复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另外,政府要采取有利措施,密切联系社会各界,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儿童福利事业发展,不断壮大儿童福利事业的资源和能量。
  2.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资金投入多元化。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我们应努力开辟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相结合的投资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会大大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能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团体在慈善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孤儿救助的社会参与度。
  3.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纳入孤儿救助。福利机构在孤儿救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自身组织体系是否完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孤儿这个弱势群体能否正常生活。同时,政府的精力和能力的有限性,使得非政府组织在孤儿救助中存在很大的介入空间,它不仅可以弥补政府在孤儿救助中的不足,甚至可以提供比政府更加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救助服务。
  4.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工作、心理学、医疗康复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的参与,对于孤儿救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实施具体的救助和管理工作,并且就工作中面临的困难给与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5.完善孤儿救助制度。我们国家一直很注重儿童福利事业,对孤儿的救助也由以前的零散的、临时性的救助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近来,国家为促进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发展,正在从监护制度、医疗救助、教育保障制度、住房问题、就业政策五个方面对健全孤儿救助制度体系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孤儿照料模式多样化
  从保障孤儿权利的角度来看,我国鼓励和推广孤儿照料的新模式。目前,我国孤儿安置或照料模式呈多样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社区照料。孤儿所生活的社区是孤儿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加强社区帮扶制度是救助孤儿的主要途径,利用社区资源来保障孤儿的合法权益,帮助传递信息、筛选抚养对象和给付供养或者提供其它渠道的帮助。
  2.机构照料。目前,机构照料仍是我国孤儿的主要模式之一。孤儿的机构照料包括政府举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民间举办的儿童福利机构。但是,机构内的照料者存在流动性,机构生活难以让每个孤儿对特定照料者形成依恋。
  3.家庭寄养。近几年,家庭寄养模式逐步成为孤儿福利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不难看出,家庭寄养模式有着显著的优势:它不仅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使孤儿获得家的关爱,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然而,寄养时间的不确定性,也给儿童心理造成波动。
  4.收养。最好的儿童福利是家庭福利。对机构集中养育和家庭寄养的孤儿,福利院要主动积极地为其寻找合适的领养家庭,特别是对家庭寄养的孤儿,要积极鼓励用"寄养"变"收养",防止孤儿被二次遗弃,避免对孤儿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加大收养力度(其中包括国内、国际收养)是实现儿童回归家庭的最终目的的最佳途径,我们应帮助更多的孤儿找到自己永远的家。
  
  参考文献:
  [1]吴鲁平,韩小雪.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
  [2]邹明明."孤儿救助"福利特征与政策选择.社会福利[J],2008,(9).
  [3]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高洪贵.儿童的主要需求和成长环境.当代青年研究[J],2006,(3).
  作者简介:韩伟(1972-),女,汉族,辽宁鞍山人,博士,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研究;罗利君(1984-),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研究;李珂(1984-),女,汉族,河南阳泉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研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