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网+端”是“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构架,而“雨课堂”就是其中一种很实用的智慧教学工具,本文将从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智能推送、大数据支持下的教学策略实施、运用智能工具开展多边互动等方面,以七年级地理上册中“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为例浅谈地理教学与“雨课堂”的深度融合。
一、智能化的教学资源推送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通过“雨课堂”向学生微信端推送“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预习用PPT,根据预习重点“降水的日变化、年变化和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录制10分钟以内的微课,上传到视频网络平台,之后获取网址并插入PPT,供学生观看。为检测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在课件中插入预习检测题,并在后台可以监测每位学生的预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根据课前预习数据分析修改课件,并投屏到教室大屏幕,同时通过“雨课堂”同步到学生端,让教师的手机变身控制课件播放的遥控器。课中可随堂测试检测学生学习效果,通过“雨课堂”后台查看学生作答情况。
在课后巩固阶段,教师可根据“雨课堂”自动生成的教学日志对学生的学习轨迹和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巩固提升。如学生较难理解的“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综合分析”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课后拓展性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课后自由整合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数据化的教学策略实施
“雨课堂”基于整个教学环节动态的数据采集,为课堂教学装上了“精密仪表”。这些数据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一是后台课前预习日志。基于课前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设定时间节点查看本节课预习数据,如课前“报告老师”的问题情况:37位学生对影响世界降水分布的因素不理解,40位学生对回归线附近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不理解等。教师可即时重新修正教学设计:略讲或不讲的知识有降水的形式、降水量的测量,精讲的知识有降水量柱状图阅读,重点讲解的知识有降水的分布,难点需要突破的知识有影响降水的因素;需要插入检测题有:学生绘制柱状图、世界降水量的分布;需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知识有: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及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的差别等。
二是后台课堂教学数据采集。“雨课堂”设置限时选择题,通过限时回答来检验学生实时听课效果,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时调整授课进度,避免问题积压。如课堂检测题“罗马和北京降水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出错率达到65%,教师就要及时讲解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了。如课堂上反馈为“不懂”的幻灯片主要集中在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应把这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课后,教师通过后台形成的教学日志,能更直观地知道课堂教学效果,便于调整后续教学环节和计划,也便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三、便捷性的多邊高效互动
课堂习题应答中的师生、生生互动。“雨课堂”支持的题目有单选题、多选题、投票题,如笔者插入检测题“世界降水分布中降水量最大的地区是:a亚马孙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西部欧洲、d中东”等一系列题,学生在智能终端做题,教师“以一对多”,实现课堂内多屏互动,答题结束后,教师把学生答题的情况公布在大屏幕上,通过课堂习题应答中的互动,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弹幕式”课堂讨论活跃学生观点表达。“雨课堂”将弹幕功能移植到课堂环境中,采取“后台实名制”,使学生能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本堂课中通过“弹幕”显示出学生的观点,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也兴致盎然。“弹幕式”讨论也适宜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中表达,使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更有效果。当然“弹幕”功能根据需要开启,不用时关闭,以免对课堂教学产生干扰。
“报告老师”功能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联系。如在“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中都遇到了疑惑,通过“报告老师”把问题反馈给教师。学生反馈的问题有: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怎样概括气候的特点、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在夏季而欧洲西部降水全年均匀等,教师在“雨课堂”后台收集到反馈问题,可以向学生推送相应的课件或微课,也可以利用“雨课堂”交互功能进行个别辅导,实现师生间移动式无障碍的交流。
“雨课堂”还可以实现家校互动。教师把后台生成的教学日志及时发送给家长,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轨迹和学习效果,实现家长对孩子学习全过程的监管。
“雨课堂”是一款轻量级的智慧型教学软件,它把课前、课堂、课后很好地融为一体,教师一个小时就能学会,且容易操作和部署,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应用广泛。在“互联网+”环境下,“雨课堂”的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如“腾云化雨,润物无声”。
一、智能化的教学资源推送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通过“雨课堂”向学生微信端推送“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预习用PPT,根据预习重点“降水的日变化、年变化和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录制10分钟以内的微课,上传到视频网络平台,之后获取网址并插入PPT,供学生观看。为检测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在课件中插入预习检测题,并在后台可以监测每位学生的预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根据课前预习数据分析修改课件,并投屏到教室大屏幕,同时通过“雨课堂”同步到学生端,让教师的手机变身控制课件播放的遥控器。课中可随堂测试检测学生学习效果,通过“雨课堂”后台查看学生作答情况。
在课后巩固阶段,教师可根据“雨课堂”自动生成的教学日志对学生的学习轨迹和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巩固提升。如学生较难理解的“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综合分析”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课后拓展性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课后自由整合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数据化的教学策略实施
“雨课堂”基于整个教学环节动态的数据采集,为课堂教学装上了“精密仪表”。这些数据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一是后台课前预习日志。基于课前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设定时间节点查看本节课预习数据,如课前“报告老师”的问题情况:37位学生对影响世界降水分布的因素不理解,40位学生对回归线附近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不理解等。教师可即时重新修正教学设计:略讲或不讲的知识有降水的形式、降水量的测量,精讲的知识有降水量柱状图阅读,重点讲解的知识有降水的分布,难点需要突破的知识有影响降水的因素;需要插入检测题有:学生绘制柱状图、世界降水量的分布;需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知识有: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及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的差别等。
二是后台课堂教学数据采集。“雨课堂”设置限时选择题,通过限时回答来检验学生实时听课效果,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时调整授课进度,避免问题积压。如课堂检测题“罗马和北京降水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出错率达到65%,教师就要及时讲解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了。如课堂上反馈为“不懂”的幻灯片主要集中在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课堂上教师应把这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课后,教师通过后台形成的教学日志,能更直观地知道课堂教学效果,便于调整后续教学环节和计划,也便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三、便捷性的多邊高效互动
课堂习题应答中的师生、生生互动。“雨课堂”支持的题目有单选题、多选题、投票题,如笔者插入检测题“世界降水分布中降水量最大的地区是:a亚马孙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西部欧洲、d中东”等一系列题,学生在智能终端做题,教师“以一对多”,实现课堂内多屏互动,答题结束后,教师把学生答题的情况公布在大屏幕上,通过课堂习题应答中的互动,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弹幕式”课堂讨论活跃学生观点表达。“雨课堂”将弹幕功能移植到课堂环境中,采取“后台实名制”,使学生能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本堂课中通过“弹幕”显示出学生的观点,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也兴致盎然。“弹幕式”讨论也适宜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中表达,使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更有效果。当然“弹幕”功能根据需要开启,不用时关闭,以免对课堂教学产生干扰。
“报告老师”功能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联系。如在“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中都遇到了疑惑,通过“报告老师”把问题反馈给教师。学生反馈的问题有: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怎样概括气候的特点、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在夏季而欧洲西部降水全年均匀等,教师在“雨课堂”后台收集到反馈问题,可以向学生推送相应的课件或微课,也可以利用“雨课堂”交互功能进行个别辅导,实现师生间移动式无障碍的交流。
“雨课堂”还可以实现家校互动。教师把后台生成的教学日志及时发送给家长,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轨迹和学习效果,实现家长对孩子学习全过程的监管。
“雨课堂”是一款轻量级的智慧型教学软件,它把课前、课堂、课后很好地融为一体,教师一个小时就能学会,且容易操作和部署,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应用广泛。在“互联网+”环境下,“雨课堂”的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如“腾云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