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克井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朝克乌拉苏木境内,隶属于锡林浩特市管辖,距锡林浩特市约70km。其长约15.45km,宽约12.96km,面积153.42km2。区内地质构造较简单,资源蕴藏丰富,煤种特殊,为长焰煤。发热量高,埋藏浅,可采煤层多,厚度大,层位较稳定,将成为区域煤炭资源新宠,极具开发价值。
一、 地层
勘探区内被第四系黄土和风积沙所覆盖。根据地表出露、钻孔揭露及区域地质资料,勘探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 (K1b) 、新生界第三系(N2)及第四系(Q4)。其中巴彦花群为含煤地层。现由老到新分别叙述:
(一)、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K1bs)
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在巴彦宝力格煤田分布相当广泛。巴彦花群分为两组即腾格尔组(K1bt)和赛汉塔拉组(K1bs)。在本次工作中通过钻孔揭露只见到赛汉塔拉组(K1bs)。本组地层按岩性基本上分为三段,在钻孔一般见一岩段、二岩段下部。二岩段中上部、三岩段被剥蚀。
1、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一岩段(K1bs1)
岩性特征为一套灰、深灰色的砂质泥岩、泥岩、中夹煤层和灰白色、灰绿色含砾砂岩、砂岩组成。本段岩性岩相变化大,有时砾岩或砂岩相变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含植物碎片化石。为巴彦花群主要含煤段“上含煤段”,共含10层煤,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的有5层(即为2、3、4、5、6)。各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有合并、分叉、尖灭现象。本段钻孔揭露地层厚度20.80m~323.70m,平均164.60m。本段未见底。
2、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二岩段(K1bs2)
岩性特征以一套灰白色、灰绿色的含砾砂岩、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以粗碎屑岩为主,岩性岩相变化大。该段钻孔揭露地层厚度为0m~325.00 m,平均168.78m。
(二)、第三系上新统(N2)
区内分布广泛,主要为浅红色、淡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及砂砾石层沉积;局部为灰色、黄色细粉砂。砂砾石层砾径5~10cm,分选差,滚园次棱角状,其间为砂质充填,为冲积山前冲积物。粘土可塑性强,致密,中厚层状,厚度变化大,该组钻孔揭露地层厚度2.50m~156.10m,平均70.44m。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三)、第四系全新统(Q4)
以褐黄色,浅黄色风积、坡积物的黄土、粉沙及沙砾组成,地表为半固定平坦砂地,下部夹砾石层及砂砾层,厚度变化大,钻孔揭露地层厚度2.00~161.35m,平均60.45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二、 构造
勘探区位于巴彦宝力格煤盆地北东部外缘,即原普查区的东部。地处二连盆地群东部,南与胜利煤盆地、北与额合宝力格煤盆地、准哈诺尔煤盆地呈北东向雁行排列。
本勘探区总体构造形态为向斜构造,由本区延展至区外。轴向北东,向北西逐渐扬起。西北翼产状较平缓,倾向SE,倾角5°~10°;东南翼发育不良,倾向NW,倾角3°~6°为不对称向斜,有长焰煤赋存。
在勘探区内煤系地层中没有发现断裂构造及岩浆岩侵入。综上所述,本区构造属于简单类型。
三、含煤性
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一岩段(K1bs1),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钻孔揭露地层厚度最大323.70m,根据含煤地层岩性、岩相变化、煤层厚度变化、结构简单~复杂。依据其特征划分为(1、2、3、4、5、6、7、8、9、10)含10层煤,大部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5层,即2、3、4、5、6号煤层。其中4号煤层在井田范围内为大部分布大部可采,为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2、3、5、6号煤层为局部分布局部可采;1、7、8、9、10号煤层为零星分布零星可采煤层。其它未编号的煤层均为零星发育的不可采煤层。
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一岩段(K1bs1),钻孔揭露含煤地层平均厚度为164.60m,煤层累计平均厚度为24.67m,含煤系数14.98%;含大部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5层,可采煤层累计平均厚度为16.51m,可采煤层含煤系数10.03%。含煤性较好。
四、可采煤层
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一岩段(K1bs1),含有10层煤(即1、2、3、4、5、6、7、8、9、10),其中2、3、4、5、6号煤层为可采煤层,1、7、8、9、10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各煤层发育特征分述如下:
1号煤层:埋深288.00m~358.10m,煤层自然厚度0.50m~3.20m,平均1.59m,含夹矸0层~4层,属结构简单~复杂煤层。利用厚度0.80m~1.59m,平均1.15m,顶板岩性以灰色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炭质泥岩;底板岩性以灰色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灰色泥岩。该煤层在区内零星分布零星可采,属极不稳定煤层。1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1。
2号煤层:距1号煤层间距为0.62m~45.40m,平均10.67m。埋深217.93m~450.30m,煤层自然厚度0.30m~8.05m,平均1.94m,含夹矸0层~7层,属结构简单~复杂煤层,有个别孔以复煤层的形式出现。利用厚度0.80m~6.20m,平均1.96m。顶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炭质泥岩。该煤层在区内局部分布局部可采,属不稳定煤层。2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2。
3号煤层:距2号煤层间距为0.40m~22.15m,平均7.07m。埋深135.13m~467.55m,煤层自然厚度0.30m~10.75m,平均2.18m,含夹矸0层~5层,属结构简单~复杂煤层,有个别孔以复煤层的形式出现。利用厚度0.80m~8.92m,平均2.21m。顶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细砾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该煤层在区内局部分布局部可采,属不稳定煤层。3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3。
4号煤层:距3号煤层间距为3.30m~46.37m,平均19.63m。埋深138.68m~488.30m,煤层厚度变化较大,自然厚度0.40m~21.55m,平均10.12m,含夹矸0层~4层,属结构简单~复杂煤层,有个别孔以复煤层的形式出现。利用厚度1.05m~18.75m,平均9.84m。顶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中、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中、细砂岩。该煤层在区内大部分布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4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4。
5号煤:距4号煤层间距为0.80m~29.50m,平均8.46m。埋深167.15m~447.90m,煤层自然厚度0.25m~2.85m,平均0.93m,含夹矸0层~2层,属结构简单煤层,有个别孔以复煤层的形式出现。利用厚度0.80m~2.05m,平均1.12m。顶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中、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中、细砂岩。该煤层在区内局部分布局部可采,属不稳定煤层。5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5。
6号煤:距5号煤层间距为0.90m~66.15m,平均27.15m。埋深261.70m~466.20m,煤层自然厚度0.28m~3.75m,平均1.13m,含夹矸0层~3层,属结构简单煤层。利用厚度0.80m~3.33m,平均1.38m。顶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粗砂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粗、粉砂岩。该煤层在区内局部分布局部可采,属不稳定煤层。6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6。
7号煤:距6号煤层间距为4.05m~16.15m,平均7.85m。埋深299.40m~401.00m,自然厚度0.50m~3.60m,平均2.40m,含夹矸0层~2层,属结构简单煤层,利用厚度1.25m~3.60m,平均2.34m。顶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该煤层在区内零星分布零星可采,属极不稳定煤层。7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7。
8号煤:距7号煤层间距为15.50m~40.50m,平均28.00m。埋深315.40m~397.60m,煤层自然厚度1.00m~1.35m,平均1.18m,含夹矸0层~1层,属结构简单煤层,利用厚度1.00m~1.15m,平均1.08m。只在6-1、35号孔赋存可采,顶板岩性为灰色泥岩、粗砂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粗砂岩、细砂岩。该煤层在区内零星分布零星可采,属极不稳定煤层。8号煤层利用厚度分布范围见图4-2-8。 9号煤:距8号煤层间距为0m~14.35m,平均14.35m。埋深331.10m,自然厚度0.95m,无夹矸层,属结构简单煤层,利用厚度0.95m。只在6-1号孔赋存可采,顶板岩性为灰色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灰色泥岩。该煤层在区内呈孤点赋存为不可采煤层,属极不稳定煤层。9号煤层利用厚度分布范围见图4-2-9。
10煤层:距9号煤层间距为0m~3.55m,平均3.55m。埋深335.60m,自然厚度2.25m,含夹矸2层,属结构简单煤层,利用厚度1.75m,只有6-1号孔赋存。顶板岩性为灰色泥岩;底板岩性为灰色泥岩。该煤层在区内呈孤点赋存为不可采煤层,属极不稳定煤层。综合评述本勘探区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类型。
一、 地层
勘探区内被第四系黄土和风积沙所覆盖。根据地表出露、钻孔揭露及区域地质资料,勘探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 (K1b) 、新生界第三系(N2)及第四系(Q4)。其中巴彦花群为含煤地层。现由老到新分别叙述:
(一)、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K1bs)
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在巴彦宝力格煤田分布相当广泛。巴彦花群分为两组即腾格尔组(K1bt)和赛汉塔拉组(K1bs)。在本次工作中通过钻孔揭露只见到赛汉塔拉组(K1bs)。本组地层按岩性基本上分为三段,在钻孔一般见一岩段、二岩段下部。二岩段中上部、三岩段被剥蚀。
1、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一岩段(K1bs1)
岩性特征为一套灰、深灰色的砂质泥岩、泥岩、中夹煤层和灰白色、灰绿色含砾砂岩、砂岩组成。本段岩性岩相变化大,有时砾岩或砂岩相变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含植物碎片化石。为巴彦花群主要含煤段“上含煤段”,共含10层煤,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的有5层(即为2、3、4、5、6)。各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有合并、分叉、尖灭现象。本段钻孔揭露地层厚度20.80m~323.70m,平均164.60m。本段未见底。
2、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二岩段(K1bs2)
岩性特征以一套灰白色、灰绿色的含砾砂岩、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以粗碎屑岩为主,岩性岩相变化大。该段钻孔揭露地层厚度为0m~325.00 m,平均168.78m。
(二)、第三系上新统(N2)
区内分布广泛,主要为浅红色、淡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及砂砾石层沉积;局部为灰色、黄色细粉砂。砂砾石层砾径5~10cm,分选差,滚园次棱角状,其间为砂质充填,为冲积山前冲积物。粘土可塑性强,致密,中厚层状,厚度变化大,该组钻孔揭露地层厚度2.50m~156.10m,平均70.44m。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三)、第四系全新统(Q4)
以褐黄色,浅黄色风积、坡积物的黄土、粉沙及沙砾组成,地表为半固定平坦砂地,下部夹砾石层及砂砾层,厚度变化大,钻孔揭露地层厚度2.00~161.35m,平均60.45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二、 构造
勘探区位于巴彦宝力格煤盆地北东部外缘,即原普查区的东部。地处二连盆地群东部,南与胜利煤盆地、北与额合宝力格煤盆地、准哈诺尔煤盆地呈北东向雁行排列。
本勘探区总体构造形态为向斜构造,由本区延展至区外。轴向北东,向北西逐渐扬起。西北翼产状较平缓,倾向SE,倾角5°~10°;东南翼发育不良,倾向NW,倾角3°~6°为不对称向斜,有长焰煤赋存。
在勘探区内煤系地层中没有发现断裂构造及岩浆岩侵入。综上所述,本区构造属于简单类型。
三、含煤性
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一岩段(K1bs1),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钻孔揭露地层厚度最大323.70m,根据含煤地层岩性、岩相变化、煤层厚度变化、结构简单~复杂。依据其特征划分为(1、2、3、4、5、6、7、8、9、10)含10层煤,大部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5层,即2、3、4、5、6号煤层。其中4号煤层在井田范围内为大部分布大部可采,为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2、3、5、6号煤层为局部分布局部可采;1、7、8、9、10号煤层为零星分布零星可采煤层。其它未编号的煤层均为零星发育的不可采煤层。
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一岩段(K1bs1),钻孔揭露含煤地层平均厚度为164.60m,煤层累计平均厚度为24.67m,含煤系数14.98%;含大部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5层,可采煤层累计平均厚度为16.51m,可采煤层含煤系数10.03%。含煤性较好。
四、可采煤层
巴彦花群赛汉塔拉组一岩段(K1bs1),含有10层煤(即1、2、3、4、5、6、7、8、9、10),其中2、3、4、5、6号煤层为可采煤层,1、7、8、9、10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各煤层发育特征分述如下:
1号煤层:埋深288.00m~358.10m,煤层自然厚度0.50m~3.20m,平均1.59m,含夹矸0层~4层,属结构简单~复杂煤层。利用厚度0.80m~1.59m,平均1.15m,顶板岩性以灰色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炭质泥岩;底板岩性以灰色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灰色泥岩。该煤层在区内零星分布零星可采,属极不稳定煤层。1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1。
2号煤层:距1号煤层间距为0.62m~45.40m,平均10.67m。埋深217.93m~450.30m,煤层自然厚度0.30m~8.05m,平均1.94m,含夹矸0层~7层,属结构简单~复杂煤层,有个别孔以复煤层的形式出现。利用厚度0.80m~6.20m,平均1.96m。顶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炭质泥岩。该煤层在区内局部分布局部可采,属不稳定煤层。2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2。
3号煤层:距2号煤层间距为0.40m~22.15m,平均7.07m。埋深135.13m~467.55m,煤层自然厚度0.30m~10.75m,平均2.18m,含夹矸0层~5层,属结构简单~复杂煤层,有个别孔以复煤层的形式出现。利用厚度0.80m~8.92m,平均2.21m。顶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细砾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该煤层在区内局部分布局部可采,属不稳定煤层。3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3。
4号煤层:距3号煤层间距为3.30m~46.37m,平均19.63m。埋深138.68m~488.30m,煤层厚度变化较大,自然厚度0.40m~21.55m,平均10.12m,含夹矸0层~4层,属结构简单~复杂煤层,有个别孔以复煤层的形式出现。利用厚度1.05m~18.75m,平均9.84m。顶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中、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中、细砂岩。该煤层在区内大部分布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4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4。
5号煤:距4号煤层间距为0.80m~29.50m,平均8.46m。埋深167.15m~447.90m,煤层自然厚度0.25m~2.85m,平均0.93m,含夹矸0层~2层,属结构简单煤层,有个别孔以复煤层的形式出现。利用厚度0.80m~2.05m,平均1.12m。顶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中、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中、细砂岩。该煤层在区内局部分布局部可采,属不稳定煤层。5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5。
6号煤:距5号煤层间距为0.90m~66.15m,平均27.15m。埋深261.70m~466.20m,煤层自然厚度0.28m~3.75m,平均1.13m,含夹矸0层~3层,属结构简单煤层。利用厚度0.80m~3.33m,平均1.38m。顶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粗砂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粗、粉砂岩。该煤层在区内局部分布局部可采,属不稳定煤层。6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6。
7号煤:距6号煤层间距为4.05m~16.15m,平均7.85m。埋深299.40m~401.00m,自然厚度0.50m~3.60m,平均2.40m,含夹矸0层~2层,属结构简单煤层,利用厚度1.25m~3.60m,平均2.34m。顶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该煤层在区内零星分布零星可采,属极不稳定煤层。7号煤层利用厚度及分布范围见图4-2-7。
8号煤:距7号煤层间距为15.50m~40.50m,平均28.00m。埋深315.40m~397.60m,煤层自然厚度1.00m~1.35m,平均1.18m,含夹矸0层~1层,属结构简单煤层,利用厚度1.00m~1.15m,平均1.08m。只在6-1、35号孔赋存可采,顶板岩性为灰色泥岩、粗砂岩;底板岩性为灰色粗砂岩、细砂岩。该煤层在区内零星分布零星可采,属极不稳定煤层。8号煤层利用厚度分布范围见图4-2-8。 9号煤:距8号煤层间距为0m~14.35m,平均14.35m。埋深331.10m,自然厚度0.95m,无夹矸层,属结构简单煤层,利用厚度0.95m。只在6-1号孔赋存可采,顶板岩性为灰色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灰色泥岩。该煤层在区内呈孤点赋存为不可采煤层,属极不稳定煤层。9号煤层利用厚度分布范围见图4-2-9。
10煤层:距9号煤层间距为0m~3.55m,平均3.55m。埋深335.60m,自然厚度2.25m,含夹矸2层,属结构简单煤层,利用厚度1.75m,只有6-1号孔赋存。顶板岩性为灰色泥岩;底板岩性为灰色泥岩。该煤层在区内呈孤点赋存为不可采煤层,属极不稳定煤层。综合评述本勘探区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