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探析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55769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发端于对自然、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定,集中体现为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其内在动力。这一理论的当代价值在于:通过重塑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修复环境创伤;有助于构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从人的素质提高的角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其为指导,社会发展应当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社会制度以及必须始终注重提高人的素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可持续发展 启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的,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强调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明确使用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解读
  1.自然、个人、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哲学的视角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发展关系问题,强调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相融共生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虽有分离但最终统一。首先,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换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人类生产活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P56。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也是人类生活的依托,将伴随人类历史始终。其次,个人与社会也是相互依存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的交互作用的产物。”[2]P477个人通过劳动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整个人类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个人与个人以及社会之间始终处于交换、分离与和解的动态运动过程中。
  2.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在目前人类遭遇的生存危机、社会发展危机中,正是因为片面追求物质力量、物质财富占有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造成的。社会发展只有归约于人自身的发展时才是健康的,从而是可持续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追求。“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p330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人从物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具有精神素养和文化内涵,成为自由独立的人,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均衡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建立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建立在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发展为人提供的自由保障上。
  3.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发展,人在向全面发展的目标推进中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恩格斯提醒人们注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P383-384。第二,人的价值的实现推动了社会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对人性的扭曲时指出,资产阶级王国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一方面为资本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为工人带来了赤贫、愚钝和痴呆。这不仅没有实现资产阶级的荣耀,反而加速了它的覆没。工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如果不改变这一点,“工业必然以垄断的形式和竞争的形式走向破产,以便学会信任人”[5]P49。人在对待自然和对待社会关系上学会自我约束,是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推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
  1.通过重塑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修复环境创伤。马克思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大的特点在于从人、自然、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发展问题,为我们解决当代社会生态危机遭遇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到人应该爱护环境,不能过度开发、滥用资源,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关注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更蕴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交融的共生关系,人类社会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因此,对工业文明下出现的不可持续问题,与其说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不如说是人与人之间资源占有和分配不公的问题。要解决不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和重塑健康的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通过社会制度工具民主平等的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推广到对物质资料的占有上,减少对于自然界的破坏。
  2.有助于构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面对后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带来的种种环境和社会危机,在确立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时,必须重新认识什么是现代化,必须重新研究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前提,寻求和培育健康的社会发展模式。我们必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整体、全面、协调的发展。任何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寻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都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任何以牺牲社会正义和公民精神信仰为代价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必将蕴含深刻的社会危机。要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要引领公民价值观维护公民的社会政治认同感从而维护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都需要重新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中寻求理论支持,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实践运行和理论建构的双重要求。
  3.有利于从人的素质提高的角度推动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就在于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价值,从人的素质提高的角度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既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又有益于维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方向。第一,人的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精神追求的提高可以避免过度物质追求对于资源的索取带来的环境压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有限度的使用自然资源,以维持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第二,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度,有利于保护资源可持续开发。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来降低消耗率,在自然界自身修复能力下进行生产活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第三,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使人们能够树立爱护自然的正确观念,从微观角度持久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若干启示
  1.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系。传统发展观中一度只把经济增长设定为发展目标,而把有关人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看作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缺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目标设定。这导致实践上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略了社会制度建设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有效引导。邓小平在南方讲话时也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关键是发展经济。这些原则和论断都是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历史背景提出的基本国策,为摆脱指导思想上重意识形态轻忽经济发展的危害和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社会的日益繁荣发展强烈呼唤着社会系统的全面发展,否则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缺乏必要的多维社会资本支持。这要求在现实工作中,必须正视经济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唯一目的,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社会制度。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既包括代际公平原则,也应该包括代内公平和国度公平原则。从国际上看,全球性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国际协商合作。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付出各自的努力,切实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无视他国的利益,应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不违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突破国家利益的局限,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平等协作的解决全球问题。从国内看,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社会制度,应该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主张社会正义,以宪政民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约束公权力的合法运行,以此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实现善治。从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需要重新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社会制度,从完善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寻求可持续发展。
  3.要始终注重提高人的素质。要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而必须加强对于教育和人才的重视,始终为提高人的素质而努力。第一,加大对于教育的投资,坚持教育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人力资本的培育和积累。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必要手段的教育不仅应该包括基础教育,还应该包括形形色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艺术修养培育、科学研究、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以及适应现代政治文明的公民教育等内容。以维持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视野办“大教育”。第二,培育尊重个人价值的社会氛围,巩固多维教育的成果。努力消除以成败论英雄的单一社会成功评价标准的消极影响,尊重个人权利,尊重个人的基本人格,鼓励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建设以弘扬社会正义、凝聚和引领公民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成员热爱社会秩序,在秩序的规则下寻求个人利益诉求的表达和满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马永义
其他文献
<正> 我國已經進入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實現國家工業化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任務,已經擺在全國人民的面前。正如劉少奇同志所指示的:要勝利地完成這個歷史任務,‘是特
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同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党建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了马列主义政党理论。是马列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是党的第三
以乙醇改性脲醛树脂为基料、磷酸和淀粉为防火剂可制成膨胀型透明防火涂料。本文给出了该涂料的生产配方和工艺。对乙醇改性脲醛树脂的结构、性能,以及防火剂的组成及其作用机
该文介绍了国内涂料检测仪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尤其是通过与国外仪器进行比较,反映出近年来我国涂料检测仪器的技术先进性程度。
本文对该漆的研制,工艺及施工方法进行了介绍。
该文论述了超细钛白粉的理化性,以及在涂料工业中的应用情况。尤其是在汽车涂料中应用时的“随角异色性”这一特殊功能。通过国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详实数据,说明该产品有很好的
邓小平改革发展现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发展理念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道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发展动力是改革开放:发展战略是“三步走”;发展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发展
本文论 了我国路面标线涂料的发展现状,对比国外近年来发的发展,阐述了我国路面禁 线涂料在质量,产量及应用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旨在唤起我国标线涂料生产及应用部门,尽快地适
山西省是个能源大省,但其涂料工业的发展状况与其他省份相比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山西省涂料工业如何走出低谷、走向辉煌?本文作者提出自己的一系列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