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革实施以来,传统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理念到行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学科有了重大突破,历史、地理、生物这些在常人眼里被视为边缘学科的教学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績。但毕竟语数外是主要学科,在各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史地生却始终处于尴尬的从属地位不被高度重视,即使在课堂上学生也显得漫不经心,更别说在课余时间的练习巩固了。要克服学生轻视生物课,必须从每一节课堂实效抓起,认真搞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现略谈几种做法,仅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巧妙设计,生动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把一堂课上好,新课的引入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实践证明,引入可采用散文、视频、歌曲、角色扮演、动画等方式进行,以下是教学中的一些引入方法。
1 实验法导入法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2 插图导入法新教材中,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若干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在讲到“花的结构”这部分时,因时令已进入深秋,鲜花少,不宜运用实物教学,而这部分的知识又很重要,怎么办?我选择了课本封面的“金茶花”图导入新课。一上课,我对着这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两朵花的结构吗?学生每节生物课都接触到这幅图,却很少有人思考它,而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我乘势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花的结构”方面的知识。
3 生动故事导入法生物科学史知识是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之一。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讲述一些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或现象时,最宜采用这种方法。如在学习“细胞”一节之前,先简介细胞的发现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软木是由许多蜂巢状的“小室”构成的,他给这个“小室”起名叫做“细胞”。从此,“细胞”一词便诞生了。其实这个“小室”是死去的软木细胞的细胞壁。只是细胞的一部分。那么,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是怎样的结构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问题,于是引入新课。
4 精彩散文导入法在教学七年级生物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课时,我从散文《苔丝》中节选了这样一段文字:“季节向前发展了,成熟了。在新的一年里,鲜花、树叶、夜莺、画眉、金翅雀,以及诸如此类的生命短暂的生物,都出现在它们各自的岗位上了,仅仅在一年以前,这些位置都被其它的生物占据着,而它们不过是一些胚芽和无机体的分子。在朝阳的光照下,苞芽滋生了,长出了长条,汁液在无声的溪流中奔涌,花瓣绽开了,在无形的喷吐和呼吸中把香气发出去。”从这段文字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因为学生一开始学习生物学还很陌生,脑海中没有构建出学习的模式,用一些生动的语句把学生带入一个生机勃勃的生物领域。引出什么是生命?进而怎样区分生命?
5 媒体辅助导入法《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第一个知识是我国七大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视频引入,能很直观地给学生展现出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还能使学生记忆犹新。
6 动人歌曲导入法《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这一节重点是学习“什么是病毒”、“病毒的结构”、“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而病毒很小,我们用肉眼不能看到,所以我用了一首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改编的歌曲引入。对学生而言,单调乏味的开场白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丰富多彩求新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胃口大开。
7 互动结合导入法在《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一节教学中,其中一个知识点中关于我国植被情况,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搞个小品剧,让学生扮演深林中的小动物,用动物对话的方式去讲述我们的森林、草原在不断减少,以及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形成了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并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二、灵活教学,引人入胜
引入生动固然好,但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灵活的组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对事物都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学习的过程很大程度E取决于这种好奇心和欲望的激发,因此采用探究式的学习力祛,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2 巧用比喻,化抽象为生动如在讲解“血液”这一节时,自己形象生动地将血细胞的三种成份比喻为“搬运工”、“修补匠”、“英勇的战士”,这样做,便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幽默风趣中传授了知识,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
3 利用学生熟悉身边生物的优势,强化其亲身体验如在教学“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选代用品,这样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使他们逐步形成了环保和节约的意识。
4 在教室授课时可以采用资料分析、观察讨论、演示实验等多种形式来组织教学。
5 可将学生带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让学生实地观察、调查、实验等。
三、结尾巧妙.余味无穷
一节优秀完美的生物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课,而且要有环环相扣的过程环节,最后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的结尾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好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重点,弄清知识框架,掌握知识内容起着不可估量、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生物课的结尾方法形式灵活,途径多样,不拘一格。
1 归纳小结法新课内容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完成后,教师对所学新知识的脉络,可用清晰的条理、简炼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小结。使学生弄清知识的重点,将原来零碎分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归纳小结,加深学生的识记、掌握、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做,也可让学生放手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 前后照应法教师在设计新课引言时,要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又暂时不能回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解决此问题的急切渴望。课上结束后,所提问题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圆满解决。使整节课呈现出前问后答、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的良好效果。如讲“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时,教师可提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常吃的食物中都含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各对我们每个人身体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结束后,这个问题的答案,便一目了然,显而易见。
3 练习巩固法课堂练习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内容结束后,教师根据教材授课内容编几道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概括性强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回答。这样可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同时起到反馈课堂教学信息,检测课堂效果的作用,使教师能及时查漏补缺,了解课堂教学得失,起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作用。
4 新旧比较法把已学的知识与新学知识加以比较,或者把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更清晰、准确。如学完“细菌”和“真菌”这两节内容后,我们就可以运用列表比较法,将真菌和细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与人类关系等多方面加以比较。在学习种子结构这节课时,我们就可以把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加以比较,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准确,运用更恰当。
5 口诀记忆法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能编成琅琅上口的口诀,能增强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口诀中获得知识。如在“心脏的结构”中对于心脏四腔分别相连的血管可编成口诀:“心脏四腔,上房下室,房连静脉,室连动脉,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左房肺静,右房上下静。”这样结尾,把心脏的结构和在血液循环中,心脏与动、静脉的连接就记得一清二楚,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巧妙设计,生动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把一堂课上好,新课的引入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实践证明,引入可采用散文、视频、歌曲、角色扮演、动画等方式进行,以下是教学中的一些引入方法。
1 实验法导入法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2 插图导入法新教材中,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若干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在讲到“花的结构”这部分时,因时令已进入深秋,鲜花少,不宜运用实物教学,而这部分的知识又很重要,怎么办?我选择了课本封面的“金茶花”图导入新课。一上课,我对着这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两朵花的结构吗?学生每节生物课都接触到这幅图,却很少有人思考它,而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我乘势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花的结构”方面的知识。
3 生动故事导入法生物科学史知识是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之一。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讲述一些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或现象时,最宜采用这种方法。如在学习“细胞”一节之前,先简介细胞的发现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软木是由许多蜂巢状的“小室”构成的,他给这个“小室”起名叫做“细胞”。从此,“细胞”一词便诞生了。其实这个“小室”是死去的软木细胞的细胞壁。只是细胞的一部分。那么,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是怎样的结构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问题,于是引入新课。
4 精彩散文导入法在教学七年级生物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课时,我从散文《苔丝》中节选了这样一段文字:“季节向前发展了,成熟了。在新的一年里,鲜花、树叶、夜莺、画眉、金翅雀,以及诸如此类的生命短暂的生物,都出现在它们各自的岗位上了,仅仅在一年以前,这些位置都被其它的生物占据着,而它们不过是一些胚芽和无机体的分子。在朝阳的光照下,苞芽滋生了,长出了长条,汁液在无声的溪流中奔涌,花瓣绽开了,在无形的喷吐和呼吸中把香气发出去。”从这段文字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因为学生一开始学习生物学还很陌生,脑海中没有构建出学习的模式,用一些生动的语句把学生带入一个生机勃勃的生物领域。引出什么是生命?进而怎样区分生命?
5 媒体辅助导入法《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第一个知识是我国七大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视频引入,能很直观地给学生展现出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还能使学生记忆犹新。
6 动人歌曲导入法《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这一节重点是学习“什么是病毒”、“病毒的结构”、“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而病毒很小,我们用肉眼不能看到,所以我用了一首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改编的歌曲引入。对学生而言,单调乏味的开场白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丰富多彩求新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胃口大开。
7 互动结合导入法在《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一节教学中,其中一个知识点中关于我国植被情况,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搞个小品剧,让学生扮演深林中的小动物,用动物对话的方式去讲述我们的森林、草原在不断减少,以及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形成了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并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二、灵活教学,引人入胜
引入生动固然好,但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灵活的组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对事物都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学习的过程很大程度E取决于这种好奇心和欲望的激发,因此采用探究式的学习力祛,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2 巧用比喻,化抽象为生动如在讲解“血液”这一节时,自己形象生动地将血细胞的三种成份比喻为“搬运工”、“修补匠”、“英勇的战士”,这样做,便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幽默风趣中传授了知识,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
3 利用学生熟悉身边生物的优势,强化其亲身体验如在教学“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选代用品,这样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使他们逐步形成了环保和节约的意识。
4 在教室授课时可以采用资料分析、观察讨论、演示实验等多种形式来组织教学。
5 可将学生带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让学生实地观察、调查、实验等。
三、结尾巧妙.余味无穷
一节优秀完美的生物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课,而且要有环环相扣的过程环节,最后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的结尾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好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重点,弄清知识框架,掌握知识内容起着不可估量、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生物课的结尾方法形式灵活,途径多样,不拘一格。
1 归纳小结法新课内容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完成后,教师对所学新知识的脉络,可用清晰的条理、简炼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小结。使学生弄清知识的重点,将原来零碎分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归纳小结,加深学生的识记、掌握、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做,也可让学生放手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 前后照应法教师在设计新课引言时,要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又暂时不能回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解决此问题的急切渴望。课上结束后,所提问题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圆满解决。使整节课呈现出前问后答、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的良好效果。如讲“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时,教师可提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常吃的食物中都含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各对我们每个人身体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结束后,这个问题的答案,便一目了然,显而易见。
3 练习巩固法课堂练习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内容结束后,教师根据教材授课内容编几道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概括性强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回答。这样可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同时起到反馈课堂教学信息,检测课堂效果的作用,使教师能及时查漏补缺,了解课堂教学得失,起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作用。
4 新旧比较法把已学的知识与新学知识加以比较,或者把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更清晰、准确。如学完“细菌”和“真菌”这两节内容后,我们就可以运用列表比较法,将真菌和细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与人类关系等多方面加以比较。在学习种子结构这节课时,我们就可以把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加以比较,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准确,运用更恰当。
5 口诀记忆法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能编成琅琅上口的口诀,能增强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口诀中获得知识。如在“心脏的结构”中对于心脏四腔分别相连的血管可编成口诀:“心脏四腔,上房下室,房连静脉,室连动脉,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左房肺静,右房上下静。”这样结尾,把心脏的结构和在血液循环中,心脏与动、静脉的连接就记得一清二楚,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