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成为国粹,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其间涌现过许多名噪一时的杰出演员,但其中出色的女须生却寥若晨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曾经出现了一位十分耀眼的人物,她就是被誉为梨园“冬皇”的孟小冬。
“冬皇”出世
孟小冬出生于1907年农历冬月十六,因而取名叫小冬。她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她9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12岁在无锡首次登台,14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表现出了大角风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在北京定居下来之后,她拜京剧音乐家、名琴师陈彦衡为师学习谭(鑫培)派唱腔,而后拜陈秀华为师,并得到名票王君直的指点,又与言菊朋一起切磋表演艺术。她在北京三庆园、新明戏院演出的《探母回令》、《击鼓骂曹》(仍由名琴师孙佐臣伴奏),使她声名大震,被时人称为“冬皇”。与梅兰芳分手之后,又师从余派名家余叔岩,并在其逝世后继承了这一派的衣钵。
孟小冬一生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她之所以能够在戏剧史上留名,并不仅仅在于她的戏唱得好,还基于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孟小冬的崛起,为女演员在京剧舞台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她一跃而成为大演员后,深获舆论的赞扬;二是她与生命中的两个男人的离奇故事。
情定梅兰芳
1926年下半年的一天,是当时北平政要王克敏的半百生日。
当时王克敏担任财政总长,又兼银行总裁。既然是戏迷,他过生日当然要大唱堂会戏。这天,到会的可以说都是北平城内数得着的人物,其中也不乏名伶俊秀。风华正茂、名满京城的当红须生孟小冬,和举世闻名、众望所归的青衣花衫梅兰芳,自然均在被邀只之列。
在酒席筵前,大家正在商量晚宴以后的戏,座中忽然有个人提议,应该让孟小冬和梅兰芳合演一出《游龙戏凤》。提议者说:“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场,珠联璧合。”众宾客听了纷纷鼓掌,全体赞成!
这是一出生、旦对儿戏,唱做并重。梅兰芳常演这个戏,并多次与余派名家余叔岩合作。而孟小冬呢,虽然师傅曾经教过这个戏,但在此之前尚未演过。这次出乎意料,来了一个突然袭击,事先不知,原以为还是唱一出《坐宫》。现在想现排也来不及了,只好“台上见” !
所谓“艺高人胆大”。18岁的孟小冬在从未正式登台演过此戏的情况下,居然敢和梅大师“台上见” !连她的师傅仇月祥在台下也为之捏把汗,担心把戏唱砸! 可是,演出的结果出奇得好,得到了在场的戏迷和观众的一致赞赏和欢呼。
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光艳烁人,可谓旗鼓相当。一段时间,两人形成了打对台的局势,双方营业额不相上下。而且两人在堂会中不断合作,同台演出了《梅龙镇》《四郎探母》等,后来又一度在开明大戏院联袂演出《二进宫》。二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惺惺相惜;不断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终于互生爱慕之情。
本来孟小冬的姑父仇月祥对梅孟这桩婚姻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此时的孟小冬,正如树可摇钱,盆可聚宝,一结婚,肯定就不会再唱戏了,而且即便唱,也肯定跟着梅兰芳去了。怎奈小冬本人像吃了秤砣铁了心,事情也就只好如此了。
梅孟这场爱情,经过双方的努力和友人的鼎力撮合,已是水到渠成。经过几次酝酿,良辰吉日定在1927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二十四,洞房花烛就设在东城东四牌楼九条35号冯裁的公馆里。梅孟均是新潮观念,头脑里没有封建意识,什么生辰八字,瞎子算命,一切全免。
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简单注定了这段姻缘会因为简单而崩溃,还是简单本身就是一种疏忽。正像后来的孟小冬在回忆中提到的那样,当初的兴之所至,只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思想冲动而已。
孔雀东南飞
其实在第一次遇见梅兰芳的时候,孟小冬就知道他是有家室的人,但是固执而坚持的她却始终抱着那份少女的单纯和对自己生活的理想与梅兰芳生活在了一起,并从此幻想着天长地久地生活。终于有一天,当偶然的事件在他们中间发生时,那本来就不是很稳固很坚定的感情终于因为这一点小缝隙而裂开。
孟小冬历经曲折终于与梅兰芳相爱并同居,为了避开梅兰芳家里人的扰乱,他们另外在城东内务部街一条胡同里租了一间小屋子,这种事在旧社会本是司空见惯,不足为怪的。
然而孟小冬嗓宽韵厚,扮相俊美,台风潇洒,蜚声菊苑,不知倾倒了多少戏迷。有个戏迷对孟小冬的痴狂发展到了极致,眼见小冬嫁给了梅兰芳,他因爱生恨伺机报复,可是阴差阳错,射死了在梅家做客的张汉举。血案之后,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绯闻扑面而来。
孟小冬和梅兰芳在一起不久,梅兰芳的嗣母就去世了。以为已是梅家一员的孟小冬前去梅家戴孝,却被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羞辱。于是便迁怒到梅兰芳的身上,再加上对于梅兰芳遇刺的事,还心有余悸,她决定和梅兰芳分手。当梅兰芳来到她家时,她听着门外如急雨般的敲门声,却始终不敢开门,她害怕自己一时心软又会让痛苦延续。梅兰芳撑着伞在雨中等了一夜,才怅然离去。谁知道,这一离去,竟然就成了此生的永别。数年后梅兰芳重返京都时,孟小冬已视梅郎为陌路,一生再未与语半句。
下嫁杜月笙
造化弄人,当小冬自以为与梅兰芳的金石姻缘消逝的时候,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一生最华贵也最平凡的部分,居然是下嫁给一代枭雄杜月笙之后的生活。在后来的日子里,她逐渐地了解到杜月笙作为黑道老大的另一面:他不是一个粗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孟小冬唯一的知音。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也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1929年他虽然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试图找机会接近她。
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的密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18层公寓(今锦江饭店)。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抗日战争中,杜月笙移居香港。
由于杜月笙对孟小冬念念不忘,自然对孟小冬的情况就分外留心。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孟小冬凭着坚韧的意志,非凡的才气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终于执余派之牛耳。杜月笙对其钦佩爱慕之余,尤怜惜其个中的甘苦。因而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由于想念密友,也就不再推托。姚玉兰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过的温暖,她那孤苦无依的心灵又找到了依托。孟小冬感动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
此时的杜月笙已是年逾花甲一病翁,自入杜门后,孟小冬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而侍疾也似乎成了她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她的相伴已经成了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安慰。
自入杜公馆以来,孟小冬一直沉默寡言,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但1950年的某一天,傲岸的她却迫不得已,淡淡地说了句至关重要的话。那天,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掐指计算迁法需要多少张护照。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一语道破实情。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要与孟小冬成婚。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由人搀扶着,充当新郎;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
余韵弥散的终结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
1967年,孟小冬因亲友均在台湾,为避免孤寂,便迁到台北定居。
光阴荏苒,转眼间10年飞逝,孟小冬已近古稀之年。1977年5月25日,一阵剧烈的哮喘之后,她突然昏迷过去,送至医院抢救无效,延至26日午夜,终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
“只是一切都过去了罢。”
这句当年孟小冬时时挂在嘴边的话,到了最后,居然成了她唯一的安慰。
当暮年的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守着那份宁静,并以自己的毕生心血教导着后辈们时,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从上海走出去的名伶了。她的一生,继承了余派京剧的衣钵,而正是这衣钵,让她的一生有了不可磨灭的传奇。“冬皇”的故事,到最后只是一个余韵弥散的无奈终结。梅孟、杜孟的故事,到最后也如繁花落尽般只剩纤尘。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纷争时代和没有感受过那些悲欢离合的人而言,孟小冬的传奇永远值得人们在情感的世界里回味。但是,当她的时代过去之后,我们便只有在偶尔听到黑胶老唱片里那苍凉的唱腔时,才会想起那个特立独行的名伶。她曾经是一位雍容华贵的绝代佳人,然后是一名历尽辛酸的薄命女子。
这,是不是一种遗憾,或者说叫做悲剧?
责编/高翔
“冬皇”出世
孟小冬出生于1907年农历冬月十六,因而取名叫小冬。她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她9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12岁在无锡首次登台,14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表现出了大角风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在北京定居下来之后,她拜京剧音乐家、名琴师陈彦衡为师学习谭(鑫培)派唱腔,而后拜陈秀华为师,并得到名票王君直的指点,又与言菊朋一起切磋表演艺术。她在北京三庆园、新明戏院演出的《探母回令》、《击鼓骂曹》(仍由名琴师孙佐臣伴奏),使她声名大震,被时人称为“冬皇”。与梅兰芳分手之后,又师从余派名家余叔岩,并在其逝世后继承了这一派的衣钵。
孟小冬一生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她之所以能够在戏剧史上留名,并不仅仅在于她的戏唱得好,还基于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孟小冬的崛起,为女演员在京剧舞台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她一跃而成为大演员后,深获舆论的赞扬;二是她与生命中的两个男人的离奇故事。
情定梅兰芳
1926年下半年的一天,是当时北平政要王克敏的半百生日。
当时王克敏担任财政总长,又兼银行总裁。既然是戏迷,他过生日当然要大唱堂会戏。这天,到会的可以说都是北平城内数得着的人物,其中也不乏名伶俊秀。风华正茂、名满京城的当红须生孟小冬,和举世闻名、众望所归的青衣花衫梅兰芳,自然均在被邀只之列。
在酒席筵前,大家正在商量晚宴以后的戏,座中忽然有个人提议,应该让孟小冬和梅兰芳合演一出《游龙戏凤》。提议者说:“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场,珠联璧合。”众宾客听了纷纷鼓掌,全体赞成!
这是一出生、旦对儿戏,唱做并重。梅兰芳常演这个戏,并多次与余派名家余叔岩合作。而孟小冬呢,虽然师傅曾经教过这个戏,但在此之前尚未演过。这次出乎意料,来了一个突然袭击,事先不知,原以为还是唱一出《坐宫》。现在想现排也来不及了,只好“台上见” !
所谓“艺高人胆大”。18岁的孟小冬在从未正式登台演过此戏的情况下,居然敢和梅大师“台上见” !连她的师傅仇月祥在台下也为之捏把汗,担心把戏唱砸! 可是,演出的结果出奇得好,得到了在场的戏迷和观众的一致赞赏和欢呼。
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光艳烁人,可谓旗鼓相当。一段时间,两人形成了打对台的局势,双方营业额不相上下。而且两人在堂会中不断合作,同台演出了《梅龙镇》《四郎探母》等,后来又一度在开明大戏院联袂演出《二进宫》。二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惺惺相惜;不断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终于互生爱慕之情。
本来孟小冬的姑父仇月祥对梅孟这桩婚姻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此时的孟小冬,正如树可摇钱,盆可聚宝,一结婚,肯定就不会再唱戏了,而且即便唱,也肯定跟着梅兰芳去了。怎奈小冬本人像吃了秤砣铁了心,事情也就只好如此了。
梅孟这场爱情,经过双方的努力和友人的鼎力撮合,已是水到渠成。经过几次酝酿,良辰吉日定在1927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二十四,洞房花烛就设在东城东四牌楼九条35号冯裁的公馆里。梅孟均是新潮观念,头脑里没有封建意识,什么生辰八字,瞎子算命,一切全免。
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简单注定了这段姻缘会因为简单而崩溃,还是简单本身就是一种疏忽。正像后来的孟小冬在回忆中提到的那样,当初的兴之所至,只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思想冲动而已。
孔雀东南飞
其实在第一次遇见梅兰芳的时候,孟小冬就知道他是有家室的人,但是固执而坚持的她却始终抱着那份少女的单纯和对自己生活的理想与梅兰芳生活在了一起,并从此幻想着天长地久地生活。终于有一天,当偶然的事件在他们中间发生时,那本来就不是很稳固很坚定的感情终于因为这一点小缝隙而裂开。
孟小冬历经曲折终于与梅兰芳相爱并同居,为了避开梅兰芳家里人的扰乱,他们另外在城东内务部街一条胡同里租了一间小屋子,这种事在旧社会本是司空见惯,不足为怪的。
然而孟小冬嗓宽韵厚,扮相俊美,台风潇洒,蜚声菊苑,不知倾倒了多少戏迷。有个戏迷对孟小冬的痴狂发展到了极致,眼见小冬嫁给了梅兰芳,他因爱生恨伺机报复,可是阴差阳错,射死了在梅家做客的张汉举。血案之后,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绯闻扑面而来。
孟小冬和梅兰芳在一起不久,梅兰芳的嗣母就去世了。以为已是梅家一员的孟小冬前去梅家戴孝,却被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羞辱。于是便迁怒到梅兰芳的身上,再加上对于梅兰芳遇刺的事,还心有余悸,她决定和梅兰芳分手。当梅兰芳来到她家时,她听着门外如急雨般的敲门声,却始终不敢开门,她害怕自己一时心软又会让痛苦延续。梅兰芳撑着伞在雨中等了一夜,才怅然离去。谁知道,这一离去,竟然就成了此生的永别。数年后梅兰芳重返京都时,孟小冬已视梅郎为陌路,一生再未与语半句。
下嫁杜月笙
造化弄人,当小冬自以为与梅兰芳的金石姻缘消逝的时候,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一生最华贵也最平凡的部分,居然是下嫁给一代枭雄杜月笙之后的生活。在后来的日子里,她逐渐地了解到杜月笙作为黑道老大的另一面:他不是一个粗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孟小冬唯一的知音。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也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1929年他虽然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试图找机会接近她。
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的密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18层公寓(今锦江饭店)。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抗日战争中,杜月笙移居香港。
由于杜月笙对孟小冬念念不忘,自然对孟小冬的情况就分外留心。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孟小冬凭着坚韧的意志,非凡的才气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终于执余派之牛耳。杜月笙对其钦佩爱慕之余,尤怜惜其个中的甘苦。因而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由于想念密友,也就不再推托。姚玉兰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过的温暖,她那孤苦无依的心灵又找到了依托。孟小冬感动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
此时的杜月笙已是年逾花甲一病翁,自入杜门后,孟小冬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而侍疾也似乎成了她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她的相伴已经成了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安慰。
自入杜公馆以来,孟小冬一直沉默寡言,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但1950年的某一天,傲岸的她却迫不得已,淡淡地说了句至关重要的话。那天,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掐指计算迁法需要多少张护照。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一语道破实情。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要与孟小冬成婚。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由人搀扶着,充当新郎;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
余韵弥散的终结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
1967年,孟小冬因亲友均在台湾,为避免孤寂,便迁到台北定居。
光阴荏苒,转眼间10年飞逝,孟小冬已近古稀之年。1977年5月25日,一阵剧烈的哮喘之后,她突然昏迷过去,送至医院抢救无效,延至26日午夜,终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去世。
“只是一切都过去了罢。”
这句当年孟小冬时时挂在嘴边的话,到了最后,居然成了她唯一的安慰。
当暮年的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守着那份宁静,并以自己的毕生心血教导着后辈们时,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从上海走出去的名伶了。她的一生,继承了余派京剧的衣钵,而正是这衣钵,让她的一生有了不可磨灭的传奇。“冬皇”的故事,到最后只是一个余韵弥散的无奈终结。梅孟、杜孟的故事,到最后也如繁花落尽般只剩纤尘。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纷争时代和没有感受过那些悲欢离合的人而言,孟小冬的传奇永远值得人们在情感的世界里回味。但是,当她的时代过去之后,我们便只有在偶尔听到黑胶老唱片里那苍凉的唱腔时,才会想起那个特立独行的名伶。她曾经是一位雍容华贵的绝代佳人,然后是一名历尽辛酸的薄命女子。
这,是不是一种遗憾,或者说叫做悲剧?
责编/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