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有效载体。良好的数学语言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达到发展数学思维的目的。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数学语言贫乏,在课堂上出现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好的现象。如果不重视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将被禁锢。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数学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系统训练。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从低年级起,就必须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加强图画译成文字的训练
图画是很直观、形象的可视内容,相对于文字来说很直白,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种图画的观察角度不同,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就不同。图画在低年级课本中是一个独特的文本,创造出丰富的意象空间和审美功能,对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低年级教材正是利用图画这个特点进行编排。在训练时要求学生说清楚: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能获得哪些启示?如何根据已知信息去解决问题?如图所示:
这个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知道了“几个几”之后出现的,因此学生完全可以尝试互相交流。①从图中数一数小鸡的只数,每份有4只小鸡,一共有5个4。相同的加数是4,加数的个数是5个。②用加法计算,列式:4 4 4 4 4=20。③几个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列式:4×5=20或5×4=20。④先要数数是几个几,然后用加数乘以个数。⑤如果是10个4、20个4,这样列加法就不方便了,只有列成乘法简便。
学生在观察了情境图之后,教师还要引导表达的层次性、条理性,这样说话的内容才清晰、明了。学生有了说话方法的指导,组织语言的能力逐渐加强,这样才有了说话的底气,愿意主动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学生才多起来,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加强问题中语言表达训练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用题是指用图画或语言文字叙述的具有已知数和未知数和数量关系的题目。它主要体现为三种表述形式:用图画表示;用半图半文表示;用文字表示。其中,小学低年级应用题以前两种形式为主。这些不同的表述形式既适应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抽象思维虽然刚萌发,却带着很大的不自觉性,即不能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说出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如图所示:
上图中,部分学生在练习时认为要在图中画出五角星,而不明白如何表达图画表示的内容。在引导时,教师让学生思考:每个小长方形表示什么意思?3个五角星放在一个长方形里表示什么?括号又表示什么?有的学生说:“一个长方形里放3个五角星,每个长方形里都要有3个五角星,一共是24个五角星。”有的学生说:“每3个五角星一份放在小长方形里,有8个小长方形就是要放这样的8份,问题就是求8个3相加的和是多少?”明显后者表述更准确、更规范,图画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更合理。在学生描述图画内容时,忌不进行数学语言的规范引导,那样不利于学生抽象的数学语言的发展和提高。
加强理解数学语言的训练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尚且令人满意,但对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不理想,经常出现不解题意,甚至不知数学题目描述的数学知识的内涵,结果出错现象严重。追溯根源,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述以及对数学语言的沟通和互译能力存在着差别。加强数学语言理解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例如: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擅长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真正懂得“把总量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了这样的几份”和“把总量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的具体分法,明白“除法”的实质就是“平均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低年级的数学语言训练是奠基工程,抓住关键时期进行专项训练和系统训练,多渠道地进行数学语言表达方法的指导,不仅能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训练中获得了求知乐趣的同时,收获更多的是数学语言的真正内涵、各种数学语言的互译能力与数学学科独特的魅力!
加强图画译成文字的训练
图画是很直观、形象的可视内容,相对于文字来说很直白,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种图画的观察角度不同,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就不同。图画在低年级课本中是一个独特的文本,创造出丰富的意象空间和审美功能,对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发展具有较强的支撑。低年级教材正是利用图画这个特点进行编排。在训练时要求学生说清楚: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能获得哪些启示?如何根据已知信息去解决问题?如图所示:
这个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知道了“几个几”之后出现的,因此学生完全可以尝试互相交流。①从图中数一数小鸡的只数,每份有4只小鸡,一共有5个4。相同的加数是4,加数的个数是5个。②用加法计算,列式:4 4 4 4 4=20。③几个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列式:4×5=20或5×4=20。④先要数数是几个几,然后用加数乘以个数。⑤如果是10个4、20个4,这样列加法就不方便了,只有列成乘法简便。
学生在观察了情境图之后,教师还要引导表达的层次性、条理性,这样说话的内容才清晰、明了。学生有了说话方法的指导,组织语言的能力逐渐加强,这样才有了说话的底气,愿意主动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学生才多起来,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加强问题中语言表达训练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用题是指用图画或语言文字叙述的具有已知数和未知数和数量关系的题目。它主要体现为三种表述形式:用图画表示;用半图半文表示;用文字表示。其中,小学低年级应用题以前两种形式为主。这些不同的表述形式既适应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抽象思维虽然刚萌发,却带着很大的不自觉性,即不能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说出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如图所示:
上图中,部分学生在练习时认为要在图中画出五角星,而不明白如何表达图画表示的内容。在引导时,教师让学生思考:每个小长方形表示什么意思?3个五角星放在一个长方形里表示什么?括号又表示什么?有的学生说:“一个长方形里放3个五角星,每个长方形里都要有3个五角星,一共是24个五角星。”有的学生说:“每3个五角星一份放在小长方形里,有8个小长方形就是要放这样的8份,问题就是求8个3相加的和是多少?”明显后者表述更准确、更规范,图画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更合理。在学生描述图画内容时,忌不进行数学语言的规范引导,那样不利于学生抽象的数学语言的发展和提高。
加强理解数学语言的训练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尚且令人满意,但对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不理想,经常出现不解题意,甚至不知数学题目描述的数学知识的内涵,结果出错现象严重。追溯根源,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述以及对数学语言的沟通和互译能力存在着差别。加强数学语言理解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例如: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擅长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真正懂得“把总量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了这样的几份”和“把总量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的具体分法,明白“除法”的实质就是“平均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低年级的数学语言训练是奠基工程,抓住关键时期进行专项训练和系统训练,多渠道地进行数学语言表达方法的指导,不仅能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训练中获得了求知乐趣的同时,收获更多的是数学语言的真正内涵、各种数学语言的互译能力与数学学科独特的魅力!