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工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技工学校的学生面临着“高就业率,低满意率”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技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效果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技工学校 就业 就业指导 提升策略一、提升就业指导的意义1.促进学生发展。长期以来,技校学生就存在着模糊的就业意识,认为自己学了某个专业就不怕找不到工作,他们很少从自身条件上来确定就业定位。通过就业指导,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就业目标,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所学专业,预知未来自身发展状态,提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可以培养学生择业观念和择业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技巧,帮助学生找到更合适自己发展的工作,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2.促进学校发展。学校如果能将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相结合,改变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等诸多问题,就能有效的解决学生就业质量中高就业率低满意率的问题,使技工学校成为真正培养技术人才的场所。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良好的就业局面也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招生工作的进行,形成良性循环。3.促进社会发展。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管理的最重要任务就业。目前,中国最突出的经济发展矛盾就是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会威胁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开展有利于人民摈弃传统思想,更新就业观念,敢于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可以减少或避免应非劳动力资源过剩而引发的失业,有助于技校学生顺利就业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缓解就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技工学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1.就业指导现状。1.1学时量偏少,课程安排时机不佳。就业指导应是一门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从学生一入学之初就该获得针对性指导的课程,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该门课程往往都被安排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或学年中,此时的学生忙于毕业或实习,对学期内开设的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学时量少,课程安排时期不佳,因此就业指导对学生指导的力度就显得很有限。1.2就业指导理念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就业指导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从每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实际出发,但在整个就业指导环节中,教师只是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实施普遍性的教育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很少。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只局限在就业这个环节,而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和帮助。学校强调的是将学生推向社会,追求的是毕业率这个数字,但对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如何服务于社会,如何稳定职业都做的不够。因此,将学生的发展与学校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探讨技工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新的理念和开展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模式。1.3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分散,指导力度有限。技工学校一般会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非考试课开展教学。在开设的过程会将该门课程分散到每个学期,分散到不同的教学老师手中。面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覆盖很多面的知识,有的教师则不会,导致指导力度参差不齐,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1.4就业指导老师对指导工作研究不深。技工学校一般会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非考试课开展教学。在开设的过程会将该门课程分散到每个学期,分散到不同的教学老师手中。面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覆盖很多面的知识,有的教师则不会,导致指导力度参差不齐,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2.就业指导效果。2.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就业盲目。技校学生年龄偏小,心理成长、生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在学习习惯、纪律观念、责任意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造成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无动力。更由于目前社会、家庭、网络等环境的影响,学生普遍都吃不了苦受不了气,不愿意到艰苦的一线岗位中去,劳动观念淡薄,眼高手低。而且在择业之前也没有明确自己“想干什么和擅长干什么”,更不会整合自身的专业、特长来制定比较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2.2没有树立明确的就业观念,就业盲目。对于大多数的技校学生来说,就业是学校的事情,学生本人只需等待符合自己心意的工作即可。因此,学生在就业之前不会通过多渠道去捕捉就业信息,不会全面的分析就业形势,只是一味的侧重满足自我需求而忽视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会盲目的看重那些薪资高、福利好的岗位,而对那些环境相对来说暂时比较差的岗位不屑一顾,导致就业不能很好的实现。2.3学生职业素养不扎实,就业、择业不乐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对就业及其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就业指导的目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没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因此,学生在就业时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缺乏正确的评估,对所学专业的岗位缺乏了解,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文化内涵等缺乏足够的认识,由此造成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不稳定性,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率偏低、就业质量偏差。三、技工学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分析1.教学组织实施效果不到位。教学部门在组织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没有搜集和掌握广泛的社会需求信息,只是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文化课程安排在培养环节中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灌输给教师。因此,教师只顾完成教学的任务,辅助学生完成就业前的指导工作,而不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其次,就业指导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脱节状态,教学的教师只负责教学,安置就业的老师只负责安排面试和推荐就业,教学效果不佳。2.教师对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理念落后。尽管技工学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部分学校还只是将该门课程狭义的理解为是教学大纲中的一部分内容,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教师在教学过程对该门课程也只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能理论联系实际,随意性很大。另一方面,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认为就业指导应该是学校就业办负责给毕业生介绍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为学生进行面试前的指导工作。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对学校设置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3.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单一,指导方式落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更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就业观念也发生着变化。这些因素的出现对学校职业指导在方法上、手段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技工学校就业指导较为常见的方法是“课堂教育”、“大会灌输”或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另外,由于任课教师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信息搜集途径有限、信息来源分散,难以给学生提供系统的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学生也无法根据琐碎的材料判断出由于行业结构、职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致使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4.全程化服务缺失。就业指导要展望未来,应该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时的一个全程化工作,要贯穿到日常的生活教育中去,要引导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技校学生刚进入學校时既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又容易产生松懈的情绪。此时应结合入学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职业,不断巩固专业思想,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到了第二学年,学生进入就业之前的实习萌动期,这时候应该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特别是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利益教育、适应教育和心态教育,使学生为在踏入社会之前做好个性品德、心理素质的准备,为就业奠定牢固的基础。而在第三年应着重就业形势政策、就业方法和技巧、就业心理的指导,教育学生加快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自己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及时进行择业调整,抓住机会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然而,技工学校往往把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或第6学期,开设的课程也多为理论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思想特点而产生的不同需求和接受程度,分别确立不同的教育侧重点,不会去预测和分析技校学生阶段性的思想动态和在某种状态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就业指导的工作仅仅局限在按教学计划进行,未建立从入学到离校的全程化指导服务体系,忽视了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必须具备的各种要求和素养,忽视了全程化就业指导所带来的后果。四、技工学校就业指导提升策略探讨1.专题讲座,个别指导模式教育。不论是刚入学的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学生,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的类型,特点进行不同特色的就业指导。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性的开设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职业素质塑造、成功校友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内容课程的学习。例如:可以请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到学校里来为学生讲述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实际需求以及要求等。还可以带学生去用人单位里进行实地参观。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增设“职业能力拓展”、“精品职业指导讲座”、和“职业测评”等特色讲座,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就业指导服务,强大和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学会合理规划未来的职业。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各有侧重的进行就业指导。2.企业实践,应试技巧教育。技工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更新课程教学设置内容,多安排学生去企业实践的锻炼机会,让工厂车间成为学生实习的课堂,让学生贴近社会需求,贴近职业要求,学生通过实习返校后教师应及时通过座谈讨论,撰写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等方式来丰富学生的职业训练方式,提高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应试技巧。3.工学结合,模拟互动教育。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实践也证明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当前技校的就业指导要以职业为导向,把学校的课堂教育与教师下企业实践获取的实际经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去。教师通过工学结合、模拟教育模式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认知。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掌握与同事合作的技巧,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工作中的责任心。其次,可利用学生“低头族”的特性,借助手机终端帮助学生更便捷的获取信息。现在每个技工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利用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增强就业指导公众的共享性。以模拟面试为例:传统的面试最大的困扰就是受众学生少,组织一次模拟面试往往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且提问回答问题的种类也有限。若将这一活动移至到手机端,利用网络可以让学生、学生家长、教师等参与其中,那么就业指导工作就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全面和清晰的掌握信息。4.人文素质,“工匠精神”教育。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由此可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时代最急需的人才。“工匠精神”是由“工匠”和“精神”组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词组。从职业行为学角度来看,工匠精神应表现为一心一技的职业热情、一丝不苟的职业操守、一以贯之的职业行为、独当一面的职业状态。因此技工学校在“精神”教育的方面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工院校以培养技能人才为己任,理应加大校风、校训、校规、学风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技能”的信仰,坚定技能就业与技能成才的信念。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观念的培养,如:张贴优秀学生与技能标语为代表的实训文化,以工服为代表的学生服饰文化,以技能竞赛为代表的竞赛文化,重视校园文化在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强调师德氛围,尽管技工院校不存在传统的以人身依附为主导的师徒关系,但师生关系仍然是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为此,技工院校教师理应成为工匠精神的现实载体,以身说法,向学生展示“技能成才”、“技能成功”的良好形象,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技术技能,献身技能事业,使工匠精神由抽象转变为现实。5.自我评估,生涯规划教育。技工学校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这些学生大部分年龄较小,社会阅历不足,容易被物质世界诱惑。因此,技校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认知自我,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特长,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定期让学生进行职业意向能力测试,指导学生准确定位,及时矫正学生心理问题,让学生能够积极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6.营造氛围,以创业促就业。创业促就业一直是近几年我国就业政策的重点。《“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带动就业能力持续增强”。为此,技工学校也要改革也要不断优化创业环境,畅通创业通道,激发学生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学校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在校内创建创业基地,创业加油站等创业服务项目,可借助教师、校友、合作企业等途径多样的社会资源给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教师指导队伍层次化、立体化的自身建设,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7.精益求精,完善后期跟踪服务体系。在当代大数据时代下,让学生获取就业信息不是难事,但要想让优质的信息资源有针对性的推送到每个学生手上,整合信息才是关键。换言之,如果学校把用人企业按其性质、类型、规模、经营状况、用工种类、用工时间、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及员工的待遇等数据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数据库,让在校生和毕业生可以登录校园网络系统及时获取就业信息。那么既可以向学生推送更多对他们有用的就业信息,也可以向用人单位推荐符合要求的学生,这样势必会提升信息的有效性。 此外,还应建立动态的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分析学生的就业情况,以此作为今后就业市场和招生宣传、专业设置改进的依据,为学生提供多为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五、结语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以及国家频繁出台的支持就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志着就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就业教育进入发展新纪元。技工学校的就业工作是技校当前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就业指导课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是学校推荐素质教育、提高就业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要结合德育教育、专业教学,加强就业指导的指导目标,积极发挥学生的潜力,早日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终身学习有基础”的就业教育目标。参考文献:[1]胡晓宁.浅谈廖世承的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思想[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68.[2]李家蔚,段卫平.中职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职教研究,2007 [3]王伟.我国就业指导研究现状的分析与评价—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4).[4]农玉红.关于中职学生就业生涯规划与现实差异的浅谈[J]. 现代企业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